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运动休闲业管理的总目标,就是要促进运动休闲业的健康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运动休闲需求。

第二节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如市场运行机制、竞争运行机制、企业运行机制。

一、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的组成

运动休闲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由目标机制、决策机制、动力机制、调节反馈机制、保障机制这5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它们共同作用于整个系统的运行(图13-4)。

图13-4 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的组成

(一)目标机制

目标机制既是运行机制的依据和出发点,又是所要达到的预期终点。因此,目标机制贯穿于运行机制建构的全过程中,并决定着结构体系的方向。运动休闲业管理的总目标,就是要促进运动休闲业的健康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运动休闲需求。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逐步实现一系列分目标而最终完成。因此,目标机制由总目标以及各种分期目标共同组成,它们共同指引着模式运行的方向。

(二)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是整个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休闲业的管理主体为了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而进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机制。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决策机制分为政府决策机制和社会决策机制。

政府决策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宏观计划、调控政策等来体现,在运动休闲业的管理中建立相应的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和地方行政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社会决策机制,是指基层运动休闲组织(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需要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的具有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机制,如健身俱乐部的决策机制可采用董事会决策机制或总经理决策机制。

(三)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适度的动力,它是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动力机制由政策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组成。政策导向机制,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强化宏观调控,颁布相应的运动休闲法规或政策,以有效地引导运动休闲业的发展;激励机制,包括政府的宏观激励机制和各运动休闲组织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建立比赛机制、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方法,以促进个体或集体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争机制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以促进运动休闲业中的经营性组织依据运动休闲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自我运作的方向和内容,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调节反馈机制

运动休闲项目和活动的管理要处于一个优化的运行状态,必须要通过获取反馈信息进行调控才能得以实现,即必须要有相应的调节反馈机制。调节反馈机制由国家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3个部分组成。①国家调节机制:是指国家根据运动休闲业发展的需要和各种反馈信息,通过立法、指令和政策导向对运动休闲业的运行方向、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②市场调节机制:是按照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供需变化,自动调节运动休闲业中的经营性活动,从而实现运动休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③自我约束机制:是指运动休闲组织或管理机构依据对运动休闲业的新认识、新判断,自觉调节行为方式,约束自身的行为,它是运动休闲业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各级运动休闲组织或管理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结构、增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五)保障机制

新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一定的财力和制度的保障,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筹资机制和监督机制两大部分。

1.筹资机制是指为了保障运动休闲业的正常运行,而对运动休闲业进行一定的经费投入。目前运动休闲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费太少。缺少场地、器材和组织经费成为困扰和阻碍运动休闲业发展的一个痼疾。因此,在构建运动休闲业的管理运行机制时,就必须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包括国家投入、集资和自筹。

(1)国家投入:是由各级政府向运动休闲组织机构直接拨款,以推动运动休闲业的发展。

(2)集资:是指通过社会或企业、个人或集团,以赞助、捐款、募捐等形式来获得资助,如通过利用中国体育福利彩票的部分收入,修建社区运动休闲场所。

(3)自筹:是指各运动休闲组织成员,通过自己出资的形式来筹措资金、开展活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动休闲业的经费的主要部分还是来自政府投入。新管理模式就是要积极推进运动休闲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将运动休闲业的资金筹集从原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逐步地向集资和自筹推进。

2.监督机制一种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多种监督方式,并使各种方式之间达到互相制衡。运动休闲业的基本监督方式包括:核心监督、专业监督、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核心监督,指由政府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运动休闲社团或下级政府在总体工作上进行全面监督;专业监督,指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具有咨询机构性质的、专门的监督和评估组织,对运动休闲进行专业监督;公众监督,指通过制定公民监督法,从法律上赋予公民具体的监督权,明确公民监督的目的、方法、程序等,并设立公民监督的工作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新闻舆论监督就是要建立渠道畅通、监督及时的新闻舆论监督。

二、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的特点

1.制定运动休闲政策和运动休闲规划政府层面实行统一领导、独立运作的管理体制,具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负责制,根据运动休闲活动开展的需要,自主设立机构,成立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宏观指导,有组织、有层次地推进各项工作,研究并解决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活动开展方面,活动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人员选聘统一安排。享有自主聘任管理人员的权力,建立了以岗位聘用为基础、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了企业及境外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

