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组织行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是有争议的。在这里,组织行为学成了“权力的仆人”。从管理者的视角来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为管理实践提供无可指责的方案。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有着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的课题。然而,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组织行为学,正是鼓励了对于最新流行趋势的关注。

什么是组织行为?

回想一下你的上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在商店里、餐馆里或是旅店里。你面对的人非常粗鲁和讨厌,结果是你生气地离开,再也不会去光顾。

如何解释呢?我们可以将责任归结到那个售货员、侍应生或前台接待员的“坏脾气”上,但是还可以找到其他可能的原因。不愉快的经历可以由以下因素引起:

■员工未得到足够的培训;

■旷班现象使得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大;

■员工的工作时间过长和由此导致的疲劳;

■员工的工作——生活失衡;

■机器设备工作不正常;

■员工对未来组织变动的焦虑;

■员工家庭问题,比如家族纠纷、病患等;

■由于收入少导致的员工工作动力小;

■专横的监督者;

■员工之间的纠纷形成了不舒服的工作环境;

■你光临的时间不合适。

你受到的服务可以由一系列的个体因素、集体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工作内外环境的背景因素所决定。顾客因为这些因素而离开,而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这些因素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现在,组织行为学已经从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性的、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脱节的课题呢?回答是:不是。你的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就证明了组织行为学有许多的实际用途。

德里克·皮尤(Derek Pugh)(1971,第9页)的有关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经典定义见左栏。一个关于研究领域的定义表明了研究的范围以及将要阐述的主题、问题、论点和难点。但这是充满争议的,因为不同的评论者对于研究领域的界定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这种争论可以通过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一系列题目反映出来:组织理论、产业社会学、组织心理学、组织分析、组织研究。组织理论和产业社会学倾向于以集体和组织的宏观层面研究为重点。组织心理学一般将重点放在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来研究。尽管分析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理论,但组织分析通常站在实践而非理论的视角去研究。组织研究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反映一个更宽泛范围内的关于这个研究领域的观点和视角(Clegg,Hardy and Nord,1996)。

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表现以及其中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皮尤(1971)的定义涵盖了宏观组织和微观个体。尽管有一些评论家们持有异议(Rollinson and Broadfield, 2002),但组织行为学按照惯例是指其广义的研究范围。近年来,广义的组织行为学被定义为:

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主体与研究领域,涉及正式组织内人们的行为,背景和环境的显著特征是如何演进和成形的,为什么它们按照这种方式来发展以及它们的目标是什么(Sorge and Warner, 1997, p.xii)。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是有争议的。并不是只有我们的教材考虑到了理论的实际应用,多数英美国家的教材(如,Mullins,2002)也是从管理者的视角来研究的。然而,一些评论家们认为这种对管理的重点关注是不合理的,原因至少有四:权力的不平等、研究主体的选择、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和潮流的牺牲品。

权力的不平等:管理层是由一群精英组成的职业团队,他们比那些只和雇员打交道的高层人员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权力和报酬的不平等是组织中的典型现象。为什么一个领域内的研究就应该为其分支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里,组织行为学成了“权力的仆人”。从管理者的视角来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为管理实践提供无可指责的方案。

研究主体的选择: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研究的重点往往会放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即那些被认为是对于管理者来说很重要的理论课题,包括管理控制及组织表现。这使得其他的一系列课题不再被作为研究主体,比如那些实际应用不多的理论分析、仅对某些个人和群体来说有意义的论述、否定管理的作用的论断等。但是,这些课题对于更大范围内的群体非常重要。

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在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中,管理者只是参与到其中的一个社会团体。这个观点对于雇员们大有益处,他们工作在一系列的原则标准之下并深受歧视。另外,对于工会会员、顾客、供应商、投资者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团体来说,这个观点也是很有价值的。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有着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的课题。

潮流的牺牲品:管理学倾向于追求最新的思想和技能以及改进组织和个人表现而能带来的利益。然而,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组织行为学,正是鼓励了对于最新流行趋势的关注。流行的东西总是此起彼伏,一些保留了下来,可另一些很快就退出了舞台。由于有些时尚的观点实质上是重新包装的旧思想,所以我们应对这些所谓的历史进步给予见多识广的评价。

本书是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体广泛”的角度来阐述组织的行为的,运用折中的社会科学视角而不是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实际应用被忽视了。我们鼓励读者在做研究时,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面,都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一个管理学的或社会科学的观点。

管理层是一个精英团队?

