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如何回应产业快速变化的需求

高校如何回应产业快速变化的需求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本书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为指导,对我国高校的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是中国高校兴办产业的重要思想基础。借助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工具,本书进一步对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中存在的各种自增强机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突破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低效率锁定状态提供了研究基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书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为指导,对我国高校的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本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创新点,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新制度经济学可以为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的定义以及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等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高校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动态过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以及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促进高校产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路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就是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为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高校兴办产业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而形成的“科学救国”思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教育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指导方针,都是这种学术传统的延续和表现。这是中国高校兴办产业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高校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高校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了我国技术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技术转移中具有成本优势。

3.传统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度的作用主要解决信息和激励的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传统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深刻烙印,存在着信息扭曲、激励不足等问题。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率低、经营风险大。由于高校产业管理体制中委托—代理链条过长,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中层合谋”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高校和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集中向政府转嫁的趋势。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发现近几年来高校产业的数量和经济效益表现出明显的生产激励不足。这说明传统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高校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4.目前我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变迁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为主,同时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互相结合并互相转化

从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动态过程来看,高校产业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失衡状态是推动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作者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起因,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和类型,并建立了一个演化博弈模型对制度变迁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在有限理性和组织行为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制度变迁的主体依据自己的效用函数,采取不同的策略,通过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制约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由于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会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只能采取由国家推进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但同时,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互相结合,互相转化。

5.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存在的明显路径依赖特征

本书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联系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阻力,研究了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中路径依赖的表现,确定了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种诺思路径依赖Ⅱ型的变迁模式。在这种变迁模式下,传统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在各种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长期处于一种低效率的锁定状态。借助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工具,本书进一步对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中存在的各种自增强机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突破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低效率锁定状态提供了研究基础。

6.在改革实践中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的制约作用

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成,正式制度表现为各种正式规则,包括社会分工规则、激励惩罚规则、“度量衡”规则等;非正式制度是指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根据“边际演化”理论,正式规则的演变总是先从非正式约束的“边际的”演变开始。正式制度在边际上的连续演变造成了制度中正式的也是可见的规则的变迁,制度变迁就是一个边际演化的过程。因此,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作用。非正式制度来源于人们的习惯,习惯则产生于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文化背景。正是由于人类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传统不同,使人类社会制度变迁呈现出不同趋势。在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三重影响,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注意和文化的相容性,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高校产业产生和根植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之中,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高校产业和大学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制定改革政策要注意和大学文化的相容性。

7.突破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路径闭锁的建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关注到高校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对高校产业的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在北大、清华两校进行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于2005年正式在全国高校中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改革。规范化建设的实质是高校产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高校企业中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教育部要求对高校的全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合作者,实现高校校办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成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将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划转到资产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高校股权对应的净资产,建立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类建账分别管理的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校办企业和学校“脱钩”。同时以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改革是政府为了解决高校产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高校衍生企业经验的思路上提出的,改革的目标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在执行过程中,基层单位曲解改革政策,或者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偏离了改革的初始目标,传统体制中的一些固有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为了突破高校产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路径闭锁现象,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避免改革过程在错误的发展路径上陷得过深,造成较高的路径替代成本,本书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要加强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工作,加大对改革的宣传、动员,营造有利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最后,本书引入“三重螺旋”理论,从重新塑造“政府—高校—产业”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政府、高校、产业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改革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