财务方面,实施财务独立核算、按成本运行的财务管理模式,经费收支统一进入的独立账号,纳入预算管理;人员经费实行总额控制,自行制定预算与分配办法,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2.全方位、多领域、多方式的开放运行格局当前政府已开始将运动休闲放到了“事业”的框架中考虑国民的权益问题,将之与人生质量相联系,运动休闲在多个层面上得到了公益性人文主义的发展。狭义的好客性(hospitality)已经演化为广义的与运动休闲各相关人群之间的一种相互容忍、理解、信赖、扶助、依存、发展关系。运动休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靠行政的努力,还要靠地域社会的推动,有待于国民“运动休闲能力”的提高。各地成立了诸多立足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运动休闲协会等纯民间休闲组织,定期及不定期组织各种运动休闲活动。也就是说只要居民有参加运动休闲活动的需要,就一定会在居住的区域内找到非营利性的民间休闲组织。从投资形式来看,运动休闲设施都有公助资金的投入,尤其运动休闲设施不仅有国家的投入,也有地方自治政府的资金,目前广泛流行的做法是被称为“第三部门”的官民合资的方式,也兼顾了国民的利益及行政财政困难两个方面。

3.管理制度的民主化、科学化、休闲人性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促进了国民对高层次的运动休闲需要的形成,而且也支援运动休闲需求的实现。从政府方面来看,过去的行政,只在“集客”上做文章,鼓动居民去运动,一旦走出了家门,官僚们就不再感兴趣,因为行政关心的只是经济利益。应国民的人生学习需求,政府开始了向国民提供保持健康、实现生存的支援。也就是说向“集客→运动休闲→交流”型努力,关注发生休闲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在客人与设施提供者发生货币交易的环节上下工夫。可以认为目前的运动休闲正是建立在思想转变后的行政支援下发展的。

4.考评方法科学合理,激励措施得当运动休闲管理运行中对运动休闲项目的考评办法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考评方法,包括项目的策划、决策、反馈及保障等;也提供一些比较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如员工职位提供、薪酬等方面。

5.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成熟的运动休闲运行机制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采取行业管理体系、行业管理标准等,包括场地、设施、人员、资金等保障体系,形成他评与自评、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等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

三、西方国家的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

西方国家的运动休闲服务一般由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和商业营利性机构三者共同提供,且商业营利性休闲服务占有绝对比重。

一般认为,公共部门运动休闲服务旨在丰富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针对所有人群全年安排范围广泛的运动休闲活动,其服务设施包括社区运动设施、各级体育公园、游乐场等多种类型。如通过政府安排、跨部门联合、规制垄断、市场化等多种形式,英国的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了体育与户外游憩、体育和室内游憩、非正式游憩、乡村游憩、文化游憩、教育游憩、图书馆、旅游及保护与遗产、社区服务等九大类32项小类的各种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宋瑞,2006)。而一项公共运动休闲服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得从恰当性、趣味性、易接近性、多样性、安全性、物质吸引力、减少犯罪、增强健康、经济福利等多个方面加以综合衡量,旨在检测其促进福利改善的绩效状况。

非营利性休闲服务被认为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SzwakL,1989),旨在通过专门性质的运动休闲活动项目来丰富参与成员的生活,其服务设施有私人福利机构房产、青年中心、教堂、游戏场地、俱乐部、野营地等。可以说,在满足现代运动休闲需求方面,非营利性组织是最早的推动者。而且,非营利性俱乐部和协会能够提供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所无法提供的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在美国,非营利性组织数量最多的地区往往是政府服务比较少的地区。同时,美国的一些慈善机构力量较强大,足以承担像欧盟国家政府提供福利那样的责任(肯·罗伯茨著,李昕主译,2008)。在英国,非营利性组织能提供绝无仅有的特殊资源,从俱乐部的小屋或小型运动器材,到诸如英国国民托管组织或皇家鸟类协会拥有的大面积土地。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带来的集体利益远远超过他们的财产本身,在组织和协调休闲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方面同样出色(克里斯·布尔,2006)。据不完全统计,在1990年,英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隶属于至少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肯·罗伯茨著,李昕主译,2008)。因此,如果非营利性组织完全消失,人们的休闲活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休闲福利的减少。