在2001年,《今日管理》杂志社开展了一项薪金调查,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薪进行了国际比较(英镑):

img9

img10

对比来看,一个制造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为:

img11

这些平均数掩盖了一些极高的薪金。Vodaphone公司的总裁在2001年的年收入约为1300万英镑,包括奖金和股票期权在内。2002年,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的年报(2003年1月),执行总裁迈克尔·艾斯那(Michael Eisner)和Bob lger得到了超过2400万美元的奖金和薪金。

资料来源:Mike Ingram, ‘Pay survey highlights growth of inequality’,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Jnly 2001(www.wsws.org.)

杰克·伍德(Jack Wood)(1995)指出,“组织行为学”这一术语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Fritz Jules Roethlisberger首次提出的,因为它涵盖了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宽泛的范围。“行为科学”的首次使用是在1950年的哈佛大学,它是作为一个福特基金会研究项目的名称而出现的。1957年,哈佛大学的人际关系社团(原先的Mayo社团)变成了组织行为学社团。1962年,组织行为学被哈佛大学列为课程之一,同时,Roethlisberger被看做是这个领域的创始人(Roethlisberger, 1977)。伦敦商学院的德里克·皮尤教授以及Glasgow大学商学院的戴维·韦尔(David Weir)教授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被任命为英格兰和苏格兰首任英国组织行为学社团主席。

img12

Fritz Jules Roethlisberger(1898—1974年)

众所周知,组织并不能“行动”。只有人才可以行动。“组织行为学”这一术语是语言上的速记缩写,它表示了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人们的活动及相互影响,比如医院、工厂、银行、警察局。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论是身体的、社会的、文化的还是政治的、经济的,组织无处不在。组织使我们有工作机会,给我们提供物品和服务,构成我们所创造的环境的主体,有时还会改善整个团体的结构。然而,恰恰就是因为组织影响着我们所有的活动,我们往往认为组织的价值就是这些。这种对组织的熟悉可能导致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它的影响力。

img13

戴维·韦尔(生于1930年)

对于组织的研究是多元学科的,要大量引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的思想,还要用到一些历史、地理和人类学的知识。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惯例方法、学术期刊和国际网络。这是一个融合了不同的社会和行为科学的领域。然而,这种融合的程度还很弱。“多元学科”意味着要运用大量的不同的学科思想来研究。“跨学科”则要求不同的学科间要融合。完全的跨学科的融合非常少见。

组织行为学——一个连贯一致的研究领域?

管理学的教科书通常将组织行为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组织行为学绝对不是跨学科的;如果称其为多元学科还可以,但不是跨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不是连贯一致的,它是一个包含了众多学科思想和研究的大致的研究范围。它的内容来自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和人文、法律和医学等各种学科。事实上,组织行为学就是不同学科的混合体,是将那些联系不太紧密甚至毫无联系的学术性的或准学术性的研究方向堆积在一起而形成的。它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种商业功能。这使其成为管理研究的一个不同寻常的领域。

资料来源:Jack Wood,‘Master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Finacial Times, supplemant, 3 November, 1995,p.3’

在本书的不同章节,我们都能遇到如何去定义各种术语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章中,例如,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术语,像“性格”、“集体”、“冲突”等应该如何去理解。首先,我们必须介绍组织的含义。

组织: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为了使行为表现可以被控制而做的一种社会安排。

思考与评论

为什么“组织”这个术语很难来定义?请看下面的列表。表中的哪一项可以称之为组织?哪一些不能?说明你的每个回答的理由。

■一个化学加工厂       ■当地的群众俱乐部

■隔壁的贾米森一家      ■临时保姆行业

■Leicester总医院      ■救助贫困者的慈善组织

■当地的一个街头团伙     ■Azande部落

■布坎南家族         ■一个小学

为什么当你将表中的一些项目称为“组织”时,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呢?也许你考虑了这些因素:规模,能够提供待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拥有须支付工资的雇员。如果我们把这个术语的范围定义得过于广泛,则没有任何意义了。

