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洛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1927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亚查普曼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教授、乔治·梅森大学多学科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学者、莫卡托斯中心成员、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安德森年度顾问教授、1995年度亚当·斯密奖获得者,自2001年起,史密斯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华盛顿邮报》曾将弗农·史密斯称为“实验经济学之父”。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是“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学术创新及主要贡献
史密斯为创立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方法,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他揭示了替代性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他还是“风洞实验”理论研究的先驱。因此,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对确立把实验方法作为经验主义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必需的工具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79年,史密斯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他们通过试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赢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斯悖论、股价溢价之谜以及期权微笑等。
史密斯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证明了可选择性的市场制度的重要性。他也在竞争性市场均衡性质的创新实验、不同的拍卖形式的检验和设计诱导价值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上奠定了基础。他还在哈佛大学求学之时,师从著名经济学者张伯伦,就沿着导师的方向为描述竞争性市场设计了“双向拍卖”的实验机制,从而验证了竞争均衡价格理论的正确性。他在与普鲁特的合作中证明了市场的制度确实对竞争价格的确定起作用。他们的实验方法第一次实现了“维持市场环境不变,只改变市场制度”的条件,这是在任何现实的观测中都做不到的。20世纪60年代,拍卖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中发展迅猛,史密斯设计出检验数种拍卖形式等价特征等一系列理论命题的实验方法,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1976年,他发展出日后成为实验经济学标准工具的“导出价值方法”。同时,他还率先引进“风洞测试法”,使得诸如选择性市场设计这类新的尝试在投入实际操作之前能在实验室中先行实施。
2002年10月9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心理分析应用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重要论著
《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1962);
《社会选择中的一致性、自愿性同意原理》(1977);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微观经济学体系》(1982);
《论述、崩溃和实验性现货资产市场的外生预期》(1988);
《偏好、财产权和讨价还价博弈中的匿名问题》(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