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应树立的基本观念

管理者应树立的基本观念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管理者的观念可以列举出许多,如民主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消费观念、交换价值观念、盈利观念、决策观念、系统观念、重商观念、生产力标准观念、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等等。在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服务观念,除了职业的要求和商品的原则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现代管理者的观念可以列举出许多,如民主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消费观念、交换价值观念、盈利观念、决策观念、系统观念、重商观念、生产力标准观念、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等等。当然,这还远不是全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还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观念。

一、民主观念

民主,原意是指人民的权力。属于上层建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范畴。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事实证明,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民主制度作保证。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这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以推翻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种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往往需要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民主斗争的进一步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才能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才能提高各级政府部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使现代化建设不走或少走弯路;才能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切实普遍地发扬;才能保证基层单位和企业正确地使用获得的自主权,在全社会的上下左右,造成人人关心国家发展,自觉为国家排忧解难,勇于探索,大胆改革的积极进取风气,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民主观念,是现代化管理者应当树立的最基本的观念。从企业来说,则要充分发扬经济民主,加强民主管理

1.要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告诉我们: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因为职工群众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承担者,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他们的积极性、企业就会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管理者必须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让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使广大职工亲身体验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应该自己来管理企业,努力办好企业。

2.要坚持民主管理同集中领导相结合

现代社会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必须有高度严格的纪律。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管理提出的要求。但是,在实行这种集中领导和严格纪律的时候,又必须坚决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选出的代表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同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的前提。

3.必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是在党委领导下,职工管理企业,监督行政领导的机构。它行使的职权,包括听取和审议厂长的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审议通过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计划和双新改造方案等重大问题;讨论决定企业利润留成中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分配使用方案,以及涉及职工权力和福利的其它重大问题;监督企业行政领导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法令,对工作成绩显著的予以表扬,奖励或建议予以晋级,对作风恶劣、压制民主、严重失职,违法乱纪的个人提出处分或罢免的建议。我国企业在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还采用了民主管理的其它形式,工人参加生产班组的日常管理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

二、服务观念

服务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服务者自己。服务自始就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从人类产生之时起也就有了服务。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也由简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服务就成了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必然要求。到了近代,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服务观念,除了职业的要求和商品的原则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而这种需要,总是要通过服务者的服务才得到实现。因此,对于国家机关和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来说,不注意研究人民的需要和加强服务,就等于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近几年来的许多事实证明,没有强烈的服务观念,企业势必在竞争中被淘汰,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势必脱离群众,甚至犯罪。

1.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

领导就是服务。不懂得服务,就不懂得领导。这个道理,一定要认真地付诸实践。我们的党政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党政机关各级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我们的各级管理者都要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公正廉洁、忠诚积极。要少讲空话,多作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近年来,我们有少数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确少了,他们有的人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谋取私利;有的人弄虚作假、作威作福、官僚主义严重。这不仅极大地脱离了群众、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还对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2.要在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那些直接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树立强烈的服务观念

社会是一个各种职业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人,通过自己从事的职业来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从其他行业那里获得服务。就是说,全社会的人都是服务者,同时也接受他人的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要求各行各业,各种服务岗位都要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服务的本质要求。例如,工业战线要求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全面完成生产任务,讲求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农业战线要求农民热爱农村,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城乡人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商业部门要求职工文明经商,公平买卖: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物价政策;交通运输战线要求职工安全第一,礼貌待客、服务周到;医疗卫生战线要求医务人员医德高尚、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等等。当前,各行各业要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特别是要反对弄虚作假,尔虞我诈,以次充好;行贿受贿,倒买倒卖,哄抬物价等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和作风。只有全社会的人都树立服务观念,我们社会对人的关心才会充分体现出来,社会的安宁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才会实现。

3.要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同人们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密切相联的。服务质量的高低是职业道德的表现,职业道德是决定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安心工作,或对所从事的职业抱有某种偏见,或者不把自己看成是服务者,他就肯定不可能为被服务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被服务者对各种服务岗位、服务部门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人们逐步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

三、竞争观念

竞争,通常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各商品生产者为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争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现象,价值规律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条件。包括同一生产部门内各个生产者为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获得更多利润的竞争,以及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为了更有利的投资进行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规模和特点由各种商品经济条件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单是分工协作关系,而且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不仅讲相互协作,还要开展相互竞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界从理论上回避竞争问题,致使一些管理者缺乏竞争观念,懒于思索,怯于争先,这是我们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缺乏活力的一个因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竞争有利于打破阻碍生产发展的封锁和垄断,及时暴露企业的缺点,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需要竞争,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竞争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固有现象,竞争促使企业开放和采用新技术;竞争驱使企业改变和扩大经营内容,打破行业界限,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竞争能够保护先进,鞭策落后,推动生产力发展。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无法向充满竞争的世界开放,置身于竞争之外的管理者,往往会因为没有动力和压力而工作效率低、绩效差,也必然要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速度,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理者树立竞争观念,这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树立竞争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克服惰性,敢于开展国内外的竞争