商业营利性运动休闲服务旨在通过满足公众需求获取利润,一般会在符合国家和当地法律的前提下,设计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活动,其服务设施涉及俱乐部、赛马场、保龄球馆、体育场等众多类别(杰弗瑞·戈比,2000)。有些国家的政府还会要求商业部门直接为其雇员和社会的休闲服务负责。例如,巴西在1946年发布了总统令,成立了社会商业服务局,这个机构由商业部门出资、管理,旨在开发能够提高上人阶级福利的服务项目(Pereira,1982)。而日本劳务省则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一项法律,要求“雇主应尽量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体育设施、娱乐和其他活动以便于提高体质”(Leiske,1984)。

可见,上述3种运动休闲服务都直接或间接与公民福利有着关联,而关联程度的大小,则取决于运动休闲政策和运动休闲规划。

相关链接 体育的创新转型发展之市民运动会

2012 年,上海体育按照市委、市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以“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为方向,成功创办了“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的第1 届市民运动会,被老百姓称为“我们的奥运会”。市民运动会,市以民为天,民以市为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新的飞跃,取得了圆满成功,被列为2012 年上海十大新闻的第四大新闻。

一、基本概况

市民运动会的办赛思路和基本框架,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表述: 即“5105100”。也就是说由5 个方面、10 个板块组成,办会时间5 个月达到100 万人参与。5 个方面就是竞赛、擂台、活动、展示和服务。每一个方面都有2 个板块组成。

1. 竞赛有单项和综合2 个板块,单项性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等共50 个项目; 综合性项目包括上海市第九届老运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各区县、集团公司综合运动会以及利用多媒体的虚拟运动会等。

2. 擂台包括第9 套广播体操、投篮、飞镖和跳绳等规定项目,也采取每个区县轮流开展的形式,与展示活动周同步进行; 还有是“谁来当擂主”的不规定项目,让有一技之长的体育达人一展身手。

3. 活动是指各类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包括开幕式日活动、2012 年8 月8 日全民健身日活动、闭幕日活动和世界行走日活动、国际武术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职工体育四季大联赛等主题活动。

4. 展示是指在社区广泛开展的新颖体育健身项目的展示交流。规定性项目有第9 套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和练功十八法。自选性项目则是从开幕到闭幕式前,各区县均有一周为展示活动周,各区县根据自己的一区一品、街镇特色安排健身团队集中展示,把全市15 000 多支团队的风采亮出来。

5.服务包括全民健身大家学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和市民体质测试服务两大板块。

上海市第1届市民运动会于2012年6月10日开幕,11月16日闭幕,历时160天,共设50个大项,2399个小项,举办各类各级赛事活动3812场,最终有102个代表团6312944人次参与。市民运动会闭幕当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分别用12个和7个版面刊登了市民运动会所有2399个竞赛项目的前6名的成绩和记录,留下了市民参与运动会的历史足迹。

作为一届具有开创性的市民运动会,具有4个特点。

一是,在“市民”的概念上不设“条件”。运动会的参与对象是全体上海“市民”。凡在本市工作、学习和居住的所有人员都可以参加市民运动会,包括外国人、进城务工人员,甚至是来上海短暂工作、学习的人士。

二是,具体设项上不求“正规”。所有设置的小项都要求降低门槛,亲民便民,快乐参与。譬如篮球,不仅有一人的投篮比赛,还有两人篮球、三人篮球赛;又如7分制羽毛球赛等,让各项比赛搞得更加丰富有趣。

三是,不设《金牌榜》,改设《排行榜》。组委会每月向社会公布一次竞赛《排行榜》。《排行榜》显示的是各代表团组织二、三级赛事的量化动态,以及参加一级赛事的基本情况。在竞赛之外又设了一个活动《信息榜》,每月两榜发布在全市和各代表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是,奖励形式创新,鼓励市民健身。组委会对获得成绩的市民发放免费的2013年“健身卡”,此卡可在本年度内全市71家体育场馆健身。组委会还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以“民生”、“民乐”、“民众”命名的奖牌、奖杯、奖章。

二、具体做法

1.准确定位,整体谋划2010年,上海举办了第14届城市运动会,搞得也很成功,但对20000余人参加,总觉得不满足。于是经过调研,市体育局根据广大市民的需求,决定在保留市运会的同时,创办一个市民都能参与的“草根”运动会。2011年底,市体育局向市政府提出请示,很快得到了市政府的同意。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和市体育总会作为市民运动会的主办单位,每4年举办一届,每隔2年与市运会交错举办。

