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管理理论

资本主义管理理论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微观管理理论1、管理理论的萌芽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欧美各国的小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把整个管理职能细分,使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其中一项。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日常事务的处理权授予下级的管理人员。

一、微观管理理论

1、管理理论的萌芽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欧美各国的小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这一时期,专门的管理阶层还没有形成,企业主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才能进行管理。这时还没有完整的管理理论,但管理的作用开始突出了,一些人对此作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对管理理论的创立有重大影响的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经济人”的观点。他认为人都有“利己心”,从事经济活动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但由于受到他人利益的制约,因而客观上将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利益。二是“劳动分工”的观点。他以制针业为例,指出专业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三是“正常利润”的观点,他认为机器用旧以前,除收回本金外,还应得到信贷利率一倍的利润。

以制造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出名的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研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832年,他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学》中,提出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工序分解研究的主张;提出了根据各工序不同的技术和体力要求,雇用工人,发给不同工资的主张;提出了用钟表测定操作速度,以便“得出确切得多的一个平均产量”的主张。

美国的麦卡勒姆提出了管理中的纪律和统一指挥的原则。他在1856年的《总监工的报告》中指出:“执行一项严格的纪律制度……是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所有下级只应对他们的顶头上司负责,并接受他们的指导,”越级下达的“命令就不能得到遵从。”

《美国铁路杂志》编辑普尔在1858年就强调了精神激励的作用,认为把人看作机器是危险的,“最宝贵的东西常常是自觉自愿,”主张对职工进行,“精神输送”。

英国的杰文斯在1871年的《政治经济学》中,主张对生产工具进行研究。他以挖地的铁铲为例,指出“铲子的大小应该部分地决定于工人的力量。”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汤恩,1886年在《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中,强调管理同技术一样重要,呼吁建立一门管理的科学,启发和鼓励了泰罗对管理的研究。

2、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生产过程的进一步社会化、复杂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管理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对管理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

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美国的一名总工程师,被西方称之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他总结自己长达20余年关于工时、动作、工具的研究和试验,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这一管理史上的划时代著作,彻底动摇了传统的管理思想,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掀起了研究管理的热潮。“科学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内容是:(一)、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管理者要通过科学的研究,确定标准的作业程序,标准的生产工具和标准的工作定额。(二)、科学地挑选、培训工人。管理者必须根据每个工人的特点和兴趣分配工作,并系统地训练、教育他们,使之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三)、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标准定额以下工资率低,标准定额以上工资率高。(四)、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由计划部门施行,工人只负责作业。(五)、采用职能工长制。把整个管理职能细分,使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其中一项。(六)运用例外原则。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日常事务的处理权授予下级的管理人员。泰罗强调:劳、资“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必须用科学知来识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是“科学管理的两个绝对需要具备的要素。”这些理论,对当时的企业管理产主了极大的影响,至今仍然是西方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管理也有了很大的借鉴价值。列宁对此作了一分为二的评,指出它“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并指示“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

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思夫妇、甘特、爱默生等人,也对“科学管理”作了各自的贡献。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一个著名矿业公司的经理,被西方称为“现代管理之父”。他同泰罗研究的都是管理问题,但两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不同。泰罗从上往下观察,重点研究的是车间的管理细节。法约尔从上往下观察,重点研究的是整个企业,一切组织的管理一般。在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法约尔第一个全面陈述了组织结构合理化的“一般管理”理论,即“古典组织理论。”他认为企业经营有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6项职能,并着重分析了管理的原则和要素。法约尔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依据,总结出14项管理原则:(一)是劳动分工,(二)是权力与责任,(三)是纪律,(四)是统一指挥,(五)是统一领导,(六)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七)是人员的报酬,(八)是集中,(九)是等级制度,(十)是秩序,(十一)是公平,(十二)是人员的稳定,(十三)是创造精神,(十四)是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管理的要素有5个,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他还特别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教育可以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法约尔对组织管理的科学抽象和独到分析,为管理理论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对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有所建树的,还有德国的韦伯、美国的穆尼、英国的厄威克。

