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产业结构的调整

印度产业结构的调整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与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但由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在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印度的产业结构划分方法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划分并不一样,它并没有按照中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方法统计。印度在两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调控机制带来的产业结构演变的效果是不同的。

中国与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但由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在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

印度的产业结构划分方法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划分并不一样,它并没有按照中国三大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划分方法统计。印度产业的划分比较复杂,大致按照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酒店餐饮业、运输仓储通信业、金融商业、社区文化服务业和水、电煤产业等门类统计的,不同的统计资料有不同的划分。属于中央统计组织所做出的划分就有两种:在财政部公布的统计中,把矿业和采掘业归于第一产业。而在印度储备银行的统计中,矿业和采掘业又被归类到第二产业中。为了便于和中国比较,我们将上述门类合并为三大产业。在分析产业结构时是按照矿业和采掘业归为第二产业的分类法。

印度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尼赫鲁执政、实施工业化战略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印度实行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改革开放的时期。印度自独立以来,三次产业的变动情况有其鲜明的特点。印度独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改革之前的近40年里,推行的是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商业一直被控制在政府手中,由于征收高额的税收和进口税,价格居高不下。印度政府也制定了严格的外汇管理条例,外资在印度投资和经营都受到限制,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而在农村,农业收入不收取任何税费,农村居民也没有商品消费能力。印度与中国类似,都经历过长期的殖民和半殖民统治,在独立和建国后,对于国外资本和国际贸易有限制,都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赶超战略,全面实施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印度广泛采用了许可证管理制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80年代之前,三大产业发展都很缓慢,特别是在60、70年代第一、二产业发展陷入低谷,而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稳定。1985年开始了以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可以说是印度开始了尝试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时期。印度在两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调控机制带来的产业结构演变的效果是不同的。

首先从各产业增长的速度来看,在印度独立之后,其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既低于其GDP的增长,也低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其中,1990年以前的年均增速为1.8%,比GDP的增速低1.7%。1990— 2004年的平均增速为2.3%,比GDP增速低2.5%。与第一产业相反,在实施工业化战略之后,印度的第二产业在1990年以前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1990年以前的年均增速为5.1%,比GDP和第一产业的增速分别高1.6%和3.3%。而在1990年之后,其增长速度则明显低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其独立之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从表7.5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990年之后这些年里,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印度经济的最大亮点,其平均增速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4.2%和1.9%。

表7.5 印度的GDP和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National Account Statistics,Ministry of Statistics in India,1950-2004.

具体从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看,独立后6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上升且略有波动,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

从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动看,印度的第一产业的变动情况与大多数国家相一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50—1951年的56.5%下降到2006—2007年的20.5%。印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印度最大的产业。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依然有7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全国60%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虽然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风调雨顺,灌溉面积增加,以及积极的贸易政策推动,但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仍在持续下降,2000年和2001年的农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0.6%和0.3%,远低于印度GDP的整体增长速度。

从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产业结构比重的提升明显,这是尼赫鲁时期实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结果,使第二产业得到发展,重工业基础得到加强。1950—1951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3.6%,1984—1985年上升为22.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由1984—1985年度的22.2%上升到2003—2004年的23.4%,比重仍没有多大的提高。但其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没有占过主导地位,既没有超过第一产业,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但是2004—2005年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为24.0%,首次超过农业的比重22.4%,在2006—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4.7%,但距离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差甚远。

从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看,其结构比重的提升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1950—1951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5%,1984—1985年为39.3%,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而从80年代中期以来,即1984—1985年度到2006—2007年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到54.7%,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15.4个百分点(详见表7.6)。

从表7.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拉动其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也是印度国民经济的支柱。印度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尤其是印度服务业中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在2002年,当世界服务外包业以9%的速度增长时,印度的该产业经济率超过了50%;2003—2004年,服务外包业共给印度创造了大约74 400个就业职位;到2004年3月,就职于BPO部门的印度人已达245 500人。

表7.6 印度产业结构占GDP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Central Statistical Organization,Economic Survey 2007-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