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围绕着“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原则。

20世纪70年代初,围绕着“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简单而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做出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2]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谨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并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这个声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均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所用的提法为准。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二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四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子孙后代的发展构成危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既包括同代内区际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公平性原则强调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传统的“发展”概念中应包含制约因素的存在。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而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意味着,尽管各国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能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统一行动,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超越文化与历史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转变成国家(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由于这种选择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因此,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议程》)。《议程》共20章,可归纳为总体可持续发展、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5个组成部分,70多个行动方案领域。该《议程》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编制成功,不但反映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承诺、率先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做贡献的姿态与决心。1994年7月,来自20多个国家、13个联合国机构、20多个外国有影响企业的170多位代表在北京聚会,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用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3]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2000年11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告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被郑重地确定为中国长期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我国走向21世纪的既定发展战略,并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包括,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等。而消费主义提倡的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等对资源的破坏、消耗是触目惊心的,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摒弃消费主义,选择可持续消费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