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决策的类型

管理决策的类型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1.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常规的、基本上是自动化的过程。非程序化决策通常用于对异常的、新出现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的情况中。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类似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会将程序化的决策授权给他们的下级来处理,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那些更困难的问题。这是做决策的理想状态。

(一)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常规的、基本上是自动化的过程。对于有些决策,管理者曾多次做过,从而形成相应的规则或指导原则——当特定情况再度出现时,可直接应用这些现成的规则或指导原则,这样的决策就是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发生于下列情境中:当一名工人无故缺勤时,主管应该如何处理;当工人加班时间超出正常上班时间的10%时,生产主管决定雇佣新工人时;当基本的办公用品库存量低于订货点量时,办公室主任打算订购一个固定批量时。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化决策是一种仿造先例的决策,像餐馆招待不小心将饮料洒在顾客衣服上的这类问题,因为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所以处理这类问题有一些标准的程序,不需要管理者再去识别问题,开发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管理者可以提出由餐馆来支付顾客衣服的清洗费用。

2.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非常规性决策而言的。管理者对某一做法是否带来预期的结果心中无数,在某些较为捉摸不定的情况下,管理者甚至连努力要实现的目标都不清楚。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可用于预测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则。非程序化决策通常用于对异常的、新出现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的情况中。在某些决策情境中,管理者没有现成可依的规则,此时所做的决策就是非程序化决策。诸如要不要对一种新技术予以投资,要不要开发一种新产品,要不要进行新一轮的促销活动,要不要进入一个新兴的市场,或者要不要开展国际化经营等都是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

图4-1描述了决策问题类型、决策类型和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到,较低层次的管理者面对的通常是熟悉的和重复性的问题,也就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进行程序化决策,即依靠诸如程序、规则或组织的政策来进行决策。随着管理者所处的层次的上升,他们面对的问题通常具有更多的结构不良的特征。这是因为底层管理者往往自行处理那些程序化的决策,而把不寻常的和困难的决策问题提交上级来解决。类似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会将程序化的决策授权给他们的下级来处理,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那些更困难的问题。

(二)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按照决策主体的多少不同划分,可以将决策划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图4-1 问题类型、决策类型和组织层次

1.个体决策

个体决策是指决策是由某一人独立做出的。其优点是决策速度快、责任明确,可明显地提高决策效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会。但决策结果是否有效取决于决策人的经验、智慧和阅历等综合素质。个体决策的缺点是容易出现因循守旧、先入为主。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由多人共同参与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是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能拟订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能更好地沟通;更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等。特别是当群体的组成成员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专家时,这些优点会更加凸显。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正说明了群体决策的优势。

群体决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如花费较多时间,效率比较低,容易产生责任不明的情况以及“从众现象”等。因此,组织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方式时,必须考虑其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决策效率方面的损失。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各有优缺点,两者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复杂、重要和需有关人员广泛接受的决策问题,特别是对企业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问题,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企业的战略目标、资产运作、高层人事变动等,组织最好要采取群体决策的方式来制定决策。反之,简单、次要和不需体现共同意志的决策,采取个体决策方式可能更适宜。

(三)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按照决策目标的多寡划分,可以将决策划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单目标决策

单目标决策是指判断一项决策的优劣,只考察某一重要目标就可得出结论的决策。例如,有一笔资金,三年后才用,那么是把资金以三年定期方式存到银行,还是购买三年期国债呢?评价方案优劣的指标只要利息率一个即可。在单目标决策中,决策行动只力求实现一种目标,因而容易掌握和做出决策。但单目标决策往往强调一点,容易以偏概全。

2.多目标决策

多目标决策是指决策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的决策。一般来说,不论组织还是个人,所确定的目标往往是多个而非单一的。例如,私人购买小汽车的决策,就需要考虑价格、性能、舒适性、操作便利性、维修情况、品牌等。这多重目标很难在某一品牌车型中完全实现,所以,购买者做出购车决策时需要妥善处理多目标的冲突问题。这时,可以给第一个目标规定相对重要的程度,即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这是处理多目标决策的一种常用方法。这样,倾向购买“经济车”的人可能会给“舒适性”以更高的权重,而倾向购买“豪华车”的人,则可能更注重“价格”等。在对多目标问题进行决策时,因为多个目标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应注意分清目标的主次,不能没有重心。

(四)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决策所面临的自然状态的不同,可以将决策划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确切地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并且每种状态的结果是唯一且可以预见的决策。

由于确定型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环境也一目了然,几种不同可行方案的结果也是清楚的,所以这种决策比较容易做,决策者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就可做出最终决策。这是做决策的理想状态。

例如,企业拟投资1 000万元,投资方案有三个,每个方案的经济效果值都非常清楚,年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5%、12%、10%,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理所当然选择投资回报率为15%的方案。

2.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是指决策事件未来的自然状态虽不能预先肯定,但可以预测出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有一定的风险,可以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来进行决策。

例如,冷饮的销量和天气有很大关系,天气晴好时,销量多,应该多进货,天气不好则应少进货;但天气到底如何,我们只能通过天气预报知道概率情况,据此做出的进货数量决策就有一定风险。

3.非确定型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完全未知,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也无法估计,方案实施的结果是未知的,只能凭决策者主观做出的决策。例如,某一企业要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由于无法控制市场变化情况,销售难以预测,因此,盈利和亏本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到底生产还是不生产,很难做出决策,需要冒点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