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十一五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浙江省十一五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和大院名校、名牌企业共建的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已达到52家。编制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51项。深水网箱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获得2006年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和200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浙江省“十一五”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海洋科技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1.海洋科技力量已初具规模

目前,浙江省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涉海院校15家,有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中船重工715所、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等涉海科研院所13家,有浙江大学、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4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有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区)7家(其中普陀、象山、温岭、玉环、平阳、洞头六家为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宁波大学为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有省海洋科技园区4家(舟山、普陀、玉环、龙湾),建有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浙江海洋科学院、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等15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有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48家,涉海科技企业3900余家,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1.32万人。浙江省和大院名校、名牌企业共建的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已达到52家。

2.海洋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省科技厅海洋科技重大重点面上项目、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国内外交流、成果转化共立项550余项,共资助经费4.86亿元,比“十五”增列320项,投入增加93%;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专项、国家大洋基金及其他部委科技项目420多项,获得科技经费12.43亿元,比“十五”多争取290多项,多争取经费10.2亿元。立项并完成的15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实施省内外技术转让230余项,增加就业5100余人,技术性收入达8.9亿元,获得新增销售值(营业额)48.9亿元,利润4.1亿元,税收3.9亿元。全省各类海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咨询活动3500多次,培训人员12.5万多名,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86.3亿多元,均比“十五”有大幅度的增长。

3.海洋科技知识产权强化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方面申请专利640余项,获得授权3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0余项。开发各类新产品630余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36余项。编制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5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144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730余篇。通过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培养高级职称人员80余人、中级职称人员280余人。“十一五”期间,由省科技厅立项完成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省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9项)。

二、组织科技攻关,攻克一批海洋关键共性技术

(一)在海水养殖方面

在海水养殖方面,已攻克鱼、虾、贝、藻、蟹等主养品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饲料质量和病害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深水网箱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1.深水网箱养殖产业链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浙江海洋学院完成的深水网箱养殖及装备技术系列项目,解决了深水网箱材料、箱体结构、养殖、抗风浪性能等关键技术,共制订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3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浙江舟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向澳大利亚、马塞尔群岛等出口深水网箱160只,每只10万元,价格仅为挪威同规格深水网箱的一半;并利用深水网箱在缅甸养殖青石斑鱼60万尾,出口香港,当年新增销售额2200万元。截至2010年年底,本省已累计在国内沿海生产安装深水网箱3700余只,占全国深水网箱总量的90%以上;实现销售额15.5亿元,利税5.4亿元。深水网箱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获得2006年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和2007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积极发展高科技深水网箱的同时,充分发挥本省浅海海域的资源优势,依据当地条件,大力发展深受养殖户欢迎、价格低廉的浮绳式深水网箱。省科技厅立项的洞头、平阳浮绳式深水网箱项目,已应用推广浮绳式深水网箱累计达1100多只,养殖水体近140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40%,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浮绳式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平均年产量3800吨,产值7400万元,节约养殖成本近1300万元,还解决了50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

在研制深水网箱的同时,加强对适养鱼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攻关,除传统的福建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三大养殖品种外,省科技厅主动设计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浙江省深水网箱适养鱼类筛选、繁育及产业化”项目,解决了鮸鱼、日本黄姑鱼、舟山大黄鱼等三种主要筛选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育苗数量已达产业化程度。同时,探索了银鲳、双棘黄姑鱼、褐毛鲿、花尾胡椒鲷等多种有经济价值鱼种的育苗及养殖技术,并进行了鯕鳅、条鳎、黄条鰤的试养。提供的筛选鱼种的育苗、工艺流程、养殖操作规程等为广大养殖户取得良好的效益奠定了技术基础。