在决定办市民运动会时,我们意识到,创办市民运动会不是办第2个市运会,它与市运会的最大区别就在这个“民”字上。民就是民生,我们将办会宗旨定位在“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上;民就是民众,我们在办会理念上提出了“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的要求;民就是民乐,我们办会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健身人口、提高社会参与程度”。2012年4月,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成立了由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27家成员单位及区县政府分管领导组成的组委会,组委会下设置了5个工作部门。组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每周开一次工作例会。同时,汇编了《工作方案》、《工作手册》、《工作序列》等材料,指导面上工作。

2.创新赛制,以赛为主既然市民运动会是运动会,那就有别于一般的群体活动,它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竞赛。为此,我们提出“市民参与、竞赛为本,上海水平”的运动会本色。强调主体是市民,突出竞赛是核心、倡导争先是精神。从市民的需求上寻找突破,从体育的文化内涵中创新活动模式。①实行三级赛制:赛事自下而上,从街镇基层的三级、区县二级到最后集中参加市一级决赛,基本形成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高潮的火爆场面。②设立达标、等级、段位赛制:市民运动会在棋牌、武术、田径、游泳等30个项目中开展达标赛和段位、等级的认定。如游泳达标赛是在市内数十家指定游泳馆里进行,在泳池中辟有一条专门的达标泳道,配有专门的裁判,市民随时可以报名参赛,获得业余等级成绩就发证书。③创新比赛形式:市民运动会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比赛形式。如体育与科技的结合的虚拟运动会,与网络结合的棋牌赛“欢乐三打一”,源自于草根的擂台赛“谁来当擂主”,还有“大篷车”型的流动比赛,把比赛送到市民身边,让市民感到总有一项适合我。

3.全面发动,广泛动员市民运动会在参赛报名上,为了方便市民报名,开设了定点报名、网络报名、现场报名等几种形式,最多时全市有300多个报名点接受市民报名,使参与人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5月份,开幕第1个月,参赛和参与活动人次便达42万;此后数字一直不断在刷新:10月>300万人次;闭幕时,这个数字定格在631万人次。除了社区发动外,我们注重通过工青妇、市级机关工会等条线,通过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推动“困难人群”参与锻炼上取得突破。

4.多方参与,开门办赛坚持“政府主导、条块合作、社会互动、市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借助各委办局、社会团体、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楼宇管委会等各种力量,把赛场从场馆搬到弄堂里、社区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把比赛送到商场、菜场、车间、楼宇、军营、学校、监狱、工地、沙滩、马路上,形成社会协助机制和体育社会化新效应。市民运动会的办赛主体下沉,除了市、区两级体育主管部门外,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协会都成为运动会的办赛主体,锻炼了基层办赛、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传统的媒体在发挥宣传功能之外,也成了市民运动会的承办单位,如广播操大赛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频率承办,虚拟运动会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起举办,解放日报与徐汇体育局共同承办擂台赛项目,欢乐三打一则由网络游戏网站小游网承办,这些新兴社会力量的加入为市民运动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5.宣传助力,舆论升华市民运动会的媒体宣传,呈现出立体化全覆盖、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声势。据统计,全国各大媒体在2012年2月至11月期间,共刊发市民运动会图文报道600余篇,近46万字,一些报道不仅篇幅长、有深度,而且刊登在头版醒目位置;《新民晚报》开设市民运动会会刊,每周一个版面讲述市民健身故事;广播电视播出相关新闻140余条,报道累计时长近2小时;国内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上海创新思路、以“民”为本,举办市民运动会的报道,通过百度网搜索“市民运动会”的各类信息达到447万条。同时利用新媒体开拓宣传途径,开发和整合利用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965365上海体育发布政务微博等网络载体;与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有效互动,开展市民运动会“微访谈”;开通965365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热线等,加强沟通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渲染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通过市民运动会的总结,我们有以下4点体会。

