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

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沈澄梁[1]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至今,已达95年。比乐中学在建国前职教社的办学事业中是最晚的。比乐中学的创办是鉴于抗战八年,国家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职教社考虑到劳动人民子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想在普通中学对学生施以职业技能训练,这是对普通教育的大胆改革试验。

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

沈澄梁[1]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至今,已达95年。回顾我社在黄炎培诸前辈领导下,经历风风雨雨、荆棘坎坷,带领热心于职业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贯彻现代职业教育思想,闯出了一条我国教育改革之新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社95年生生不息、事业兴旺、永盛而不衰,这实为我国社会团体之罕见。这要感谢当时在立社《宣言书》上署名的48位发起人的坚持和倡导,也要感谢我社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职员和办事人员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辛勤耕耘。现在看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职教事业和温暖工程的累累硕果,怎不叫人欣喜若狂?怎能不热烈地庆祝和纪念?

我是比乐中学首届毕业生,在比乐念完了初中直升高中,高中毕业留校当教师,计有14个春秋,职教社和比乐高中给我的培育让我终生难忘。

比乐中学在建国前职教社的办学事业中是最晚的。此前1918年就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是老大哥,另有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比乐是1946年才创办,是小弟弟了。我想,就因为它“小”,所以黄任老和职教社诸前辈就给以更多的关爱和扶持。

比乐中学的创办是鉴于抗战八年,国家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6年虽已抗战胜利,但贫穷的劳动人民还是脱不了生活的苦难,失业失学普遍。职教社考虑到劳动人民子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想在普通中学对学生施以职业技能训练,这是对普通教育的大胆改革试验。1946年8月13日,由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何清儒、孙起孟五位前辈签署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在《文汇报》上发表,其中说:“依一般现状,高中毕业生中间无力升学的总是多数,这些青年如果受到职业性高中教育,毕业后就不致失业。”“在中学六年中间,不变更规定课程,而养成职业职能,于升学不致有碍,而于就业又取得特别便利。这条道路如果打开,许多普通中学都可以借作参考。许多在经济上不一定有升学能力的青年,借此也许可以取得一条出路……”

你们看:为创办一所小小的初级中学(而且起始时只有初一两个班级,连一个初级中学都不完整),大大的5位教育家联名为之鼓与呼、让全社会人都知道。为什么?我看这足以说明5位前辈对比乐多少有点偏爱了。其实社领导为比乐是用上了心思——这是深思熟虑之举,是对职业和教育联系的一种积极探索,是对贫穷家庭子女的一种热情关怀。

报上一登,影响极大。报名当天在雁荡路80号门口挤满了人,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争先恐后来报名,因为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正符合一般工人职员家庭的要求。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父亲只是一个银行的勤杂工,收入很低。我只想读点书、学点技能,早早去“学生意”,也可以领点工资补贴家用。

比乐的校名是怎么来的?职教社大楼里有一个礼堂,取名“比乐堂”,由91岁的爱国老人、教育家马相伯于1930年题写堂名,制成匾额挂在堂前,十分显眼。“比乐”原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名,相伯老人解释为“惟能群,然后能乐”,意在职教社为群众办学,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现在社里把社的堂名赠与学校作校名,这是职教社对学校寄托着一种支持和愿望。

校舍,没有。社里把自己大楼中层让出三间给比乐无偿使用,两间作教室,要开大会或文娱活动,就把两室间的隔板拆下就成了大礼堂;另一间是办公室,教师、职员都挤在一起。(这里提前插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学生增多,校舍不够用,王艮仲先生私人捐款两万元,建造了两层六间教室,解决了学校难题。)这都体现了职教社前辈对比乐的关爱。

操场,也没有。每天早上师生一起到六楼阳台上升旗,课间学生就在走廊里游戏、休息;放学后就到复兴公园门口的“断头路”上踢小象皮球。当时学校地方狭小,因陋就简,仍其乐融融。

比乐一开始就贯彻着民主办学精神,师生间平等相处,尊师爱生,亲如一家。同学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校内生活极为活跃,洋溢着民主团结、积极进取的朝气。我们每天上学都会看到象征“双手万能”的社徽,在大楼的高墙上发出光辉,似乎时时在教导我们:要得到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黄任老一家当时住在社里,我们来校上课经常可以遇见他,我们鞠躬问好,他总是带着微笑,频频点头回应。他关爱着我们这群孩子,这个头上摸摸,那个手上握握,是一个十分可亲可敬的老人。他的关爱放在了心上,也亲自为我们写在校歌之中:

“比乐,比乐,我们有理想憧憬着。太阳般热是我们的心,钢铁般坚是我们的身,水泥般可合不可分,是我们的交情。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憧憬着,比乐。

比乐,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人人为大众牺牲,政府认民众为主人,全世界人类相互间像弟兄。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憧憬着、比乐。”

这首校歌当时天天早会时要唱,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做身心健康的青年,我们要为人民当家做主、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首校歌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激励着我们团结奋进。