关于组织的定义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将街头团伙称为组织,而不是医院、公司或俱乐部,原先这些可能都使你感到难以理解。那么,家庭、部落、种族及保姆行业是不是组织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研究这个定义。

社会安排

说组织是一种社会安排,只是因为看到了组织的成员是同处于一个团体中而相互影响的一群人。然而,我们列入表中的所有项目都是社会安排,所以仅就这一点来说,它并非是组织的独特之处。

集体目标

属于同一个组织的成员,意味着有着共同的目标。组织更多地存在于那些仅靠个体行动不能够实现目标的情形中,这些目标都被认为是值得我们去争取的。我们又一次发现,列表中所有的项目都是追求集体目标的社会安排,所以这也不是组织的独特之处。

被控制的行为表现

被控制的行为表现:制定标准来衡量行为表现,将实际同标准进行对比,尽可能地采取正确的行动。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组织与行为表现密切相关。一个组织的总体行为表现决定其是否可以继续存在。一个部门的行为表现决定其在资源分配中可获得的资源数量。个人的行为表现决定其工资水平和晋升前景。然而,并不是任何水平的行为表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可获得的资源不足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最大效用地使用那些稀缺资源。因此,不同个人、部门和组织的行为表现的水平是同那些评价标准密切关联的,这些标准是用来确定哪些是不妥当的、令人满意的或好的。

对行为表现进行控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其结果令人满意,或者通过做一些其他工作去改进它。所以,组织的成员不仅要为实现组织的集体目标而做一些操作性的工作,而且必须履行那些控制性的职能。由于需要控制行为表现,因而导致在组织成员之间要进行一个特意安排的、命令性的职能分配或劳动分工。

组织的成员资格也是被控制的,通常是与衡量行为表现的标准有关:这个人将来能够胜任工作吗?工作中的表现不符合标准,代价通常是失去成员资格。为控制行为表现的需要,必须建立起权威关系。只有当组织成员服从那些负责控制职能的人的命令时,控制才能真正起作用。

贾米森家族、Azande部落、街头团伙对于确定、监督行为标准以及修正行为偏差的关注到底有多少?他们实现预先确定目标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如何将控制职能分配给成员,如何制定行动计划并控制成员之间的关系?你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表明你是否乐意将他们视为组织。

正是对于行为表现的关注和对控制的需要两个特点将组织同其他社会安排区分开来。

思考与评论

贾米森家族对行为表现和控制的关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街头团伙的成员资格是如何确定的?要成为其中一名成员,你必须做些什么?哪些行为会导致被开除出去?

组织同其他社会安排的区别仅限于程度,而本质上是相同的吗?是不是所有的社会团队都不关注行为和表现(不同方式的定义)的标准的制定、监督及修正?

我们对一种现象的定义往往决定了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式。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组织应该从一系列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争论何为“正确的”定义是毫无意义的。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认为组织就像交响乐的乐队一样。他认为信息技术减少了对劳动力和抄写技能的需求,而增加了对“知识工作者”的需要。德鲁克看到知识工作者们像音乐家一样,为他们的创造能力探索用武之地,寻找有趣的挑战,享受着同其他专家一起工作的刺激。这种观点对于个人职业、组织结构和管理风格有着特殊意义(Golzen,1989)。

加拿大学者加雷斯·摩根(Gareth Morgan)是一个在组织问题上推行“多元视角”观点的作家。在《组织的印象》(1997)一书中,他运用八种暗喻,使我们透过一系列不同的镜头来观察组织:

■机器;

■生物有机体;

■人类的大脑;

■文化或亚文化

■政治体系;

■精神上的牢狱;

■改变与转换系统;

■统治工具。

摩根提供的这些对比性的暗喻可以作为对组织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对组织现象进行“探索式阅读”和“批判式评论”的途径。“组织好像机器”是在暗示对其组成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反的,“精神上的牢狱”暗指对组织如何限制和固化其成员思维的进步与智力的增长进行分析。他通过这些不同的暗喻揭示了如何去理解组织复杂的特性,我们有可能从中找出设计和管理组织的新方法。

因此,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我们对组织下的定义,有必要采用其他的视角和观察方法。

img14

资料来源:‘Organization Chart’by Mark Litzl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