首页 百科知识 公正的全球化

公正的全球化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正的全球化_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论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二、公正的全球化误解全球化为西方化进而忽略它所带来的益处,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森自己对全球公正的实现充满信心,当然,这要求通过全球性制度改革来建立更加公正的社会安排体系。森认为,大普遍主义和国家特殊主义都不能给出对全球正义的充分理解。“国家特殊主义”易于处理和运作,但仅局限于国家身份,不能说真正具有全球性质。

二、公正的全球化

误解全球化为西方化进而忽略它所带来的益处,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全球化过去给人类带来了无数机会和利益,今天依然如此。不过,能动的主体并不是被动接受着全球化,全球化仍有被理性合理审查的必要,尤其潜在的巨大好处是否能为大众分享,还取决于全球分配公正与否。

首先,人们有权对全球化进行全面检视,这是详细缜密审查的理性的要求。

在此意义上,森没有全然贬低反全球化行动,他不是一个毫无保留地鼓吹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他赞赏作为全球解决的全球怀疑方法,因为这将有助于扩大考察全球化的视野。就像培根所说,怀疑能防止错误,有助于推动探究的深入,丰富研究的内容。甚至就算全球化怀疑者所建议的补救方案不正确,即便怀疑没有建立在对现象的精确理解基础上,怀疑也有着最直接的功能和价值。怀疑自身就体现了创造性和有效性,它不允许问题未经考察就轻易通过全面审查可能被忽视的问题。审慎扩大面临的问题而非躲避,将有助于透彻分析全球化现象,也为解决问题指出了可能性。如果说反全球化运动有什么意义,那是因为它发挥了质疑自满于我们生活世界的功用。这并非要否认全球化,而是要求更加综合地、更加冷静地考察全球化。“不认真解决触发那些怀疑所关注的基本方面,就不容易驱散怀疑”。(88)

其次,全球化的根本问题是全球分配不公正。

全球分配不公正的核心问题是:在分享全球化潜在获益时,存在国与国之间、一国之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反全球化者把全球分配不公正理解为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是选错了战场和对象。“问题不仅在于是否穷人也从全球化中获益,而在于是否穷人获得公平的份额和公平的机会”。(89)

所有参与者是否都从全球化中获益只是评价标准之一,但并非唯一和最重要的标准,有必要审视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和可接受。一则,全球化的好处并不会自动带给所有人,还要看如何分配全球化收益;二则,即便全球化给穷人带来了益处,也不能证明穷人获得了公正对待。获益本身并不能在道德上肯定已然不平等的全球体系,穷人从已建立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是否获益,并不意味着穷人从中获得了应有的公正份额。关键不是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还是越来越富,也不是他们是否比被全球化排斥出去更好,而在于是否他们获得更加公平的待遇和更加公正的机会分配。这就对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平等、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平等提出了正义要求。

再者,改革全球化的社会安排是实现全球公正必由之路。

今天的全球化现状是一部分人更加富裕,另一部分人仍然处在贫困中。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也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冷酷无情的乐观主义,以为全球化必然导致所有人富裕,把怀疑者看成心软的易受骗者;另一种是顽固的悲观主义,怀疑人们改变世界的能力,从而冷静地顺从悲惨的事实。依森看,这两种态度其实共同坚持了全球化改革不必要的观点,把人类生活从全球伦理中剥离出去。

森自己对全球公正的实现充满信心,当然,这要求通过全球性制度改革来建立更加公正的社会安排体系。全球性制度改变的必要性在于,全球化的显著收益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才能带给每个人。全球经济和技术的交流发展只是潜在提供了消除各种剥夺的机会,是否消除各种剥夺还取决于如何利用好全球化获益,对受剥夺者与压迫者的利益有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当代全球化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全球市场的扩散相关,全球市场制度实现了高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和自由的扩展。但是,市场并不能穷尽全球化的作用,它不是全球化关系中唯一运作的机制。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各种剥夺和发展不足的现象,还必须寻找能补充全球市场经济的非市场方法和手段。全球经济获益的分配依赖于各种全球制度的安排,包括公正交易、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的扶持、技术传播的方便、生态和环境的约束机制、累积债务的公正对待,等等。全球化和自由化政策必定伴随着社会福利开支,特别是在教育和健康上的支出,后两者将为现代世界经济的成功打下基础。森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说:“全球化毕竟是一种积极力量,如果它能适当地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它就会成为世界繁荣的主要力量……总之从全球化中可以获得重要的利益。”(90)

最后,全球正义的内涵是多元的,应该坚持一种真正的全球方法。森在不同文章中表达了多元的和超越国家的全球正义观(global justice),尤其体现在《超越国际平等的全球正义》一文中。(91)

