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卷设计的技术

问卷设计的技术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3 问卷设计的技术一份成功的问卷,不仅要有合理的概念操作化,遵循上述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还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提高调查效果,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来减少问题的难度、提问方式、题型繁复等因素导致的被调查者的填答误差。

7.3 问卷设计的技术

一份成功的问卷,不仅要有合理的概念操作化,遵循上述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还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提高调查效果,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来减少问题的难度、提问方式、题型繁复等因素导致的被调查者的填答误差。

7.3.1 问卷设计的一般技巧

1.避免使用术语和缩略语

专业术语的使用通常局限于某个特殊的专业人群,如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社会学中的失范等术语,管理学中的概念技能、政府失灵等,对一般大众而言很可能是陌生的。

缩略语是词语的一种简便写法,如PM是公共治理(Public Management)的缩略语,LP是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的缩略语,而对一般的被访者就很陌生了。

这类问题的使用后果是:会造成被访者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不熟悉或不知道的语句,被访者可能会拒答或跳过去不答。因此,应该使用被访者能理解的词汇,一般而言,通常是指媒体上所使用的语言。如果无法避免使用术语,则应该对它们的含义给予适当的解释。

2.避免使用含义不清的字眼

对概念的提问,应该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下,但由于对调查议题比较熟悉,研究者经常不会考虑被访者的感受,对题目做出潜在的假定,如“您的收入是多少”,就预设了被访者对收入的理解与自己一致,但被访者可能会理解为周薪、月薪或年薪。是税前收入还是税后收入也应明确,如改为“您的家庭去年税前总收入是多少”。

避免使用含糊的形容词、副词,特别是在描述时间、数量、频率、价格等情况的时候。像有时、经常、偶尔、很少、很多、相当多、几乎这样的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这些词应用定量描述代替,以做到统一标准。如“您最近是否搬了家”,“最近”到底是指一个月之内、半年之内还是一年之内呢?这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说清楚。如我们把上一个问题改为“您最近一年内是否搬了家”。使用含义不清楚的字眼有时甚至会闹笑话。曾经有一个问卷设计者随手写下“您在哪出生”这样一个问题,出乎意料地他发现很多人回答“在医院出生”。如果要求“请注明省市县”,上面的问题就可避免。在下面的例子中:“在普通的一年中,您到医院就医的情况如何?”①A.从不,B.偶尔,C.经常,D.定期;②A.少于一次B.1~2次C.3~4次D.超过4次。②显然比①精确。

3.要遵守客观公正的提问

这就是不要诱导被访者朝某个设定方向回答问题。对于研究者和被访者来说,在调查中故意诱导被访者,不仅是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而且也是不道德的,同时会影响调查资料的质量。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避免使用倾向性的语句。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是指一种心理影响,如用语言、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而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并不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反映在问卷调查中,就是通过问题的措辞,影响被调查者的情绪,从而引导被访者选择某一方面特定的答案。因此,题目应中立,避免对被访者形成诱导。使被访者感觉,所有答案都是正当的,而不要使被访者意识到研究者想要的是某个答案。

其二,要避免出现诱导性题目。诱导性题目是通过措辞,引导被访者选择某个特定的答案。例如,“许多同学都认为╳╳教师的课上得很好,您的看法如何”,“政府的粮食收购政策大家都认为好,您是不是这样认为”,等等,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人们往往有种从众心理,被调查者可能违心地做出赞同多数人主张的回答。“大多数医生都认为吸烟会导致肺癌,您同意吗”是另一种倾向性问题。由于一般人都相信医生在吸烟和肺癌关系认识上的权威性,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医生的看法。若改为“有人认为,被动吸烟可能会导致肺癌,您同意吗”,这样,回答者的模式就会改变。语句不但有字面意义,还有其内含的社会的意义。一些社会头衔、权威地位、职业、情感字眼都会影响被访者对题目的理解、答案的选择,因此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要用褒义和贬义词。

