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民主主义时期外贸发展背景

新民主主义时期外贸发展背景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贸发展环境(一)国内环境新中国伊始,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国民党由于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恶化,大量增发钞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工业产品产量普遍下降,其中生铁和钢下降最多。而美国则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贸发展环境

(一)国内环境

新中国伊始,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

国民党统治区中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投机倒把盛行,工厂停工破产,人民失业,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残破崩溃之中。国民党由于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恶化,大量增发钞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引起投机倒把盛行,再加上长期战争和交通阻塞,使得城乡内外交流,严重滞塞,城市物资极端缺乏,有的地方出现物物交易,大批商人进行投机倒把活动,牟取暴利。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炒买炒卖黄金、银圆等,使得金银、物价猛烈上涨,许多工厂停工倒闭。1949年4月,上海1000余家机器工厂,开工的不到100家[2]。到新中国成立前,失业人口更是大量增加,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失业工人11.3万人,其他城市也充满了失业人口[3]

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年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在工业生产方面,到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大大下降。工业产品产量普遍下降,其中生铁和钢下降最多。1949年生铁产量仅及最高年产量的13.9%,钢产量仅及17.1%。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更可看出其落后的情况。1949年中国的工业产品产量,不仅低于美国同时期同类产品产量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有的相差2 000多倍,就是与印度相比,在所列14种产品中除4种产品外,都比中国产品产量高(一种相等),有的甚至比中国产品产量高7.67倍。这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工业生产水平之低下,它不仅大大低于美国,就是同印度相比也不如。(见表1-1)

表1-1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印度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279页、第242~248页;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第81~145页

在外国资本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外贸、金融、运输和现代工业等方面,并在许多方面占据垄断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欧美国家的在华投资被削弱,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国家的在华投资被没收,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都失掉了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旧中国出现了美国独霸的局面[4]。据估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计31.973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14.87亿美元,贷款为17.103亿美元。在上述投资中,美国对华投资14.101亿美元,其中借款为10.251亿美元;英国对华投资11.154亿美元,其中借款3.999亿美元;法国对华投资2.972亿美元,其中借款为0.7111亿美元。[5]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各地成立的各级人民政府大刀阔斧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进城之初,非法买卖银圆、外币的投机活动十分猖獗,上海、武汉、广州等新解放城市首先进行了取缔银圆投机的斗争。随后,针对不法投机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的集中调运,保证了市场供应,同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

新中国的国营经济,随着接管城市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到1950年年初,合计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 800余家,金融企业2 400余家,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同时,人民政府还废除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盘踞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1950年6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国际环境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格局逐步形成。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49年美国同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1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美国通过实施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和亚洲的同盟体系,建立前沿军事基地,向各国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在西方联盟中确立了领导地位。

与此相应的,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7年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了由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经互会;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峙,两极格局稳定下来,成为冷战时期影响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上海之后,胜利局面已定。在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斯大林表示将在政治上、经济上支持未来的新中国政府。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美国则继续支持国民党政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新中国采取了与苏联结盟,政治上“一边倒”的政策,全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与支持。

1950年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导致的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经贸往来几乎中断。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禁运等敌视的政策,拼凑了一些军事集团,形成不同层次的防御链条来遏制中国。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同蒋介石集团非法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

总体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恶劣。直到1955年,同我们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仅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等21个国家;另外,英国和荷兰与新中国有代办级外交关系;锡兰同中国仅有贸易关系。多数国家还同中国台湾国民党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有的国家在政治上受美国的影响和控制,对新中国有严重的对立情绪。相应地,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则主要发展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积极争取苏联等国援助,引进技术设备,发展本国工业。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思想与经济贸易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开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借鉴与参照苏联模式,选择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国家统制贸易理论及相应的对外贸易制度。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国情及对外贸易具体实践,在国家统制贸易理论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下,提出了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对外贸易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政策体系。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行对外贸易国家统制政策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1949年2月16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主持起草了两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方针的指示》。这两个文件系统阐述了国家管制对外贸易的原则与政策,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将实行以苏联和东欧各新民主国家为重点,兼顾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方针。

2.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1949年12月,周恩来对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人员阐明了新中国的外贸方针:国家建设应以国内力量为主,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生产建设上要自力更生,政治上要独立自主。”“现在同帝国主义国家也可以在有利条件下做买卖,对此我们不拒绝,也不强求。要打破依赖帝国主义的观念。”“我们欢迎友邦在平等互助基础上的帮助。这种真正的帮助,有助于我们自力更生。”[6]

3.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发展对外贸易

早在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就把“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作为我党、我军的八项基本政策之一。[7]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反复阐明:“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合作就不能维持下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五项原则之一就是平等互利。”[8]这同资本主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方针是根本对立的。

4.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同天津干部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和国家管制对外贸易的必要性,他指出:“对外贸易对于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甚至会起决定的影响。它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周转经济,搞不好就会不利于生产,经济也不得周转。”因此,“必须切实地组织好对外贸易,这是至关重要的工作,是人民的最大利益之一。”

5.广泛拓展对外贸易渠道

1950年年初,毛泽东在访苏时从王稼祥那里得悉德、波、捷等国“都想和我们做生意”后,就高兴地连忙电告周总理:“似此,除了苏联外,又有三个国家即将和我们发生通商贸易关系。此外,英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或已有生意或即将做生意。因此,你们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其范围和数量要有一个大概的计算。”[9]1950年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遏制政策,国际局势严峻。周恩来主持政务院44次会议,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外贸主张。他指出:“对外贸易要逐渐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不能盲目地出口和进口,明年要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他还进一步阐明,国家“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10],要求大家做好一切准备,努力拓展其他贸易渠道。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确立的经济贸易基本方针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它的许多基本原则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都得到了确认和进一步发展。在经济政策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经济贸易思想得到了阐述。如: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八条 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三十一条 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和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全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第三十七条 关于商业: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的自由,但对于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必须严格取缔。国营贸易机关应负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和扶助人民合作事业的责任。人民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办法,鼓励人民储蓄,便利侨汇,引导社会游资及无益于国计民生的商业资本投入工业及其他生产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