第一,全球正义关系的多元性和正义实践领域的多样性。

有关全球正义适用的范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大普遍主义(grand universalism)”,认为正义实践的领域是全世界所有人,不管它们的国籍划分和其他分类,应以人类的名义表述正义,康德是此种方法的主要代表。二是,“国家特殊主义(national particularism)”,主张正义实践的领域限于一国之内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独立考虑每个政治社会中公平正义的应用,再通过国际平等来补充,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此种方法的鲜明特点。

森认为,大普遍主义和国家特殊主义都不能给出对全球正义的充分理解。“大普遍主义”强调正义直接在人与人之间运作,但缺乏制度基础和安排,有着操作性的现实困难。“国家特殊主义”易于处理和运作,但仅局限于国家身份,不能说真正具有全球性质。因而,需要第三种观念,它必须超越全球化关系的单一化,充分考虑全球关系的多元性。这就是森所建议的不同于“国际”方法的“全球”方法。它既不像大普遍主义那样不现实,也不像国家特殊主义那样狭隘。“全球方法”的起点是“多元从属关系”:人们有着多重身份,每个身份都可能产生互相补充或激烈竞争的要求。真正的全球正义应该在多元从属关系下应用于不同群体和领域,认真对待与多重身份相关的各种要求。多元身份会带来各种冲突性要求,可它们最终以什么方式被解决并不能否认身份多元的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利和责任

基于此种理解,全球正义观不同于在一国内生效的正义观,不同于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正义观。森说:“真正的全球方法没有把人只看作(或首要看作)特定国家的公民,也不认为不同国家公民之间的相互影响必定以国家关系为中介来调解。很多全球制度……大大超越了‘国际’关系的范围。”(92)

在国内正义观中,社会正义的领域限于国家范围,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寄生于国籍和公民身份,分配正义始于成员资格权利的界定。可是,一个人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身份不可能是唯一身份,甚至也不是一段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身份,它不能压倒所有其他从属关系。反不平等、饥荒和贫困就不需要把个人或机构局限于特定身份或国界内,难道一个孩子恰好出生于“错误的阶级”、“错误的国家”或“错误的性别”,他注定要过一种短暂或极为悲惨的生活吗?

国际正义观以一种国际方法处理全球正义,使后者依附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中介起作用。可是,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需要一种真正全球化的方法来建立基本道德准则、政治程序与社会程序。不能把全球正义只看成国际间的问题,首要正义应是遍布整个世界中的个人之间的正义。世界不仅是国家的汇聚,还是人的相聚之处。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以众多不同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商业、政治争论、全球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这些关系都不一定要通过国家为中介。国际正义不可能耗尽全球正义的要求,固守国际正义将忽视全球性不平等和普世人权。全球伦理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全球文化,而不只是一种国际道德观。

在这个意义上,森认为深深依赖于一个固定群体识别的“契约正义”有其缺陷,它并非思考全球正义的唯一方式,还需要用斯密对公正问题的论述来补充,即诉诸“公正的旁观者”而不是“契约参与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斯密方法在每个地方都优越于罗尔斯的契约程序,契约概念深刻影响了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对于全球正义来说也是一种有力的思考方式。

第二,全球安排主体的多样性,包括市场、国家、各类组织和公众。

建构和影响全球正义安排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些可采取国家方式,通过政府来运作,有些可以是直接建立在国家基础上(如联合国)的国际组织,或间接为已有国际组织所建立的各类组织(如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等)。还包含许多超越国界的非政府单位,如公司和企业,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跨国界非赢利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等。它们也许在特定地方范围内运作,也可能超越边界采取行动。有些行为可能还来自个人,他们以个人的魅力传播和提倡相关主张,从而影响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

森理性思考全球化的最终结论不是在赞成或反对之间抉择,而是给予推理和理性以充分地位,坚持一种以人为核心、维护正义的全球化,始终保持一种开放视角来思考全球化。

【注释】

(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Amartya Sen.The Standard of Living,with contributions by Muellbauer,Kanbur,Hart,and Williams,G.Hawthorn(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p.34-35.

(4)Amartya Sen.Resources,Values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495.

(5)Frances Stewart,Severine Deneulin.Amartya Sen’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inking.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37,No.2,2002,p.63.

(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Sudhir Anand and Amartya Sen.Huma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World Development,Vol.28,No.12,2000,p.2039.

(9)Amartya Sen.A Decade of Hum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Vol.1,No.1,2000,p.18.

(10)Amartya Sen.A Decade of Hum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Vol.1,No.1,2000,p.23.