其三,避免出现不平衡的题目。避免使用不平衡的答案选项和偏袒语句。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答案选项不平衡是指只有正向却没有负向,或只有负向却没有正向的回答范畴。比如:“您认为当前市政管理水平如何?”①非常出色②很好③令人满意④一般。这个题目的答案选项就不平衡,因为没有给出负面评价的答案,即使被访者对此不满意,也只能选择第四个选项。因此,还应添加如“令人不满意”、“很差”、“非常糟糕”。

二是刻意把某些信息删除。比如:“五个市长候选人您选哪个?老王还是其他任何一位?”避免方法就是通过提供相反的两端答案来平衡答案。

4.避免双向问题

避免双向问题即要求被访者用一个答案来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避免方法就是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例如:“您是否打算在明年辞职另找一份工作?”该问题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被访者是否打算辞职。二是被访者是否打算另外找一份工作。打算辞职并不等于另外找一份工作,同样,没有辞职的打算也不等于没有另找一份工作的打算。由于被访者对这两个问题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因此很可能感到无所适从。有比较直接的双重负载问题容易纠正,但题目中包含了不合理的假设和包含有隐含的限制条件就不容易发现了。也不要把被访者相信两个变量间有关系存在的想法,与实际测量变量关系混为一谈。

例如,研究者想发现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是否影响人们投资股票市场的意愿,问“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您认为投资股票市场是个好注意吗”。研究者的本意是想了解经济形势对被访者投资意愿的影响,但前面的句子是要求被访者接受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虽然句子中并没有对经济形势给予明确说明,但却明显带有负面含义。该题目中也涉及两件事情,经济形势和投资意愿。再如,“在过去一个月内,您是否参与过社区治理以避免自己权益受损”,将被访者分为三类:从不参与社区治理的人、恐惧自己权益受损而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并非恐惧自己权益受损而参与社区治理的人,但题目设计只适合第二类人群。应先询问是否参加社区治理,然后再问参与社区治理的人的参与动机或目的。

5.避免提出超越被访者回答能力的问题

在设计问卷时,要充分考虑被访者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有无引起曲解和误解的地方。不要问一些只有少数人知道的问题,因为人们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事务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也会使被访者有挫折感。被访者也并不是总记得过去生活的细节,而且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某些特定的事实信息。如问“您家去年在给家人治病上一共花了多少钱”,很多人都不能一下子报出一个很接近实际情况的数字,而应修改成“您家平均每个月在给家人治病上花了多少钱”。又如,“请您把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时可能考虑的10个因素排序”,你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你正在让回答者做一个相当大的计算工作。不要让人们为10项排序,应让他们挑选出前五项。也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这些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指导我们问卷设计的过程,保障所设计的问卷用词准确、含义明确。但由于社会调查的目的、题材、对象往往不同,除了熟悉上述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需要对问卷设计的其他方面有所考虑。

7.3.2 问卷设计的其他考虑

1.敏感性问题

在调查中,有些特定的话题是很难得到准确答案的,它主要包括“令人难堪的”、“设计敏感的”、“有威胁性的”、“有挑衅可能的”等几个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被访者的隐私观念和戒备心理也在增强,(6)当涉及这些敏感性问题时,被访者通常会出现讲真话和讲假话的“心理二重区域”,边燕杰等在2003年城市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时也发现,被访者对收入、国家政策和设计主流价值观的回答相当谨慎。(7)例如,许多人都有“财不外露”的倾向,在回答时不愿意透露或者给出一个偏低的数字。类似的问题有,关于婚姻质量的调查必然要问被调查者的性生活情况,包括性事频率、对性事的满意度,关于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可能会询问大学生考试时是否有过作弊行为,关于司机生活情况的调查可能会触及酒后开车这样的违法行为。

对敏感性问题,被调查者拒答率一般都比较高,但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敏感性资料的收集可靠性比较低呢?实际情况也不一定。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结果的真实性:建立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才可以问比较敏感的问题。敏感性问题一定要与其他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以免被调查者认为我们对某个敏感性问题有着特殊的个人兴趣。在提出敏感性问题前,一般需要一个暖身的过程,如对婚外恋的调查,不要直接问“您是否有关婚外恋的情况”而是婉转地问“现在很多人中间存在着婚外恋的情况,这种情况您是否也曾有过”。这种提问以一个陈述开始,目的是排除被访者的孤立感,从而比较容易承认婚外恋的事实。此外,还应向被调查者做出严肃保证。因为,敏感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使被调查者相信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会暴露。