2.舟山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等传统品种人工育苗和养殖形成规模化

(1)“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开发”项目,优化了大黄鱼苗种、饲料、防病、养殖与加工产业化技术,建立了大黄鱼养殖HACCP体系,完成授权专利8项,制订标准与技术规范13项,建设5个苗种繁育基地、1个饲料加工基地、1个鱼类加工基地、5个养殖基地。培育3cm大黄鱼鱼种306.57万尾,培育至15cm大黄鱼鱼种176.9万尾,加工大黄鱼饲料234吨,养殖大黄鱼产量达到529.7吨。该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2)曼氏无针乌贼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过度捕捞使资源遭到很大破坏,采用人工育繁技术恢复乌贼养殖迫在眉睫,但日本等国及国内的一些沿海地区研究尚无成果。浙江海洋学院和宁波大学承担课题后,经过精心研究培养,已人工多批次育出乌贼苗12300余只,养殖起捕时的平均体重增至250克,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墨鱼的大规模养殖开拓了新路。两项目分获2008年度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200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浙江海洋学院完成的“厚壳贻贝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关键技术,通过了同工酶方法的确定和被养殖户所认可并大量养殖。嵊泗县是我国厚壳贻贝的原产地和自然繁殖区,由于酷渔滥捕,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厚壳贻贝海区自然采苗连续两年失败。养殖户以经济效益高的厚壳贻贝养殖取代紫贻贝养殖的监管场所呼声高涨,苗种需求量相当大。该项目建立的贻贝苗种繁育基地,解决了贻贝养殖的苗种短缺,自2006年规模化育苗生产以来,均能满足本省贻贝养殖生产性供苗的要求。

(4)宁波大学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四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饵料生物种质库,常年提供育苗生产。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双轴挤压全熟膨化饲料加工工艺及后喷涂技术,提高了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溶失和对环境的污染。研制成功了6个品种5个生长阶段的10种全熟膨化饲料。该项目在南方沿海近300家育苗场推广应用,三年创直接经济效益2.8亿元。开发的“天邦牌”海水鱼系列饲料产品,是水产业唯一的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销售遍及沿海各省,三年共销售7.13万吨,实现销售产值4.28亿元,新增利税3473万元,节支1801万元;替代冰鲜鱼使用量36.7万吨,为养民减少饲料开支1.78亿元,累计减少向海区排放氮5610吨,磷932吨;比使用非熟化饲料降低残饵率30%以上。该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在海产品加工方面

在海产品加工方面,除解决了传统加工的安全生产难题,还在超低温、熏制、脱脂、膨化、超高压等加工新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浙江工商大学等完成的“出口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采用离子水技术,研究成功海捕虾及其制品SO2残留控制的绿色生产技术,确保我国出口虾制品的质量安全。开发的纯鱼肉重组技术和制品着色、固色及成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与浙江海氏集团合作开发成功100余种出口超市海洋食品,累计出口超市海洋食品1.34万吨,创产值5.14亿元,创汇6370万美元,实现利润5018万元,上交税金3459万元,渔民增收约2900万元,并为社会提供了1100余个就业机会,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获200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舟山德昇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的“超低温超导冷冻加工技术及其设备开发”项目,对养殖深水大黄鱼进行现场加工,加工产品全部包销,加工后海产品鲜度在-22℃下可保持12个月,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安全进口卫生指标等要求,价格比国外进口的常规超低温速冻机降低30%,能耗比现有普通超低温速冻设备降低20%,打破了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目前,已加工出口生鱼片57个货柜、出口产品1200吨。项目研发的技术装备已被国家发改委拨款1200万元用于我国远洋捕捞金枪鱼渔轮冷冻作业示范,国家农业部在全国远洋渔船上重点推广应用这一成果。

3.舟山市海洲水产有限公司完成的“海产品熏制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我国烟熏产品苯并(a)芘等有害物质含量不能控制,导致烟熏制品不能出口和内销的困境。项目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显著改善了烟熏海产品的色泽、风味,攻克了烟熏海产品苯并(a)芘超标的技术难题。两年来,累计生产烟熏鱿鱼圈、烟熏鳗等系列产品480吨,新增产值2960万元,创汇332万美元。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产品质量过硬,产品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2009年接受国外订单超过800万美元。该公司依靠技术创新,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烟熏海产品加工企业。