3.行为科学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扩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曾经一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科学管理”开始失灵了。失灵的内在原因,是这个理论只强调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的因素,把人看成是只有物质利益追求的“经济人。”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管理学者跳出“经济人”的巢臼,用社会学,心理学的原理探讨人的行为,提出了用改善人际关系来提高劳动效率的主张,推动了行为科学的兴起。

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籍澳大利亚人埃尔顿·梅奥(1880~1949年)。梅奥领导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从1927年开始,参与电器公司的霍桑公司进行有名的“霍桑试验”。他以试验为依据,在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试验证明人是“社会人”,不仅有“纯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第二,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条件的制约;霍桑试验证明,职工中还存在着左右人们行为的非正式组织。第三,新型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这些观点改变了对人的看法,重视了人的因素,这就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梅奥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大问题上:一是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其中有: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二是管理中的“人性”问题。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三是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有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四是领导方式问题。其中有:坦南鲍姆和米施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行为科学强调人的作用,重视对管理中的社会性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管理可资借鉴的。但它在本质上否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宣扬抽象的“人性论”,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

4、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企业类型和企业管理日趋复杂多样,管理理论出现了学派林立,学说众多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有:

(1)社会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的奠基者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他在1938年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了协作系统的性质和经理人员的工作过程,提出了社会系统学说。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无论哪一级,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交流。前两个因素只有通过后一个因素才能成为动态因素。经理是组织协调运转的关键、有三种职能:第一、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第二、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第三、制定组织的目标。巴纳德把社会的所有方面看成是一个大的协作系统,认为每个组织只有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的适应才能继续生存。巴纳德被西方誉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2)决策理论学派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伯特·西蒙(1916~)。他在《管理决策新科学》、《组织》等著作中,把决策作为管理的中心,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同义语,管理的全过程都是决策,管理人员无论级别高低都是“决策者”。他的论点有三:第一、决策不是一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第二、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决策和非定型化决策两类上层机构的职责是处理后一类;第三、决策中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选择的原则。西蒙由于对决策理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3)经验主义学派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拉克和戴尔等人。他们认为,通过访问、书面调查,审阅报表和直接参观等方法,把一个组织或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管理情况加以记述综合,进行分析,就能找出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并能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这个学派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4)权变理论学派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劳伦斯,洛希和卢桑斯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同环境联系密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主张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种理论对各类管理人员有方法论的意义。

(5)管理科学学派

这个学派又叫数理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伯法等人。他们强调管理的定量化和精确化,认为管理是能够用数学关系表示的逻辑过程,主张把管理的注意力放在建立数学模型和系统的程序设计上。他们使用的先进工具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所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库存控制分析,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线法,线性规划,排队论,决策论,概率论等。这个理论对数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学派从不同角度吸收了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引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新成果,适应了管理发展的新要求,因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宏观管理理论

1、洛克的分权学说

分权学说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十六世纪法国的博丹提出国家主权论,以后洛克、卢梭、孟德斯鸠、杰斐逊等陆续提出并发展了分权学说。这一学说是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权利,必须实行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等三种不同职能的国家机关行使,并相互制约、彼此配合。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成国家机关,就能保证公民享有政治权利,防止少数人专断,有效地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蜕化为专制制度。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健全国家机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分权实际上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所以,现在有的资产阶级国家既采用三权分立的机构,又采用三权合一的机构这样一种混合的国家机构形式。

2、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本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学说破产了,它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危机的新理论。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并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乘数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以政府干预为特点的需求管理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失业和经济危机是难免的,这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心理上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三大基本规律的作用,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在供给不能大幅度增加的短期内,必须由政府出面对社会总需求进行管理。社会总需求管理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财政政策管理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管理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来间接调节总需求。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国家运用财政赤字和增加货币投放量的方法,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消除失业和危机;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政策的指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正统流派。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冲突的暂时缓和以及经济的恢复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需求管理中的宏观政策的相机使用与宏观总量的动态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调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该指出的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建立在主观分析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色彩。在6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危机中,凯恩斯主义发生了激烈分化,代之而起的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等中派,一方面坚持国家干预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主张有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瑞典学派、新制度学派、激进学派等“左派”,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反对经济自由;新自由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等“右派”,反对国家干预,主张放宽限制,恢复市场经济的自由调节。凯恩斯主义因不同程度渗透到各派系中而仍然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