当时成立了由江问渔为董事长,教育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14人组成的校董会。校长谁来当?大家一致推举孙起孟担任。又聘请了中华职校补校校长庞翔勋兼任校务主任,调请原昆明中华职校补校教导主任杨善继任教导主任。这样的领导班子政治上十分坚强、业务上十分专业,保证了比乐的办学效率和质量。(1947年冬,由于国民党的压迫,孙起孟离沪赴香港,江问渔接任校长之职,后因政事繁忙,于1950年春辞校长职,由杨善继接任。)

比乐办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普通教育的要求不变情况下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如语文,除一般教学要求外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应用文,要求学会书写公函私牍;还要求书法训练,学会用毛笔写大小楷,练一手好字。数学课还要求学珠算,学简易测量绘图。英语课还要求学英文打字等。并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木工锯、刨等工具,制作小家具;学会修理家用电器;有的还学商业簿记、会计;化学方面学会制作肥皂、糨糊、墨水、雪花膏等。

同时在课余时间开展文艺兴趣小组活动:合唱队、学弹钢琴、舞蹈、戏剧、美术等。1947年冬,各组合作排演了苏联童话剧《幸运鱼》,讲述的是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残暴的国王的故事。曾向家长义卖,演出收入充作助学金,获得很大的成功。舞蹈组学练秧歌舞、垦春泥、青春舞曲等;美术组系统地画几何石膏模型、画广告画、漫画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懂得了欣赏高雅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校穷,为了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特向校董会募捐买了一架钢琴,爱好音乐的学生就可练视唱、学简明乐理知识,也可分时段学弹钢琴,真是如鱼得水,其乐无穷。

这些劳动技能训练和文化艺术教育虽然是极其初步的,但是“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理念及“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理想,给少年学生埋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初步树立了热爱劳动和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使学生终生受用。我们看到比乐出去的学生,大多能亲近劳动人民,能在各条战线上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并且在我们一伙中确实出了一点人才:如在音乐院校被誉为指挥教育界泰斗的黄晓同,原比乐地下党支委、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政法委副书记、省纪委副书记的傅大文,上海沪剧院的国家一级导演王兴仁等就是我们首届毕业同学中的佼佼者。

比乐办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家校合作、协力办学。学期开始,学校把工作计划、教学目标、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办学收支计划公开向家长报告,请家长批评、监督。学期中开几次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学期结束时开家长恳亲会,展示学生作业成绩,表扬优秀学生、展览学生劳动作品,并作文娱汇报演出。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如有位家长当得知学校开办图书馆缺少图书时,他就主动将家里几千册藏书连同书架全部捐给了学校。学校为了经常和家长沟通,规定级任导师(现称班主任)必须访问每个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学习环境、学生的爱好、性格特点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并建立每个学生的家访记录,与家长一起商讨如何教育孩子成长,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有一个特点是,比乐中学是由中华职教社创办和领导的,这本身就有别于国民党教育局掌控的市立和私立学校。职教社的前辈大多是民主党派进步人士,倾向革命;学校所聘的教师,大多来自经过民主运动洗礼的西南联大。学校领导自觉地抵制国民党的一些教育措施,如“不设立训育主任”、“不开设公民课”等,允许学生组织学生会,参加市学联的活动。而且孙校长利用“公民课”,自编教材,向学生讲民主革命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进步青年。老师们更是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热情地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进步的思想。上海地下党组织一开始就十分注意比乐的发展。1948年春就先后派奚里德、李敦信等同志来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均任过学校支部书记),开展党的工作,接着又派党员杨子能来校读书,开展学生工作,并首先发展了孙家慎入党(后任支部书记),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孙通过学生会在学校开展学生运动,挑选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直至上海解放,在全校144个学生中有13名地下党员,成了区里最进步的一所中学。在教师中,党组织发展了党的外围组织市教育协会会员,带领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很多迎接解放的工作。上海一解放,比乐学生迅速集合,在党支部领导下扛着“庆祝上海解放”的横幅,扭着刚学会的秧歌舞,上街道游行宣传了。不久就有三四十名同学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和南下服务团,有的直接参军,参加了革命工作。

比乐中学在1946年至1949年间,逐步发展成一所完整的初级中学,虽然只有144名学生的小型初中,但为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干部和人才,这要感谢职教社及黄任老等前辈所付出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前比乐的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为比乐校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军管会勒令由国民党官员潘公展把持的青年中学停办,将校舍及设备拨给比乐中学使用,师生转入比乐,使比乐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比乐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比乐中学有较强的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班子,各项工作在区里是比较先进的。1951年比乐和明德女中合并,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后又有崇实中学并入比乐,全校有62个班级,3 252名学生,220余名教工,成为区里规模最大的普通中学,无论是政治思想教育或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面,比乐始终走在区的前列,在教育界被喜喻为“不是重点的重点中学”,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

文革”中,学校教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比乐也不例外。粉碎“四人帮”后,教育事业有了恢复和发展。1995年春,在中共卢湾区委和区政府关怀下,国家拨款在崇德路为比乐建造了新校舍。比乐师生进入了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环境,设备齐全,技术一流。有宽敞明亮的37个教室,有1 000多名学生、140多名教工,成了上海市中学教材改革试验基地、区素质教育试验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市中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为比乐的发展、提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们祝愿比乐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为把学校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作者:原比乐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教导主任;徐汇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