1.践行了城市的体育民生城市的体育民生包含着优化体育环境、增强体育意识,逐步让市民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丰富内容。市民运动会正是对政府关注体育民生,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市民运动会通过竞赛、活动、擂台、展示、服务,搭建起的开放式市民参与大平台,把体育送到百姓身边,让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融合到市民的日常体育生活中,不断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让老百姓切实享受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市民运动会留下的财富,是老百姓展现出来的健身热情、需求和健身人群所凝聚的巨大力量,“体育生活化”正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2.扩大了体育的文化内涵市民运动会征集了标志、吉祥物、会歌,制作了电视宣传片、徽章,规范了市民运动会赛事活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模板,宣传推广效果极佳,吉祥物“康康”和会歌《快乐健身歌》在市民中的知晓度和传唱率日渐上升,俨然成为市民运动会的形象代表。此外,我们通过举办“百万投篮”活动,美国NBA篮球明星与社区居民互动,将NBA篮球文化融合到市民运动会中,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3.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市民运动会把健康生活和幸福感联系起来,对提升市民的身体健康指数,提高市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公平感,提升社区生活的愉悦感,增进邻里和谐,激发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幸福源泉。杨浦区举办的一场菜场运动会,拿菜场里的菜当道具,项目包括抓泥鳅、搬西瓜等,参赛的菜场外来商贩们,从旁观到参与,还有家人来助威,效果非常好。他们觉得能参加市民运动会,获得一种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往每到夏天都会有市民投诉游泳场所收费太贵,这次我们在每个公共游泳场所开辟游泳达标专用道,市民可以免费来参加达标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矛盾也少了。有的市民通过参加市民运动比赛收获了爱情等。有市民说“世博会让我们认识了世界,市民运动会让我们认识了自己。”

4.拓展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市民运动会的举办不光带动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等体育组织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体育骨干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也带动了百姓健身工程项目等设施的建设,盘活了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提高了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利用率和学校、企业体育场地的开放率,以往难进的场地、难开的大门都对市民敞开了。同时也带动了广大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突破了职工体育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办赛者的思路。

市民运动会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体育健身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大环境,大大推进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作了贡献。然而,在整个办赛过程中,也反映出能力不足和创新不够的状况,以及工作的缺陷和遗憾。要办好一个能让全体市民参与和满意的运动会,确实是不容易,处处充满着挑战。以后要不断创新全民健身工作形式和推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全民健身的“红利”,继续办好体育民生,为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资料来源:http://www.sports.cn/zt/qmjs/dt/2013-03-25/2227837.html)

四、完善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的方法

1.国家要重视运动休闲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运动休闲观

(1)加强运动休闲教育,制定各个层次的运动休闲教育计划和目标,把运动休闲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在高等院校开设运动休闲专业,培养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运动休闲教育阵地,进行正确运动休闲观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的运动休闲消费行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休闲技能。在教育系统中逐渐开展“运动休闲教育”课程,有关教材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课程内容,同时组织人力编写一批符合中国人运动休闲传统、审美情趣,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运动休闲类书籍。

(2)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运动休闲观。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部和教育部应当加大宣传运动休闲教育的力度。比如在车站、广场、公园、购物场所、影剧院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设置广告牌,提醒大家重视运动休闲,告诉人们运动休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通过报纸杂志及电视、广播等渠道引导大家合理分配运动休闲时间,宣传引导人们进行健康向上的运动休闲消费,抵制低级庸俗的消费行为,逐渐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运动休闲观。

运动休闲项目主要是由体育和教育等政府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体育企业或体育协会及社会各民间体育团体负责组织与管理,这种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有计划、有项目章程、有稳定的工作团队和组织结构以及较为充裕的资金和场地设施。运动休闲的发展应采用政府主导、企业重视、全民参与的形式,加快推进中国式休闲的推广,争取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健康运动、全民休闲”的理念,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建设良好的城市运动休闲环境和休闲设施,提供充足的运动休闲公共资源为充分适应市民的运动休闲生活,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要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体育馆、健身房、音乐厅等这些应该用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文化基础建设,也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前提。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运动休闲功能缺失,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社区建设不能充分地适应人的运动休闲生活,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首先要大力推行运动休闲设施建设,如社区公共场地、健身设施,做好居住区和公共场地的绿化美化,完善城市广场的运动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休憩场所;按城区建设几个较大型的运动休闲功能区域,在功能中心内按人口规模建设数个社区运动休闲中心。社区运动休闲中心应具有开放型特点,体现区域文化特色,通过完善绿地、健身中心等多种社区运动休闲服务设施,提高市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在较为成熟的社区设立市民运动休闲活动中心,活动室里配有各种传统文化、自然、历史类书籍,开展健康与运动休闲教育。其次,城市建设者要做好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配套建设,提升居民文化层次。再次,要注重对历史文物、历史区街的保护,保持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彰显都市个性。

