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饭店企业集团的形成

中国饭店企业集团的形成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企业集团的理论背景企业集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企业集团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交易主体。集团化发展成为中国企业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的饭店集团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企业集团的理论背景

企业集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企业集团是若干企业以各种方式产生横向或纵向联系的经济联合体;狭义的企业集团是指企业之间通过产权关系而形成的经济组织(徐向艺等,1999)。本书对中国饭店企业集团的定义是一种广义的定义。

探究企业集团的形成必须先了解企业的性质。科斯在其著名的《企业的本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企业形成的机制:人们的交易活动存在交易成本,而且各项活动在企业组织内部和市场机制下发生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企业形成的机制是交易活动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交易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企业边界和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取代市场产生的内部边际交易成本与市场边际成本的大小,当两者相等时,企业达到最佳规模。

基于这个原理,后藤(1975)论述了集团的形成与驱动力。他认为,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之间会形成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之间的柔软关系。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企业集团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交易主体。集团内部的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交易关系,往往还存在资本纽带。通过形成企业集团,能够节约成本。

寺西在他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企业集团节约的成本可分为信息成本、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集团内部的企业组织可以交换销售、生产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显著节约信息成本和搜寻时间。

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边界,随着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一些原先在企业内部生产的部分将通过市场来完成。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技术创新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由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企业内部和市场内部的信息沟通效率大大提高,虚拟化生产和销售取代了传统方式,导致了企业的很多环节得以简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出现了扁平化的趋势(迈克尔·迪屈奇,1999)。网络经济的“联结经济性”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专用性,信息和知识等要素成为社会共有资源,对这些共有要素资源的多重使用可以创造不同于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联结经济效应(陈英华、张咏梅,2005)。正如钱德勒在其一体化多层次等级制度理论中所阐述的,在新技术条件下,企业规模不再是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信息和科技所决定的生产速度和销售速度成为关键。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那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且迅速销售的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一味追求企业的庞大结构会导致信息处理灵活性和效率的降低,因此需要用新的组织结构来保障企业生产和销售速度的稳定实现(小艾尔弗雷得·D·钱德勒,1987)。信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决定因素。而完全的市场化操作会给信息沟通带来效率问题,因此,企业倾向于采取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来构筑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分配平台。通过对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生产部门的集中管理,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地掌握信息来源,进行管理。而对产业链不同单位的集中管理往往通过契约或资本的纽带关系建立。集团化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2.中国饭店集团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企业扩张的步伐加快。因地区保护主义而滋生的区域市场分割局面在中央政府的努力下逐渐瓦解,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在政策的保证下得到完善[2],这为跨区域的企业集团发育提供了土壤。集团化发展成为中国企业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

酒店行业是我国集团化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我国的酒店行业集团化比例比较低,集中在高档饭店,内资酒店集团较少,而且整体规模无法与国外酒店集团相比。为了提高酒店行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开始推动酒店的集团化发展。根据2003年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我国27万家饭店中星级饭店为8 900家,大部分是独立经营的单体饭店,处于世界商业饭店时期的饭店业态(何建民,2004)。只有少量加入了国际连锁和联号的饭店集团,大部分业态急需向现代饭店业态转型,而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连锁化和集团化。2005年,我国共有酒店管理公司190余家,比2004年增加了约30家,增长19%;托管饭店总数近1 600家,比2004年增加了540家,增长51%;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从2004年的9.63%迅速提高到14.55%。每家管理公司管理的酒店数量从6.6家提高到8.4家。以酒店管理公司管理数量衡量,这两年酒店业集团化速度超过了50%(付磊,2005)。

在我国的饭店集团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饭店集团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政府主导阶段:为了增强中国饭店行业的实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政府积极推动饭店集团的产生。通过自愿结合、行政调拨等方式把行业内的饭店撮合在一起,但是往往没有紧密的资产纽带,因此这些饭店集团往往不稳定,内部关系比较疏离。例如1984年到1985年,上海市政府划拨纽合了华亭、锦江、新亚、东湖四大饭店集团,但是由于缺乏紧密的资产纽带的联系,也没有条件开展资本经营和跨地区经营,这些集团发展缓慢(宋福娟,2004)。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宏观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培育以及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打通,饭店企业集团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改进了集团化手段,通过资产划拨、相互持股等方式建立了企业集团内部的资产纽带,从而大大加强了饭店集团的活力和实力。因此,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行政主导形成的国有饭店集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有些集团仍然存在一些体制上的弊病,导致了饭店的低效率。

政府主导推动形成的饭店集团包括纯粹的旅游饭店集团,例如锦江集团;也包括综合性集团,一些旅游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进入饭店行业以后组建的饭店集团,例如中粮凯莱饭店集团等。

市场主导阶段:在20世纪末,随着中国商业环境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的主导下,一些自发性的集团化趋势开始蔓延。这些饭店集团往往是民营企业集团、国有企业集团和外资集团通过独立或者相互渗透的方式组建而成的联合体,其主要驱动力是市场的需求、企业集团的投资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例如海南航空酒店集团、中江之旅酒店管理集团、河南中州酒店管理集团等。通过多种投资主体的联合,这些酒店集团在市场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大发展,很多新型的饭店集团开始萌芽。这些饭店集团的发展轨迹一般遵循经济型酒店的连锁企业——经济型酒店集团或管理公司的发展路径。

随着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快速膨胀,未来的行业整合并购浪潮不可避免,一些经济型酒店品牌会被企业集团收购,一些品牌会被剥离出售,通过这些整合运动,中国的酒店企业集团将获得又一次大发展。

3.中国饭店集团的内部纽带

中国酒店集团的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是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来自企业内部的效率追求的双向作用的结果(唐玉娥、汪恒,2004)。集团化是现代全球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酒店企业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品牌竞争的重要方式。酒店集团的发展有许多途径,主要通过自建、收购、控股或参股、输出管理、让渡某些特许经营权、提供全球统一预订系统或其他服务等方式,吸收成员酒店(张多中,1999)。具体来说,我国饭店企业集团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纽带(见表6-1):

表6-1 酒店集团的内部纽带

上述几种纽带是我国饭店企业集团的主要联系方式,但是内资与外资的酒店集团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距。从资产纽带来说,国际著名酒店集团自身的资金实力、融资渠道、资金调拨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都明显高于一般的内资酒店集团,而且产权关系明晰,这种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单体饭店以及饭店投资者的加入,促进了集团的快速发展。从品牌纽带来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外的酒店集团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完善的品牌系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享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世界性的品牌影响力。从管理纽带来看,基于几十年丰富经营积累的国际酒店集团,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而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先进而有深度的管理理念。很多酒店集团的管理制度已经细化到每个细节,这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提高酒店经营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而我国的内资酒店集团在这些方面远远落后。从网络纽带来看,国际酒店集团已经构筑了覆盖全世界的广泛的销售和预定网络,并且不断地更新技术,提高网络的效率。

由于内资酒店集团缺乏良好的集团品牌形象和广泛的预定销售网络,所以在高端市场上无法与拥有世界知名品牌影响力的国际酒店集团竞争,同时在融资体制和资金效率上的缺陷也导致了他们无法获得市场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内资酒店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内耗使得他们对饭店的管理成果远远低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因此,目前,除了一些大型国有内资酒店集团以外,一般的内资集团很难直接与外资酒店集团抗衡,更加理性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从中低档酒店这个国际酒店集团尚未染指的市场空白入手,立足于日益蓬勃发展的国内大众旅游者和商务客人,同时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开拓出新的集团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