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渗透、蔓延,给我国有限的资源、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性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消费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我们认为,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包括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与理性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中偏爱“绿色产品”的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渗透、蔓延,给我国有限的资源、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性、发展性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消费是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现状,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的重要途径。可持续消费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政策、法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企业的采购与生产,以及个人的消费行为,在全社会推广可持续消费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采购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废弃物的合理循环使用及处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企业供应链,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费者通过选择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采用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减少日常生活中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要坚持可持续消费,需要作为消费主体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我们认为,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包括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与理性消费。

首先是绿色消费。崇尚自然是人的本性。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渴望体现在工作、生活、休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在内的绿色消费方式,是人类回归自然的重要途径。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国际时尚。绿色消费概念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而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消费不但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促进生产,同时也影响交换和分配。消费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人类要摆脱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必须从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消费模式开始,绿色消费概念与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中偏爱“绿色产品”的消费方式。它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种新趋势,是俭朴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主要特点是公众在决定是否购买某种商品时,越来越多地增加环境考虑,甚至宁肯多花一点钱也愿意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是一种权益,它保证后代人的生存与当代人的安全与健康;绿色消费是一种义务,它提醒我们环保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绿色消费是一种良知,它表达了我们对地球母亲的孝爱之心。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发展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又能够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观念,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英国掀起了“绿色消费者运动”,然后此运动席卷了欧美各国。这一运动主要是号召消费者选购有益于环境的产品,从而促使生产者也转向制造有益于环境的产品。这是一种靠消费者来带动生产者,靠消费领域影响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运动。自那时之后,世界的许多地方都掀起绿色消费运动。这场运动是人类环境意识,特别是消费生态伦理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绿色消费运动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将无以数计的人融入了绿色消费者的行列。绿色消费者要求企业生产没有受到污染也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产品”,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使用不会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绿色包装材料”,要求建筑必须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设计制造,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绿色建筑”,要求旅游必须是不污染环境、能够使人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绿色旅游”,要求饮食必须是有利于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绿色饮食”,要求交通工具必须是不会产生废气污染和节约能源的“绿色交通工具”等。

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是带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消费活动,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消费观。随着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已进入更多人的生活。通过树立绿色消费意识,从绿色消费开始,经过绿色市场,推动对生态技术的需求,以及绿色生产的发展,拒绝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的消费方式,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转变,发展可持续生产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者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与责任感,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化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是可持续消费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作为消费理念,适度消费是与过度消费、被迫消费不足相比较而言的,即人们的消费总是受到一定“限度”的限制的。对于个人消费,恩格斯指出,一是生存,二是享受,三是发展和表现自己。因为生存不只是活着,还要过健康的生活;而且,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希望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档次,改进消费方式,追求更多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发展和表现个人个性和才能的条件,因而当达到一定的消费水平时,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个人生活消费不能是“自由放任”的,它随时随地都应该受到道德的制约——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和外界的道德环境的制约。由于人的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造成了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不可能维持所有人都过一种像今天发达国家的人一样的生活。诚如美国学者艾伦·杜宁指出:“通过道德的接纳来降低消费者社会的消费水平,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欲望,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建议,尽管它与几百年的潮流相抵触,然而它可能又是唯一选择。”[11]适度消费是建立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既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把消费水平控制在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界限之内。适度消费理念是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消费主义消费观的扬弃,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适度消费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和自然的和谐,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的提高相结合,力求改变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的不平衡状态。

适度消费提倡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生活结构。简朴的生活是方便和自在的,它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并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消费社会的人们,期望他们自愿地降低生活标准,降低生活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要求他们减少挥霍和浪费,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资源消费是合理的。早在中国古代,道家就非常提倡“节制物欲”。老子提出了“知足不辱”的思想。他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道家认为,对物质享受的知足并且加以合理地节制,应该建立在正常而自然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道家的“节制物欲”“知足不辱”的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吻合的。英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舒马赫说:“所谓克制,是知足。”这与老子的看法是一致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13]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把自己的消费需求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的范围以内,不能以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繁衍为代价来提高人类的消费水平。无论经济如何发达,人类都应该有节制地消费,不能超越地球的承载能力,否则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乃至人类的生存都将难以持续。因此,适度消费模式应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最优化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把追求物质财富当作一种最高的目标,会导致灾难,人类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财富,主要的目标应该是在精神方面。这些思想包含着对可持续发展至为重要的价值观。可持续消费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提高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商品与服务,不是以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表示高档,而是以其知识和智慧价值含量高为标准,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即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的多样化,适应消费者利于发挥自己个性的主观要求和爱好,使人有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由,这才是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总之,适度消费应该在最少耗用资源及最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消费效益和最好的消费效果,在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有所提高的基础上,真正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消费者不但得到物质享受的满足,更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做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维持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

