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务之急

大力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务之急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年多来,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情况正在逐步好转,物价涨势回落,工业生产有些回升,农业丰收,市场供应物资丰富,外贸出现顺差等。提高经济效益是个大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这样可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1990年12月27日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大会讨论中与陈邃衡委员的联合发言)

这一年多来,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情况正在逐步好转,物价涨势回落,工业生产有些回升,农业丰收,市场供应物资丰富,外贸出现顺差等。以我国这样一个十一亿多人口的大国在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是,应当看到,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经济效益仍然很低;不少企业产品质次价高,品种单一;物耗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预算内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不断增加,有些企业表面上盈利,但实际上“虚盈实亏”;有些企业的产品积压严重,负债累累;有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引起全国上下高度的重视。

早在1979年,党中央就十分重视提高经济效益,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2年,党中央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7年,党中央又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思想,重速度,轻效益,加之,企业经营管理不力,经营承包责任制尚待完善,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体系和微观监督体系不力,财政金融制度不健全,不重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等等,中央的意图,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但是,这个问题如不迅速解决,企业拖欠利税和国家亏损补贴必然增加,势必导致国家财政进一步困难,产品和产业结构难以进一步调整,市场难以进一步启动,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它也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一宏伟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非下决心解决不可。

最近中央提出,要把明年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这是正确的,我们坚决拥护希望能认真切实加以贯彻。提高经济效益是个大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现仅提供下列几点意见,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必须切实树立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不要片面追求工业产值和增长速度。不能把产值当作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速度和产值必须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前提,没有效益的速度和产值,不仅是虚假的速度和产值,而且会造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和严重的浪费。在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不能再对那些经济效益不佳,销售不畅的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大投资金。对这些企业在生产环节投入资金,只能继续造成新产品的积压。在流通环节投入资金,只能起着商品库存搬家的作用,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是“三角债”前清后欠、不能很好解决的主要原因。对一些产品质量低劣、又无销路的企业,不要勉强继续维持生产,应采取坚决措施,该关停的关停,该并转的并转,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发展企业集团的路子。

二、要大力改善企业管理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问题也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是不少承包人不善于或不懂得如何搞好经营管理,而是“以包代管”。为了实现产值和利润指标以及满足工人的眼前利益往往陷于短期行为,有的承包人缺乏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素质,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对于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不愿重用,他们不善于依靠党组织和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讲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不善于正确地把国家、企业、工人和消费者四方面的利益结合起来,不善于把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有些企业承包人甚至损公肥私,企业亏了,自己却富了。因此,在推行下一轮承包制的时候,必须对原承包者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鉴别。对那些具有社会主义企业家素质或成绩比较好的可以“滚动承包”,并予以鼓励。但对那些不能胜任的承包人必须更换,绝不能留情。在挑选新的承包人时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竞选或招标的方式,挑选政治素质好,懂得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有工作能力的人作为承包者。承包时要合理地科学地确定各种承包基数和经济技术指标考核体系。还要加强自我约束机制和改善企业的外部条件。此外,除个人承包外,还可考虑集体承包或全员承包。也可采用股份制,让职工参股,以调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

三、要号召企业树立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思想,要从内部挖潜,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杜绝铺张浪费,增强企业素质,大力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不仅要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开辟新品种和节约物耗能耗的重要性,而且要采取措施、制定各种管理章法,把提高质量、开辟新品种、节约物耗能耗和献计献策与职工的收入联系起来。要打破不管贡献大小都发一样奖金的平均主义,制定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四、要加强生产与科技的结合,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允许企业向社会集资。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除管理不善外,生产设备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很短,我国不少企业生产设备老化,产品质量自然难以提高。过去,我们重视技术革新不够,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以致设备更新资金严重短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引进外资也不容易,筹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向社会集资。这两年来,社会上居民储蓄大量增加,“体外循环资金”不少,可以通过发行技术改造债券向社会集资,用于技术改造。这样可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五、要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过去我们讲经济效益,往往讲微观经济效益,不大讲宏观经济效益。我们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相结合,更应该重视宏观计划调控。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调,是最大的浪费。王丙乾同志就讲过:“计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安排、生产力的布局、资源的使用以及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等,搞得好,是最大的效益,搞得差,则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是无形的浪费。可见,抓宏观效益是很重要的。譬如,这几年,不仅北京,而且祖国各地都大兴楼堂馆所,特别是宾馆、旅社,远远超过实际的需要。许多宾馆旅客很少,冷冷清清,但还要开销大量的管理费用,使用大量的水电和其他耗费。我们建议有关方面,做一个调查统计,看看这方面究竟造成多大的浪费。至于哪些产品产业需要发展,哪些需要压缩,要作具体调查研究才能确定。

六、要逐步发展短期票据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细胞,金融是血液,血液循环不畅,细胞就活不了。早在1984年,李崇淮就发表过《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点设想》一文,其中提出要发展商业信用、各种票据和长短期金融市场,我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国家财力有限,完全靠国家供给不可能,现在强调利用外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社会资金,我国有大量的社会资金,没有很好利用。发展各种信用票据、债券和股票,不仅可以利用社会资金,而且还可以创造信用。但是需要让票据和证券有流动性,才能受到社会欢迎并使金融血液通畅。现在已有一些城市建立了票据交换和证券交易所。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之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使一元钱发挥二三元钱以致更多元钱的作用,是获取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七、要发挥专业银行对微观经济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企业要搞活,要靠银行提供服务,但活而不乱,银行应起着很大的作用。企业原材料的购进、工资支付、售货收入、信贷资金的借还等,都会通过银行账户反映出来。银行可以通过这些收支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好坏、产品质量的优劣、市场销路以及经济效益高低等比较了解。同时,由于银行接触面广,信息灵通,对地区和市场的动态,如哪些产品供过于求,哪些产品求过于供,都知道得比较清楚,这就便于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银行对企业仅仅服务不行,还要同时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八、要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过去在管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条件下,银行不过是财政的出纳机关。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主要靠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制定货币发行计划和综合信贷计划等行政管理,不是用经济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是金融改革一大进步。但是,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金融机制,特别是多种信用工具和短、长期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还不能很好利用利率的升降、存款准备金的高低和公开市场买卖等经济手段对货币信用的供求和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节。今后还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制定各种有关经济立法,如银行法、票据法、货币发行法等,逐步发挥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这将有助于用经济手段使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对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大有好处。

九、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央虽一再强调,但未能得到认真有效的贯彻。我们建议,应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深入持久地贯彻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