在对外竞争中,要有敢超国外同行的决心,以顽强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争创世界第一流产品。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和扩张国外市场。在对内竞争中,管理者敢于鼓励企业在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严格要求全体职工养成一股竞争风气,培养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队伍,争创第一流的工作质量,第一流的产品。要奖惩分明,拉开分配差距,冲破几十年“大锅饭”滋长的惰性,鼓励车间、部门、班组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当然在开展内外竞争中,可能出现某些消极现象,作为管理者要加强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地开展竞争,但不能因噎废食,害怕竞争。

2.要有胆有识,不顾个人得失,敢于在竞争的风浪中经受锻炼

惊涛骇浪能锻炼出好水平,激烈的竞争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国内外竞争的经验表明,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权,关键决定于谁拥有一批有胆有识,善于竞争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我们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在经济和技术的竞争中培养锻炼一批这样的人才。我们只有努力培养造就大批技术和管理专家,才能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胸怀全局,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主义竞争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要求,符合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在对内竞争中,既要竞争又要协作,要靠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来提高竞争力,而不能采取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在对外竞争中,不能离开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脱离宏观经济的指导。既要根据市场需要发挥自己的经营主动性,开辟新的途径;又要自觉地使微观经济活动服从国家指导,否则就会造成盲目竞争。在这方面,各地区和企业都有一些教训。比如在经济对外开放以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出口问题上相互竞争,相互“杀价”,结果使肥水外流,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这种竞争是不可取的。

四、创新观念创新,是指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造新型的事物。勇于探索和创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管理者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当今世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深刻变革的趋势。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和解决。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摒弃一切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结论、观念、做法、习惯和规章制度,以不断开拓的精神来开展工作。如果一个管理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墨守陈规,怕这怕那,缺少勇气和魄力,那就必然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当今的时代,要求管理者要勇于探索,敢于走出新路,开创新局面。管理者能不能创新,取决于下述三个条件:

1.科学文化知识

管理者要想创新,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实践证明,不了解创新的有关知识,把创新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的诸因素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大量的事实证明,创新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开始的,它往往是人们创新的萌芽,是成功的开始。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敢于打破约束自己思维活动的枷锁。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种好奇心,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从平凡中发现奇特,从不被人们注意的问题中找到“闪光的东西”。古往今来,有许多新学科、新发明、新成果,往往是从一个小议论、一件小事情中受到启发,并展开创造性的思维而研究成功的。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从分析普普通通的商品入手,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创新精神

如果有了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样也不会有创新的活动。所以,要创新还必须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于开拓,具有不畏风险的革命胆略,勇于脱出一般观念的窼臼,敢于弃旧图新,走前人未走的路。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凡看准了的事情,就敢于“拍板”,敢于承担风险;二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能赋予知识与能力的启动力,粘着力,渗透力以及持续力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在困难的时候,或受到挫折的时候,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胜不骄,败不馁。在深化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更需要管理者具有这种坚定的信念。

五、人才观念

人才,通常是指有出类拔萃的学识和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对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社会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人群中比较拔尖、先进的部分,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代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和管理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不能改变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落后状态。党中央多次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党从对我国的国情分析出发,认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最大的困难不是资源、不是资金,也不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周期大为缩短,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经济能否起飞,有没有后劲,就要看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能否大大发展,人才问题能否正确解决。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型管理人才,我国经济是难以起飞的。对于管理者来说,树立人才观念,除了要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外,还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定要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坚决扫除长期存在的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作用,现代化建设就不能成功;重视知识和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到在政治上信任,在工作上放手,在生活上关心。要注意调动老知识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科研单位、学校、企业、国家机关,都要切切实实为知识分子解决具体困难,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2.要用好现有人才

我们在人才方面有两大问题:一是人才不足;二是现有人才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比较起来,后一个问题更为迫切。新的人才当然要大力培养,但首先应使用好现有人才,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的工作靠他们,为未来培养人才也要靠他们。现在,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事实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我们没有学会发现人才的本领。要树立为公爱才的思想,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或者不是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就把人才给埋没了。要允许人才流动,解决好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浪费人才的问题。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管理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讲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要使用好已经和正在成长的大批优秀人才。

3.要大力培养人才

毫无疑问,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合理地使用现有人才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绝不能满足对现有人才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知识陈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如果不通过经常的“再培养”,使现有各类人才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五年十载以后,他们就落后了。同时,为了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后劲,单靠现有的人才远不能满足、解决问题,还必须不断培养和造就大批新的人才。要克服轻视教育的倾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投资逐年有所增加。对教育投资,实质是对人力智力开发,是对明天人才的投资,对后天生产的投资。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搞好培训中心之类的职工教育。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通过改革,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