最后是理性消费。所谓理性消费就是以理性为原则的消费,也就是建立在权衡比较基础之上的消费,是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消费者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理性消费的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用和适合自己,即要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消费品、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用原则通常要考虑的是满足需要、产品质量和性能等主要因素。“适合自己”主要是指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兴趣爱好和生活工作的特点等。因此,可以将理性消费的特点概括为:一是在消费之前要对商品、服务及价格因素等进行客观冷静的权衡比较,比如,性价比就是理性消费者通常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以实用和适合自己为原则,适合自己的就是理性的,不适合自己的就是非理性的,即所谓的“感性的”。“感性消费”是相对理性消费而言的,是依据感性原则的消费,是以对产品的直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等作为消费选择的原则。感性消费的特点是在既定的产品客观性能的前提下,产品的外观、形状、款式、体积、色彩等感性特征和产品品牌价值和符号象征成为产品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者行为不仅是限于“物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而且是转化为有关产品(商品)的感性和意象的消费行为。“感性消费”注重产品所引起的感官愉悦,强调产品形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品位、理念、价值和偏好。因此,感性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性的消费。从某种意义而言,感性消费反映了现代社会消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反映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从单纯的“物的消费”向更宽泛的范围扩展,或者说,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仅仅限于对物本身的消费,人们对消费有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感性消费观念和行为不能简单地说是对的还是错的,关键要看这种消费有没有超出适度消费的范围。而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则具有一致性,理性选择与消费的结果往往是适度的消费;而适度消费本身就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体现。

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资本形态对最大利润的追求刺激着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同时也催生人们占有更多资源和享用更多消费品的欲望。经济发展内在地要求人们扩大消费,甚至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适度负债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助长剂,有利于拉动内需。但是,这种消费不应该是人为物役的异化消费,也不应该是贪婪无度的奢侈性消费,而应该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也必然是文明和谐社会中的人文价值追求。可持续消费的根本目的是合理地满足人类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广大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而要想使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活的稳定,切实维护社会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就必须对消费活动进行理性引导,使人们有效地减少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自觉抵制违反人类长远利益和公平原则的消费。

实现理性消费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是理性地对待人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活动,这种活动受到个体需要、动机、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制约,而且消费行为还反过来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消费结构中基本生存资料耗费的比例在逐渐降低,而发展和享受资料的耗费比例则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成为典型的社会问题时,人类的消费就远远不只是满足物质欲求的行为,它聚集并展示着具体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心理、文化传统以及现行制度等更加宏观和深入的现象,而这些能够左右人们的需求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因素,也影响与改变着一个时代整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消费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消费理念及其价值观不断受到各种挑战,一些新的健康的消费理念急需重新建构。“只有改变人的某些需要,使人类从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理性,只有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淡化占有的欲望,在创造和审美中与自然发展的合目的性相符合,才有可能使人类从根本上消除消费在内心深处所造成的焦虑感,并最终通过人与人之间在生存、发展和享受等资源使用上的和谐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14]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但是,鼓励消费并不是主张过度的消费、奢侈性的消费,更不是主张消费主义所信奉的“消费至上”,而是要坚持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的消费观,坚持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

【注释】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8页。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夏堡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城市规划通讯杂志社记者,《建设部积极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城市规划通讯》,1995年第8期。

[4]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UNEP,Nairobi,Symposium: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ern,Oslo,Norway,1994.

[5]毛中根,《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6]赵萍,《可持续消费概念研究》,《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15期。

[7]俞海山,《可持续消费定义评析》,《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8]陈晖涛,《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反省和矫正》,《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9]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10]尹世杰,《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求索》,2004年第6期。

[1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12]《道德经》四十四章。

[13][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6-57页。

[14]丁青,《理性消费:生存与发展中的人文追求》,《新视野》,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