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整体框架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整体框架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都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文革”结束后,中央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适合的发展土壤,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快的演进速度。故可将新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比重占有绝对优势,农业大国的特征十分突出。

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都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农业立国,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工业化开始萌芽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然而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使得中国的产业发展一片混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被开启,但受不利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在曲折中前行。“文革”结束后,中央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适合的发展土壤,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快的演进速度。因此,本书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的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一段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体制,而产业结构演进,无论在内容、手段还是在效果上,都受到经济体制及其调整政策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政策演变的分析。故可将新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79—2012年)。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1949—1978年)

此期间,也可称为“中国现代工业化特殊时期”,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平阶段,呈现不稳定的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比重占有绝对优势,农业大国的特征十分突出。此后一段时期,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赶超策略和产业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这种产业发展战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也非常严重,它导致了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轻工业发展被忽视,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十年“文革”期间,产业结构在行政手段的强制调控下严重失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1979—2012年)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六五”、“七五”期间的整顿和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但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工农业发展失衡、加工业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失调、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等新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农业、轻工业有了较快的增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基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有所缓解,但仍未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中国投资倾斜的方向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但增长主要是由“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推动的。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工业的增速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显不足。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相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明显减小。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到2005年的12.1%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5年的47.4%再到2012年的45.3%,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9.0%到2005年的40.5%再到2012年的44.6%,上升了仅5.6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最近几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缓慢,可能与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等原因有关,才导致这种暂时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