(1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Jean Drèze,Amartya Sen.Indi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Opportunity.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181.

(14)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Meghnad Desai.Amartya Sen’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Vol.29,No.3,2001,pp.221-222.

(16)Amartya Sen.Inequality Reexamined.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2.

(17)Amartya Sen.Inequality Reexamined.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

(18)Amartya Sen.Justice:Means versus Freedom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9,No.2,1990,p.115.

(19)Amartya Sen.The Many Faces of Gender Inequality.The New Republic,Vol.225,No.12,September 17,2001;pp.35-36.

(20)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22)S=HI+H(1-I)Gp。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24)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5)Amartya Sen.Social Exclusion:Concept,Application and Scrutiny.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June 2000,p.3.

(2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Amartya Sen.Inequality Reexamined.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09.

(28)Amartya Sen.Levels of Poverty:Policy and Change.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No.401,1980,pp.1-2.

(2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1)Jean Drèze and 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i9.

(32)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3)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p.22-23.

(34)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10.

(3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22.

(37)Amartya Sen.Resources,Values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497.

(38)转引自Gore,Charles.Entitlement Relations and“Unruly”Social Practices:A Comment on the work of Amartya Sen.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29,No.3,1993,p.430。

(39)Amartya Sen.Rights and Agency.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1,No.1,1982,p.16.

(4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沈汉,王加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Amartya Sen.Rationality and Freedom.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02.

(44)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Amartya Sen.Rationality and Freedom.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18.

(47)Amartya Sen.Rationality and Freedom.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11.

(48)Amartya Sen.Rationality and Freedom.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511-512.

(49)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180.

(50)Jean Drèze,Amartya Sen.Indi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Opportunity.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21.

(5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Amartya Sen.Levels of Poverty:Policy and Change.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No.401,1980,p.83.

(54)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18.

(56)Amartya Sen.What Did You Learn in the World Toda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34,No.5,1991,p.536.

(5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Jean Drèze,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v.

(59)Jean Drèze and Amartya Sen.Hunger and Public Action.In The Amartya Sen and Jean Drèze Omnibus.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p.183.

(60)Amartya Sen.Will There Be Any Hope for the Poor?Time,Vol.155,No.21,May 22,2000.Amartya Sen.Democracy:The Only Way Out of Poverty.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Vol.17,No.1,2000.

(61)Amartya Sen.Will There Be Any Hope for the Poor?Time,Vol.155,No.21,May 22,2000,p.95.

(6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Amartya Sen.Freedoms and Needs:An Argument for the Primacy of Political Rights.The New Republic,Vol.210,No.2-3,January 10 & 17,1994,p.33.

(64)Amartya Sen.Resources,Values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p.500.

(6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阿玛蒂亚・森.通向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23日。

(68)Common Cultures:Interview with Amartya Sen.Challenge,Vol.46,No.4,2003,pp.16-17.

(69)Amartya Sen.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In Farrukh Iqbal and Jong-Ⅱ You(eds).Democracy,Market Economics,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1,p.8.

(70)Amartya Sen.Work and Right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39,No.2,2000,pp.122-123.

(71)Onora O’Neill.Towards Justice and Virtue:A Constructive Account of Practical Reasoning.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32.

(7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Amartya Sen.Human Rights and Capabilities.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Vol.6,No.2,2005,p.152.

(74)Amartya Sen.Elements of a Theory of Human Right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32,No.4,2004,pp.336-338.

(75)Amartya Sen.Elements of a Theory of Human Right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32,No.4,2004,p.323.

(76)阿玛蒂亚・森.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程晓农译,天涯2001年第1期,

(7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Amartya Sen.Universal Truths.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0,No.3,1998.

(82)Amartya Sen.Human Rights and Asian Values.In Tibor R.Machan(ed).Business Ethics in the Global Market.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99,p.60.

(83)Amartya Sen.How to Judge Globalism.The American Prospect,Vol.13,No.1,2002,p.3.

(84)Amartya Sen.Our Culture,Their Culture.The New Republic,Vol.214,No.14,April 1996,p.32.

(8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阿玛蒂亚・森.我们的全球文明,王云川等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8)Amartya Sen.Ten Theses on Globalization.The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Vol.18,No.4,2001,p15.

(89)Amartya Sen.How to Judge Globalism.The American Prospect,Vol.13,No.1,2002,p.6.

(90)选自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1)Amartya Sen.Global Justice beyond International Equity.In Inge Kaul,et al.(eds).Global Public Goo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116-125.

(92)Amartya Sen.Work and Right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39,No.2,2000,p.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