2.回答范畴设计

如果问卷使用了封闭式问题,则要考虑设置问题的回答范畴。回答范畴设计可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穷尽性。问题的回答范畴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答案,即不管每个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如何,必须能够在问题的回答范畴中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回答范畴。但在很多情况下,列出每个问题的可能的回答范畴不但不现实,而且没必要,因此,对于那些情况较特殊的被调查者,往往设置一个其他选项。如民族背景,列出几个主要民族,其他人数较少的民族,可用“其他”代替。

二是互斥性。与第一个原则有关,强调的是被调查者在回答范畴中应该只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情况的回答范畴,即不同的回答范畴之间必须互不相容。如果能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答案,除非问卷设计者有意设计,不然回答范畴的设置就出了问题。

此外,要应尽可能采取高等级的测量。在统计分析中,可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将高等级的变量变为较低等级的变量,但却不能把较低等级的变量变成较高等级的变量。尽可能设计成区间变量。例如,问“您属于哪个年龄段”,然后设计“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回答范畴。

3.问题的排列顺序

有关问题的排列顺序,研究者主要面临三个问题:整体问卷的组织、题目顺序效应和题目上下文情景效应。

(1)问卷的组织

一般而言,应安排好问卷的先后顺序,使被访者的不适应和混乱降到最低程度。在问卷开头部分问题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把简单、熟悉、有趣的问题放前,以使被访者对这份问卷感到自在和舒适,而把较为生疏、复杂难答、容易引起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敏感性问题)放后。具体而言,问卷开始部分要尽可能浅显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回答,这样,被调查者对研究者的合作程度和信任程度都会增加,比较敏感的问题一般安排在问卷的中间部分,结束部分要礼貌地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如果问卷中曾包括一些敏感性问题,在结束部分可再次重申尊重被访者隐私权的承诺。

问卷主体部分问题设计整体上要求流畅、合乎逻辑地呈现题目的主题,有系统地组织题目,以协助被访者运用记忆,舒适自在地填答;还要注意同类问题组合,即问卷的中间部分安排与共同主题有关的题目,否则不同主题的题目混杂在一起,会使被访者混乱。因此要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以避免发生逻辑混乱问题。在进入一个话题时,要使用一个简短的介绍情况陈述说明为引子,以帮助被访者明确方向。如“我们现在想了解一些关于你的住房情况”这样一个陈述句为下一部分的问题做铺垫。相互关联的问题要前后相连,集中排列,不要前后脱节,设问的顺序应按一般的逻辑思维次序排列,如赞否型(不赞成或不赞成)的顺序或强度型(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次序排列,不能出于诱导的目的,把应该排在后面答案排在前面。其他顺序问题可遵循先一般后特殊、先大后小、先封闭后开放的原则。

(2)顺序效应的处理(Order Effect)

应把与主题相关的题目放在一起,但也有顺序效应问题,可能会影响被访者的回答。顺序效应是指前面问题的存在改变了被调查者对后面问题的回答模式的情况。顺序效应对缺乏强烈意见的、教育程度较低的和记忆力比较差的老年人影响最大,如在询问了一系列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儿孙对其的照料问题后,再询问老人对安乐死的看法,赞成安乐死的比例很可能高于单独询问该问题时的比例。再举一例:一个被调查的学生被问道:

A.平均一名中国学生负担的学费是多少?

B.你支持或赞成给学生的教育捐款吗?

对B题目的回答的变化依赖于A题目,如果B问题被安排在A问题之后,回答者认为“捐款”是资助学生要担负的费用的意思。

B.你支持或赞成给学生的教育捐款吗?

C.中国政府为学生支出的费用有多少?