4.宁波金宏水产食品公司等完成的“大黄鱼脱脂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解决了养殖大黄鱼的销路。研究开发的大黄鱼经脱脂后,肉质紧密,色泽自然,香味纯正,脂肪含量≤20%,推向市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每公斤卖到65元左右。产品迅速占领了宁波、杭州、上海、江苏等市场,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脱脂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原本严重滞销、价格一跌再跌的养殖大黄鱼价格迅速回涨,促进了大黄鱼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到2008年年底,仅宁波市就拥有脱脂大黄鱼加工企业40余家,年产1600万尾,产值逾3亿元。

5.浙江工商大学完成的“贻贝保鲜保活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贻贝保鲜保活和冷冻贻贝解冻后汁液流失严重、品相差等技术关键,解决了养殖贻贝的市场销路,大大提高了原料贻贝的附加值和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成果转化两年来,紫贻贝的收购价从每公斤0.60元上升到1.00元,厚壳贻贝的收购价从每公斤1.60元提高到3.00元,养殖渔民增收7400多万元。贻贝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西班牙等国1.8万吨,保鲜加工产值2.54亿元,创利税7300多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嵊泗县贻贝养殖总产量已达5.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加工与出口基地。

6.“微霜节能型冷藏库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解决了现有冷藏库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先天”存在的高能耗问题,研制了随时清除排管的霜层而不影响冷库库温,大幅度消除霜层对冷却设备传热影响的微霜冷却设备。开发了提高围护结构隔热层的耐久性、牢固度和防火性能的复合防火保冷隔热装备。同时,优化冷库建筑结构,大幅减少隔热层“冷桥”。运营2年后,经省能源利用检测中心鉴定,耗电量为每年每立方米8.06千瓦时,远远低于国外的每年每立方米15.4千瓦时最低值。近两年,该冷库节能新技术已在省内推广应用13家,总库容17万m3,平均节能效果达20%。该工程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优秀节能示范项目。

(三)在海水淡化方面

在海水淡化方面,设立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在膜及其组器、能量回收、高压泵海水淡化国产化三大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海水淡化前后处理、移动海水淡化装备、添加剂和海水综合利用的成果得到大力应用,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规模全国领先。

1.海水淡化国产化三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已建成年产130多万平方米的反渗透膜生产线,为国内生产品种最齐全和规模最大,生产的复合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等l8个品种的膜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海水淡化能量回收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解决了形式、结构、材料和应用中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在洞头建造的20立方米/吨海水淡化系统中经一年多的试运行,产水稳定,能量回收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本体能耗稳定在1.5千瓦小时/立方米。自主设计和制造的高压泵样机,流量已达到l5吨/小时,扬程600米,功率45千瓦,经初步试用,完全达到国外先进机型的性能指标。

2.海水淡化产业形成,海水淡化成本下降。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装置投资已由初期的8000元/吨下降到3500元/吨。到2010年年底,本省已建海水淡化装置36套,产水能力达97500吨/日,占全国海水淡化产水能力的39%。“高浊度海区新型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优化”项目的完成,使预处理加药成本由原来的0.23元/吨下降到0.16元/吨,吨水耗电由原来的4.0度下降到3.2度,运行成本达到4元/吨以下。项目实施期间,推广海水淡化装置5套,产水规模达6600吨/日,产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回收率达到38%~45%,其供水量已达到嵊泗县城区总供水量的78%。

3.海水淡化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队伍壮大。在专项的组织下,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已形成由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人才创新团队。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也建立了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人才队伍。目前已申请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已获专利授权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编制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4项;开发新产品6种。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国内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主力军,在其承担的海水淡化项目中的出水量占当年国内总出水量的80%,其突出业绩已使我国在几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掌握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四)在船舶修造技术方面