3.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打造运动休闲文化品牌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但国内目前文化集团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满足不了13亿人的运动休闲需求,更重要的是对普通居民的日常运动休闲需求的满足。因此,加快公共运动休闲设施建设、增加公共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运动休闲需求的主要途径。增加公共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能够共享。运动休闲相关企业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文化中一些积极的运动休闲元素,选择和开发出适应当地自然、社会、文化和传统为内涵和核心的运动休闲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满足人民大众的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需要。

4.运动休闲行业要高度重视人们的运动休闲需求,创新产品理念目前,运动休闲企业供给与人们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归根到底是由于企业现有的运动休闲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要。相关企业应高度重视人们的运动休闲需求,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与国人体质的产品项目,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典型的如各民族的节庆盛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运动休闲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日益突出,这就对传统的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标准化的服务将转向人文化、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运动休闲行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创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消费群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运动休闲需求。

5.重视薄弱地区运动休闲文化场所建设由于我国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等地人们收入低,文化程度不高,精神层面的消费依然处于低级水平。因此政府应该积极促进薄弱地区居民自身运动休闲消费的发展,公共部门应为这些地区提供充足的运动休闲设施和公共资源。居民运动休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为匮乏,亟待进一步改善。提供更多元化的运动休闲设施,加强运动休闲文化建设,搞好基层运动休闲文化场所的建设,逐步地引导人们健康运动休闲,成为开展运动休闲的固定场所。

[案例]

西方国家的休闲服务管理

西方国家的休闲服务一般由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和商业营利性机构三者共同提供,且商业营利性休闲服务占有绝对比重。

一般认为,公共部门休闲服务旨在丰富整个社会的生活,针对所有人群全年安排范围广泛的活动,其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建筑、各级公园、游乐场、体育馆等多种类型。例如,通过政府安排、跨部门联合、规制垄断、市场化等多种形式,英国的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了体育与户外游憩、体育和室内游憩、非正式游憩、乡村游憩、文化游憩、教育游憩、图书馆、旅游及保护与遗产、社区服务等九大类32项目小类的各种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宋瑞,2006)。而一项公共休闲服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得从恰当性、趣味性、易接近性、(不)拥挤性、多样性、安全性、物质吸引力、减少犯罪、增强健康、经济福利等10余个方面加以综合衡量(维尔,2010),旨在检测其福利改善的绩效状况。

非营利性休闲服务被认为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SzwakL,1989),旨在通过专门性质的休闲活动项目来丰富参与成员的生活,其服务设施有私人福利机构房产、青年中心、教堂、游戏场地、俱乐部、野营地等。可以说,在满足现代休闲需求方面,非营利性组织是最早的推动者。而且,非营利性俱乐部和协会能够提供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所无法提供的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在美国,非营利性组织数量最多的地区往往是政府服务比较少的地区。同时,美国的一些慈善机构力量较强大,足以承担像欧盟国家政府提供福利那样的责任(肯·罗伯茨,2008)。在英国,非营利性组织能提供绝无仅有的特殊资源,从俱乐部的小屋或小型运动器材,到诸如英国国民托管组织或皇家鸟类协会拥有的大面积土地。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带来的集体利益远远超过他们的财产本身,在组织和协调休闲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方面同样出色(克里斯·布尔,2006)。据不完全统计,在1990年,英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隶属于至少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肯·罗伯茨,2008)。因此,如果非营利性组织完全消失,人们的休闲活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休闲福利的减少。

商业营利性休闲服务日在通过满足公众需求获取利润,一般会在符合国家和当地法律的前提下,设计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活动,其服务设施涉及剧院、俱乐部、客栈、夜总会、旅馆、赛马场、保龄球馆、体育场等众多类别(杰弗瑞·戈比,2000)。有些国家的政府还会要求商业部门直接为其雇员和社会的休闲服务负责。例如,巴西在1946年发布了总统令,成立了社会商业服务局,这个机构由商业部门出资、管理,日在开发能够提高上人阶级福利的服务项目(Pereira,1982)。劳务省在1972年颁布了一项法律,要求“雇卞应尽量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体育设施、娱乐和其他活动以便于提高体质”(Leiske,1984)。

可见,上述3种休闲服务都直接或间接与公民福利有着关联,而关联程度的大小,则取决于休闲政策和休闲规划。

[资料来源:伍先福,陈攀.西方休闲产业运行的福利取向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12(10): 121~122]

思考题

1.简述运动休闲管理体制的类型。

2.举例说明我国运动休闲业的现行管理模式。

3.简述运动休闲管理运行机制的特点,如何完善我国运动休闲管理的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