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化驱动城镇化的总体框架

信息化驱动城镇化的总体框架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变革。基于物联网技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之间的技术藩篱与机制藩篱将逐步打破,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提高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国际能源资源和市场空间争夺更加激烈,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亟须利用信息化的战略思维与总体框架来推进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信息化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一、信息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加速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双重转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经济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未来较长时间内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入城镇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面临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双重转型与赶超发展的艰巨任务。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对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要把信息基础设施放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优先位置,将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成适度超前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要推动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缓解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承载压力;另一方面,要顺应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趋势,围绕“一路一带”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构建信息高速公路枢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布局,率先发展宽带、泛在、安全的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体系。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与超前布局是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信息红利、实现赶超发展的基本要求。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以FTTX光纤接入,TD-LTE等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接入网络将进一步向高速率、泛在化发展;以IP多媒体系统(IMS)为代表的下一代核心网将为业务功能的融合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以IPV6为标志的下一代互联网将进一步向可管可控可信可扩的目标网络演进;以射频识别(RFID)、近场通信(NFC)和无线传感网(WSN)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不断融入信息通信网络,将物联网的发展逐步推向可运营、可管理。因此,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不走老路、少走弯路,尽量避免信息基础设施由于信息技术快速的代际更新而缩短生命周期。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从条块分割走向共建共享,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协同化方向演进。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框架与统筹协调机制,信息基础设施呈现多头重复建设与条块分割状态,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成本不低、效率不高。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从自建自用走向共建共享、从条块分割走向统筹协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变革。基于云计算技术,分布式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利用,逐步改变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模式,并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分散建设与使用向云平台的集中建设与共享转变。基于物联网技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之间的技术藩篱与机制藩篱将逐步打破,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提高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从一城一地的孤岛建设向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转变,从城市内的点线布局向城市间的网络布局转变,加快城市内基础设施与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城市群范围内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兼顾因地制宜与后发赶超,逐步形成并联式发展、融合化创新局面。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形成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串联式发展道路。尽管我国总体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但面对信息化发展的同一条起跑线,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亟须兼顾因地制宜与后发赶超,加快推进并联式发展与融合化创新。第一,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技术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适用性、紧缺性、民生性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一代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对发达地区要着眼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形成不同技术类型的基础设施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并联式发展。第二,不同信息基础设施将逐步呈现融合发展趋势,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走向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从互为两张皮向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地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运行能级,要特别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结合起来,解决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信息化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信息化推动人人享受“学有所教”的优质教育服务,重点解决城乡适龄人口就学难的问题。第一,建设宽带、泛在、融合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与前提,依托公共通信网络,逐步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加快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在东部发达城市先行探索中小学免费上网试点示范,逐步向全国推广中小学免费接入。加强中小学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重点向承担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中小学倾斜,把多媒体教室、基本软件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等纳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软硬件配置范围。第二,建设开放、共享、协同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聚合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共享、弹性可扩展的省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带宽资源的协同分配共享,将现有各类教育信息数据统一整合到教育云平台空间中。围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需求,建设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第三,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普遍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库。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与深度应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加快“专递课堂”建设,利用网上同步上课方式,使边远地区农村、城郊、城中村学校以及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集中的中小学,与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名师课堂”,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开放的“名校网络课堂”。

信息化推动人人享受“病有所医”的优质医疗服务,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第一,引导各级医院探索建立网络医院。引导各级医院探索建立网络分院,开展在线医疗健康咨询、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远程医疗诊断等服务,对常规性疾病探索开具网络处方或指导性医疗方案。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各环节的社会化专业服务,重点探索常规检查、医疗影像、术后观察等环节的专业化医疗信息服务。各级重点医院承担核心诊断、关键手术、技术攻关、基础研究等医疗环节,真正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覆盖范围。鼓励医疗穿戴设备应用,加强对个人健康的实时监控,大力发展移动医疗,解决重复检查与医疗资源浪费问题。探索利用医疗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发虚拟医生。第二,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共享与平台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完善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平台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记录居民就医记录、居民基本情况和整个生命期的医疗卫生信息。优先完善平台的信息记录检索和初步分析功能,逐步完善对信息的分析挖掘。加快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的标准化建设,避免由于标准不统一形成的信息孤岛。结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双向转诊系统,并完成与医保、农合、疫情、应急、监督妇幼、社区、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药品管理等系统对接,实现各类数据的信息共享。第三,以信息化支撑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医联体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医联体综合信息平台,确保各成员单位医疗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建立医联体远程会诊与观摩机制,完善双向转诊机制,针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以及病后复查等就近在医疗体基层医院治疗,促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与联动,实现小病治疗不出社区,大病治疗得到保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网络化组织与高效率利用。

