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次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三次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第一产业内部演进规律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更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由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厂型农业方向发展。(二)第二产业内部演进规律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除了狭义的工业(制造业)以外,还包括矿业和建筑业。

(一)第一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更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由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厂型农业方向发展。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趋势、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趋势、农业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趋势。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传统农业是指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直接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农业。它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生产动力,以农牧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手工工具和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而现代农业则是指欧洲产业革命后的农业,主要指“二战”以后的发达农业。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和现代农艺基础上的农业,主要以机械力和电力为生产动力,以机械为生产工具,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较高的分工。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和生产设施,并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化肥、农药、饲料以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高度结合。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的社会大生产。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是漫长的,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这一阶段,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地位,现代农业处于萌芽和弱势地位,但其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等新特征逐步显现。

(2)相持阶段: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现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现代农业的分量在增大;现代农业的机制在形成;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但由于该阶段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向现代化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虽然现代农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的格局,但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3)现代化阶段: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为辅。社会生产力经过相持阶段的长足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在规模数量上逐渐占优势。这一阶段,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机制基本形成。顺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民的农业经营理念向现代化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下降,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在减少,农业劳动者素质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农业的产业化规模日益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使劳动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机器取代劳动力,直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农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

第一产业内部可划分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等生产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依存性),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农业提供社会对粮食、经济作物和牧业对饲料的需求;林业除了提供木材需求外,还可以为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畜牧业还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健康需要的肉、蛋、奶产品;渔业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补充;农林牧渔服务业通过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活动,直接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各部门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各部门的地位完全相等。相反,在所有农业生产部门中,粮食生产部门具有比其他任何部门都特殊的重要地位,这对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目前,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趋势是畜牧业生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畜牧业中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畜产品的畜种比重日益增加,这一趋势要求农业专业化和多部门的经营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粮食生产发展水平适应。

3.农业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向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和过程。农业产业化有两个基本类别: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经营指的是众多的、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或松或紧地直接结合为一体,共同协调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加工等。纵向一体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者同农业生产产前、产后部门的相关企业在经济上和组织上或松或紧地结合为一体,是吸纳某种形式的联合协作。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指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主要是由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在我国,由于建立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户的资本和土地规模太小,企业化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而且土地的国家、集体二元所有制结构和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隔绝在短期内难以打破,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以农场经营为核心的高度机械化、节约化、专业化的横向一体化发展道路,而应该选择适合农户分散经营的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农业经营的一体化运行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长期分散化经营造成的农业各环节之间所缺乏的连续性、衔接性。因此,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探索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除了狭义的工业(制造业)以外,还包括矿业和建筑业。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的演进趋势是:轻纺工业—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低度加工型的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方向发展。从要素投入的变动情况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从市场开放角度看,产业结构朝着“封闭性—进口替代性—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实践显示,工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1.轻工业化阶段

如果按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轻工业化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的时间大概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这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就解决了工业发展最初的动力问题,产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动力,带动了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核心,以冶金工业、采煤工业、早期制造业和运输业为补充的主导产业群。这一时期最鲜明的产业发展特征是,产业结构由农耕时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逐步取代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2.重工业化阶段

重工业化阶段也就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中所处的时间大概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以轻纺工业为重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转换;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纺织工业为典型代表的轻工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以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为典型代表的重工业转变。在这一时期,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重工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至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中仍保持了这一演变趋势。可以看出,在工业化过程的初期,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结构逐渐从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继续发展,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3.高加工度化阶段

在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加工度化阶段大致处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中,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出现了高度加工化的趋势,表现为在轻、重工业中,从以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演变。在新兴制造业部门中,形成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结构。这一阶段,工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被加工组装型工业超越。同时,中间产品的利用程度不断增强,最终产品中的附加值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发达国家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推出各种合成代用品(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的消耗,导致对资源、能源等原材料工业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了工业结构。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最高值后,开始逐渐下降。

4.技术集约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克服重工业化阶段过分依赖资本和资源投入所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益污染的危害,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因素。于是,技术服务开始取代资本投入,逐渐成为工业增长的最主要生产要素。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结构进一步向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更高层次演变,并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促进传统产业快速提升。这一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仍然保持下降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减小;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信息化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所谓后工业化阶段,也可称为信息化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高新技术(尤其是工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动。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其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其中,信息产业增长最快,工业结构的信息化特征非常明显。

(三)第三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三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产值比重也日益提高,且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也日益提高。

第二阶段:随着社会分工向高度专业化及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种服务性劳动也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种类繁多、层次复杂的社会服务,服务部门朝着多元服务业方向发展。各种服务业的独立性、标准化、自动化趋势迫使第三产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出现,出现了现代型服务业。

第三阶段:社会服务需求的不断积累,促进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又引起了需求的手段、方式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导致整个社会系统中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速运行,为了快速、准确、畅通无阻地保持系统良好运行,在流量不断增大、流程不断延伸、流速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新兴第三产业由此产生,从而出现了具有规模的现代化信息、咨询和科技产业。第三产业逐步进入到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