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尚俭伦理的道德精华

传统尚俭伦理的道德精华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道家,还是墨家、儒家,其尚俭思想蕴涵着共同的道德精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俭善侈恶,制欲杜奢。他们提出的尚俭杜奢的伦理目标,主张通过节制人性欲望来达到。按照传统的尚俭思想,节俭可聚福,奢侈必招祸。他们认为俭约节欲有助于正心养性,过分地追求物质消费和感官享受就会导致失去理智,迷失志向,人格毁损。诸葛亮进一步提出“俭以养德”。

无论是道家,还是墨家、儒家,其尚俭思想蕴涵着共同的道德精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俭善侈恶,制欲杜奢。

在古人看来,“俭”和“侈”不仅仅是消费观念,更是道德善恶中的重要问题,是产生善恶的根源。认为俭约养善,奢靡生恶。司马光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七)他把俭约看成是高尚的品德,认为奢侈是严重的恶行。唐代于志宁也说:“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也是把节俭素朴看做是弘扬道德的根本,把崇尚奢侈看成是败坏德行的祸根。法家也提倡俭德,认为俭约以致福,纵侈以招祸:“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管子·禁藏》)所以,历史上的思想家都主张通过尚俭去促善,利用杜奢以祛恶。

古人把人们消费的俭约和奢靡行为同人性欲望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纵欲必然奢靡,俭约需要节欲。他们提出的尚俭杜奢的伦理目标,主张通过节制人性欲望来达到。在他们看来,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不能放纵无度。要遵从礼义,守正祛邪,以义导欲,自觉自制地自化成人。古人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则弃之,是为君子。得其正而溺之,不得其正而强遂之,是为鄙夫。”(唐甄:《潜书·贞隐》)他们明确地指出了人要分析欲望的正邪,正当的欲望就支持,不正当的就抛弃,这样的人是君子。否则,正当的欲望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不正当的欲望还要强去追求,就成了浅薄卑劣的小人。按照传统的尚俭思想,节俭可聚福,奢侈必招祸。宋人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说:“俭则常足,常足则乐而得美名,祸咎远矣;侈则常不足,常不足则忧而得訾恶,福亦远矣。”宋代的大理学家邵雍说:“侈不可极,奢不可穷。极则有祸,穷则有凶。”(《奢侈吟》)告诫人们,穷奢极欲必然招致灾祸。意在规劝人们节欲杜奢。白居易的两句诗:“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也是警示世人,要注意节俭,防止挥霍。荀子则更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纵欲,提倡俭德的观点。他主张用理智去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享受,约束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要求。他说:“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礼论》)也就是说,通过礼义的规范,约束和节制人的自然欲望。

其二,俭以养德,玩物丧志。

俭约节用,并不仅是由于经济原因,古人还把节俭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俭约节欲有助于正心养性,过分地追求物质消费和感官享受就会导致失去理智,迷失志向,人格毁损。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清心寡欲。其中寡欲就意味着节俭杜奢。诸葛亮进一步提出“俭以养德”。他写信教育他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篇》)其字面含义是说,道德高尚的人,通过内心宁静涵养其心灵,通过节俭培养其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纯洁心灵。若不能排除心中的物欲干扰,就不能坚定远大的志向。更深层的含义就是,通过理智来淡化人的物质欲望,节制人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使这种追求合于道德,合于情理,合于礼义。把感官快乐和享受放在人生价值的第二位,把对远大美好的理想、志向、人格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与“俭以养德”思想相呼应的是“玩物丧志”的告诫。“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其含义就是,人不被耳朵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恰当。把心思放在戏弄人上,就会丧失道德,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会丧失大志。

其三,尚俭节用,富国裕民。

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提倡俭约,约束物质消费和享受欲望,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和物资短缺的矛盾,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荀子·天论》)的主张。他还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就是说,使国家富强的根本方法是节约费用和开支,使人民宽裕。除荀子之外,还有许多思想家把节俭看成是影响国家安定存亡的大事情。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韩非子说:“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十过》)都包含着相同的意思:若能节用俭约,可使家国繁荣昌盛;若奢靡挥霍,就会使家国败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南宋词人陆游的家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放翁家训》)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俭奢是治国安邦成败的原因。

其四,俭而不吝,勤劳为本。

勤,是对待生产劳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态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是生财之道,致富之途。无勤,便无财富来源。人要消费,必须勤于劳作,致力于创造。所以,古人把勤劳看得非常重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就是说,民众生活的根本保证在于勤劳。通过勤苦劳作,才有收获,生活消费才不会空乏。古人还强调,注意收入,还必须计划支出,量入为出,二者不可偏废。严复指出:“治家者,勤苦劳作矣,又必节食省衣入为出,夫而后仓有余粮之积,门无索逋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