信息化推动人人享受以“老有所养”为重点的优质社保服务,重点解决各类社保服务卡通行难的问题。第一,搭建社会保障联网应用平台。继续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业务和基金财务等各项业务联网监测应用,并加快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数据和基金财务数据联网采集。全面应用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人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类人员的就业状况信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人事档案信息的统一上报和异地交换。第二,建设社会保障跨地区信息交换结算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转移电子化业务模式和地区间的资金结算服务。贯彻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相关信息标准和协作机制,完成各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实现地区间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交换和资金结算服务。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一卡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和省、市两级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建立面向城乡、多领域、跨地区的社会保障卡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方便持卡人在全国范围内办理就业、培训、参保、缴费、就医、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领取养老金和失业金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和金融服务,逐步向政府其他公共服务延伸。

三、信息化支撑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信息化推动我国进入以信息生产力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经济成为未来的主要经济形态。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变革风起云涌,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制造、空间技术交叉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智能机器人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渗透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国际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数据开放运动引领新一轮政府服务模式创新,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能力成为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核心能力,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培育信息技术和产业核心能力是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的关键着力点,是激发增长潜力、转变发展方式、决胜国际市场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核心信息技术战略、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及技术创新专项为抓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操作系统、数据库、路由器、关键元器件、重大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依托重点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打造国际先进的信息网络、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体系。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推动信息网络、应用系统、整机设备、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关键器件的国产化应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深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思维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渗透,从生产技术、经营模式、产业链关系等方面改造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第一,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促进信息技术在“米袋子”与“菜篮子”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完善全国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探索粮食、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专业信息服务模式,推动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第二,以信息化推动工业智能化。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动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实现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第三,以信息化推动服务业网络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带动金融、医疗、教育、养老、咨询、法律等传统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的商业化运营,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四、信息化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信息化推动多元化参与、跨部门联动的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成为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特征。在多元化参与方面,一是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微信平台,更积极地推动信息公开与政民沟通,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实行网上受理信访、举报制度,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二是各种社会组织也在利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政府权力和日常运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各种公共管理事务中。在跨部门联动方面,把实现政府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切实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要素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监管等领域信息公开,推进重大领域信息系统的跨部门互联互通,统筹建设政府网上服务大厅,推进网络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对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能力。没有人口流动就没有城镇化,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是城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人口流动在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成为各种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通过流动人口数据库建设以及人口信息的采集更新、数据整合与共享,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人口与居所、就业、社保等相关信息,从而极大地提升城市人口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二是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环境监管、信用服务、治安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场所安全等社会治理主要领域,物联网技术、网络和视频监控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这些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社区管理方面,依托城市统一的管理和数字化平台,通过网络划分、部署感知终端和网络管理员,能够有力地增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回应社区居民诉求的速度和能力。

三是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社会转型加快、社会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容易引发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和稳定。突发性公共事件一直是城市治理方面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通过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整合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水电气和生产监管等多部门资源,可以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从预警、报警、指挥,到快速反应和处置、善后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四是信息化能有效提升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交通、电力、供排水和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往往面临巨大压力,难以跟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缓解市政基础设施的紧张状况,除了持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外,必须更多地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重点需要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

五是信息化能有效提升环境监管和治理能力。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是主要的城市病问题之一,也是城镇居民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之一。通过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状况、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危险品等进行实时跟踪监测,从而有效提升环境监管、环境执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