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要素流动与综合要素结构

要素流动与综合要素结构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H-O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该理论告诉我们,某一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相对密集的产品。但是,技术进步相对于要素流入属于间接影响要素结构的因素。因此,综合要素结构的变化改变了要素密集性进而影响了要素价格。

根据H-O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该理论告诉我们,某一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相对密集的产品。综合要素结构是指一国国境内各类生产要素存量水平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这些要素既包括本国的,也包括国外流入的。它强调的是地域上的概念,流入的生产要素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一国的综合要素结构随着要素国际流动而发生变化。要素禀赋与综合要素结构的差异在于要素禀赋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禀赋作为一种天然属性不包括流入与流出的要素,而综合要素结构包含要素流动带来的要素量与结构的变化。但是,不管是要素禀赋还是综合要素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都是在一定阶段上的特征。一个劳动力极度充裕的国家可能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丧失劳动力优势,而一个原本劳动力相对较少的国家也可能通过移民、劳务输入等提高劳动力在综合要素结构的占比。

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1991年全球天然气探明的储量是131.2万亿立方米,而201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96.1万亿立方米;1991年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是10 327亿桶,2010是16 221亿桶,同期美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别是321亿桶和309亿桶;加拿大分别是401亿桶和1 752亿桶;沙特阿拉伯分别是2 609亿桶和2 645亿桶。从供给角度看,不管是世界总量还是一个国家的能源长期都可变化。另外,从能源贸易上看,能源往往从较丰富的国家流向能源相对稀缺的国家,BP年鉴显示2010年美国的管道天然气进口122亿立方米,出口933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跨国流动改变了美国可使用的天然气总量,这种流动虽然没有改变美国的要素禀赋,但是却影响了美国的综合要素结构。对于有类似要素流入的国家,其也将改变该国的综合要素结构。

另外,除了由于要素流入直接带来的综合要素结构改变外,技术进步也将对综合要素结构产生影响。但是,技术进步相对于要素流入属于间接影响要素结构的因素。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可以从一些废料中提取出可以使用的新原料,那么很显然这项技术进步就增加了一国或地区对该原材料要素的供给。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中指出,“我们对资源问题必须做动态的研究,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顾及生产技术的变化并将其引入讨论。”他以焦煤中炼出靛青(一种人造丝)举例说明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人造丝对蚕丝产生了替代。那么蚕丝的供给也将由于这项技术而产生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要素结构变化的速度加快,一方面,生产要素包括的种类增加,尤其是技术、管理、品牌等高级要素的大量出现,带来了要素结构自身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素流动加剧,一般情况下FDI是其他生产要素流入的载体,FDI在近半个世纪里快速流动状况凸显了综合要素结构的变化。如图4.1所示,从1970年以来FDI流入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0—1992年有一个小幅的下滑,但19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7年的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3年又开始回落,但是回落幅度仍然高于1997年的FDI流入水平。2004年开始全球的FDI流入量又开始大幅度提高,并超过了1993—2000年的增长水平,到2007年全球FDI流入量达到了历史峰值。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FDI流入量也开始下滑,2010年后又开始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在最近40多年中FDI流入量出现了三次明显的回落,但是回落之后都开启了更高的流入,因此,整体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FDI流入量出现加速上升趋势。FDI作为要素流动的载体,它本身既体现了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其他高级易流动要素的国际流动。

图4.1 全球FDI流入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

另外,从图4.2的FDI在全球的存量变化也可以看出,FDI存量的增长基本与FDI流量的波动相一致。2001—2003年存量增长几乎停滞,2008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然而从整体存量上观察,全球FDI从1980年的0.7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5.46万亿美元,增长了36倍,同期全球GDP从12万亿美元增长到74万亿美元,仅增长了6倍。FDI存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全球的存量变化。

图4.2 全球FDI存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

FDI加速流动的同时带动的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体现在随国际直接投资而展开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上。要素流动促进了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扩大了贸易,增加了要素总投入,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流入促进了要素总投入的扩大,同时也改变了东道国的综合要素结构。如图4.3所示,随着全球FDI流量的增加,FDI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快速增长,基本与FDI流量的增长同步。在FDI流量两次峰值的2000年和2007年,FDI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也达到了20%。从资本构成看,来自外资的部分大幅增加,资本流入附带有其他生产要素后,来自国外的要素在国家综合要素的比例也将提高。

要素流动的内在动力在于要素所有者收益的提高,要素收益依赖于要素的价格差异,而要素价格由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所决定。通常情况下某类要素的供给增加,导致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供给上升,产品价格下降,要素价格降低,反之要素价格提升。因此,综合要素结构的变化改变了要素密集性进而影响了要素价格。表4.1显示了1990年东欧与工业化国家在人口数量与工资上的差距,总体上看发展水平相类似的国家在工资水平上也比较接近,但是每个国家由于自身人口数量的不同,人口数量并没有呈现出相似性,因此人口作为生产要素,更应该强调它在综合要素结构中的比例。

图4.3 FDI与OFDI流量占全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

表4.1 工资差距和人口(1990年)

资料来源:Layard et al.(1992)。

另外,从表4.1也可以看出:首先,人口总量的多少并不代表着劳动密集,关键在要素结构。美国的人口有2.5亿,保加利亚仅有900万,但是美国的单位工资是保加利亚的65倍,这说明劳动力在美国的稀缺度要高于保加利亚。其次,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劳务输出和移民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资差异,于刃刚、戴宏伟(1999)在《生产要素论》一书中指出国内外工资的巨大差异是引起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要素流动引起国家综合要素结构的改变,进而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