在船舶修造技术方面,完成了赛艇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信息技术在船舶修造中得到深度应用,国际先进的分段精度造船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

1.杭州富阳飞鹰船艇有限公司完成的“预浸料赛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研制的预浸料“无敌”赛艇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中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赛艇运动员使用中,取得了4金5银5铜的优异成绩。连一百多年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赛艇制造强国的国家队都采用了我国“无敌”牌赛艇参赛。长期以来世界高端赛艇都是由德国、美国、意大利和瑞士品牌制造厂家垄断。飞鹰公司通过先进的预浸料技术,赛艇的刚度、韧度、强度、挠度、速度、中心偏差度及自动排水等方面均超过国外王牌赛艇性能。2008年,“无敌”牌赛艇出口价格连涨三次,美国或欧洲买家均认同和接受。“无敌”预浸料赛艇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科技奥运”发挥了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顶尖赛艇运动员的高度赞誉。

2.扬帆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数字技术在修造船中的开发与应用—船舶管系三维设计系统”,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了船舶建造中管路设计瓶颈,提高了图纸质量,减少管子废返率,其三维设计和出图功能达国外同类软件的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在建造的700标箱集装箱船和2750标箱集装箱船上得到了应用,缩短了设计与建造周期,降低10%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针对渔民出海捕捞船桨经常遭到破坏的严重问题,“船舶螺旋桨缠绕异物预防与排除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了具有预防和排除异物作用,不需提供单独动力源,能横向切断和轴向切断的螺旋桨防缠绕多刃螺旋切割刀。该设备体积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受到渔老大的欢迎。

4.“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滑道下水投资大、工期长、作业复杂等问题,通过对2万吨级的船舶的5次现场实测,找出了对气囊下水安全性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完成了气囊下水的船台方案和操作规程,大大提高船舶下水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该成果已在3个船厂的3条2万吨级船舶下水作业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完成的“建造巴拿马极限型集装箱船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在船体结构强度方面,完全满足船级社要求。在船体稳定性方面,通过上建前移将变形量和货损率有效降低。在船体焊接工艺方面,研究CO2单面焊接双面成型、双丝自动焊和垂直气电焊现代高效焊接工艺等。目前,5300TEU首制船已完工,研发的设计建造标准,实现内场下料无余量,分段无余量合拢,预舾装率达到95%以上。

6.浙海油污水综合处理有限公司完成“船舶清洗和油污水处理回用新技术研究”项目,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强化絮凝-曝气水处理技术,自主研发了超高压水射流与PMC应用技术与先进配方等,建成了2000立方米/吨一体化船舶油污水处理装置。与传统船舶清洗工艺相比,其原料及人工运行成本降低40%以上,运转周期缩短30%以上,外排水质达到排放标准,且操作安全性大幅度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7.“船舶建造精度控制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在舟山船厂实施示范,进行精度造船的2750箱集装箱船六号船和未实施精度造船的同类型四号船相比,建设周期由4个月缩短了2个月,主船体合拢的预舾装率提高20%,达到85%,建造返工率降低30%,钢料利用率提高7%,生产耗电量降低8%。这一成果已在舟山的10余家骨干船厂推广应用,提升了企业造船能力,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海区海湾养殖容量研究与应用”项目,解决了乐清、三门等海湾和沿海地区网箱养鱼和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使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科学依据。“甲壳素综合利用”项目,使玉环形成年产值7亿多元的产业规模。相控阵式声学海流剖面仪性能达到了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超宽频海底剖面仪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六项重大突破技术之一。6000米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电视抓斗项目,为我国在深海极端条件下的液压工程填补了技术空白。深海水压型能量供给系统完成。深海化学传感器取得突破。深海微生物培养已实现0.1毫升/每分量级的精确流量控制。

几年来,还根据本省海洋产业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跨海大桥与联岛工程关键技术、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及运输、风能与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港口物流信息化开发示范、海洋装备、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灾害应急救助等关键与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