回答者认为这是指政府投入的捐款。

较实际的解决的办法:在一个小范围内发放排列组合不同的问卷,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顺序效应是否存在。如果确实存在,就需要在对结果的解释中考虑顺序效应因素的作用。但把问题随意组合会降低整体的逻辑性和流畅度,得不偿失。

在问卷设计中,总体布局是总体的问题,而问卷的顺序效应是局部的问题,权衡二者轻重,需要牺牲局部而保全大局。在实际调查中,可将被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他们发放不同顺序排列的问卷,然后比较两组对象的调查结果,检验是否存在顺序效应,若结果相同,则表明没有太大的顺序效应。当顺序效应太大时,可采用漏斗序列来排列题目的顺序,即把一般性题目排在前面先问,把特殊性题目放在后面问。这时由于一般性题目不涉及具体细节,因此对特殊题目的回答影响不大。

(3)上下文情景效应(Context Effect)

回答者对问题的理解不仅仅是问题用词在起作用(在问题含糊时),回答者会使用上下联系的问题提供的信息来判断问题的含义。上下文情景效应不仅包括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影响、也包括访谈者的影响,访谈的设计甚至历史背景等。这在邮寄调查中比较明显,因为回答者能够看到所有的问题。

例如美国一研究者对犯罪的关切和对违反醉酒驾车新法令的态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有一半随机抽出的被访者先听到有关醉酒驾车法的题目,另一半则先听到有关犯罪的题目。看看所得的结果是否有情景效应(因主题出现的顺序而产生的差异)。结果是,先被问到有关醉酒驾车法的被访者,比先被问到犯罪题目的被访者,对犯罪所呈现的恐惧感较低。类似地,他们与那些先听到犯罪题目的被访者相比,更支持制裁酒后驾车的法律。被访者回答第一个主题所产生的情景,会影响到被访者对第二个主题的回答。当被访者被问到醉酒驾车并且把这个行为视为犯罪时,他们对一般犯罪问题可能就表现得更不关切。在被访者问到一般犯罪问题,思考过暴力犯罪之后,醉酒驾车似乎成了不怎么重要的主题。

7.3.3 问卷的测试和修改

问卷草案拟出后,应当认真进行审议、测试、修改工作,从而减少或消除问卷中的隐患和缺陷,这是保证调查质量和调查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审议问卷草案主要针对问卷在逻辑、语言文字、问题措辞、选项设置等方面存在的显性问题进行讨论、检查,并进行修改。审议可以在项目组内进行,也可以邀请项目组外的专家、访问员、被调查者代表参加,以有利于集思广益。审议、修改问卷后,还需要对问卷做进一步测试和修改。测试问卷是为了发现问卷中存在的各种隐性问题和缺陷。经过测试并加以修改的问卷一般接近或者具有优良问卷的特点,通常能够以较高效率、较低成本取得所需精度的正确调查结果。测试方法有客观检验法,即需要检验和分析的方面有:回收率(在60%以下,说明问卷设计存在很大问题)、有效回收率(扣除各种废卷后的回收率)、填写错误(包括内容错误、答非所问等,这就要检查语言是否准确、清晰,含义是否明确具体。若是填答方式错误,就要看看问题形式是否很复杂,指导语是否明确)、填答是否不完全(几个问题普遍没回答,这时要重点检查这几个问题中断部分的问题)。

总之,即使一份很成功的问卷,也不是一设计好就是成功的,必须要经历实践的考验。所以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实施正式调查前,需要对整个问卷内容和结构设置做出前测,以便从中发现疏漏、重复或在系统衔接和逻辑递进上发生偏差的细节问题。在相似环境或小范围进行试填写,对结果反馈并及时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以准确数据和分析为策略做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这一终极的目标。

7.3.4 良好问卷的特征

其一,良好的问卷处理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应答者将觉得足够重要,并愿意在它上面花费一些时间。重要性应在问卷中,或附随的信件中清楚地和仔细地加以表述。

其二,为了得到基本的资料,它应尽可能地短,同时也要有足够的长度,冗长的问卷往往被扔进废纸篓里。

其三,外观应具有吸引力,安排得很整齐,复制或打印得很清楚。自填式问卷少用跳答的题目,无法避免的,最好用没有文字指示的箭号或方框。

其四,指导语既全面又清楚。重要的词应加以定义。每个问题只涉及单个观点,并且措辞尽可能简单明了。项目的类别应提供容易的、精确的和不含糊的回答。

其五,问题是客观的,不带有朝期望的方向引导的建议。

其六,问题以良好的心理顺序加以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