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含义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研究城市开始的,因此认识和分析城市的起源和含义便成为研究城市化的前提。认为城市并非伴随人类与生俱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认为自然地理条件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研究城市开始的,因此认识和分析城市的起源和含义便成为研究城市化的前提。

(一)城市的起源、含义与测度

1.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究竟因何而产生,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形式了不同的城市起源说,这里主要介绍两种说法。

(1)社会分工说。认为城市并非伴随人类与生俱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分开,这次大分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食物来源,而且使人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永久性聚落并迎来了农业社会。早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被誉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随着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导致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阶层——商人,商业便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人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且交通便利的地点聚集,产生了固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居民点,这就逐渐形成了城市的雏形。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出现了城乡分工,继而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据考证,第一批城市诞生于距今5000~6000年前。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和中国的殷墟商城等。

(2)地利说。认为自然地理条件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所以产生在北回归线至北极圈的温带的尼罗河谷地、地中海沿岸、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别有利于耕作和动物驯化,为城市起源提供了条件。

上述两种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的起源作出了回答,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我们认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

2.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城市下了定义。

人口学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经济学家则把城市看作是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市场交换的中心,把非农业产值和非农业人口规模和比例当作是城市的标准;地理学和城市建筑学家则主要从地域景观变化的角度,把城市看作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密集的地区;而社会学家则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主要是城市形成了一种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性(Urbanism)。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结构系统,在不同的时期,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在18世纪工业革命前,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或是政治中心,或是军事中心,或是文化中心。18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功能或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城市由政治、军事中心,手工业中心变成了经济中心、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一些城市在成为工业生产中心的同时也成为商业贸易中心,如伦敦和巴黎。因而有学者从功能角度对城市进行了定义。英国经济学家K.L.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状系统。[1]还有的学者认为,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2]

综合上述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对“城市”所做的定义,我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高度聚集的社会物质系统,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体来说,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动态性。城市既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层次性。城市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体系。一般可将城市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小城市之下还有建制镇,此外还有城市带(群)。在城市网络体系中,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纽带、以集镇为细胞,共同组成区域城镇体系有机体,层次性是城市的重要属性之一。

(3)聚集性。对城市而言,集中性和聚集性是其本质特性。正是由于人口、经济、文化的高度聚集,才体现出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区别,这也是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3.城市的测度

关于城市的测度在世界范围内至今还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执行着各自的标准。根据测度城市考虑指标的不同,可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的标准分为如下几类:

(1)人口规模的标准

即以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种规模时,就定为城市,其余为乡村。由于世界各国依其国家大小、人口多寡而对设市标准的规定不同,因此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下限相差悬殊(见表11-1),最少的只有200人,最多的高达60000人,后者是前者的300倍。为便于各国对比研究,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设市标准定为2000~20000人的范围。

表11-1 各国设市人口标准最低限额单位:人

资料来源:谢文蕙等编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城镇,尤其是县级政府所在地,一般也属于城市范围,因为它们除了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比城市较小以外,其余并无不同。世界各国对城镇的划分标准同样五花八门。国际统计协会建议,“镇”(Town)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人。

(2)人口密度的标准

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的密度高低来划分城市,它往往与在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因而比之规模标准更能体现城市的色彩。

该标准多为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因为它们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和市政设施方面的差别通常不大,以至于难以直观地区分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标准因国情不同也存在差别,如美国规定只有达到400人/km2的地区方为城市;而日本定为4000人/km2以上;澳大利亚则是190人/km2的标准。

(3)行政区划的标准

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它为世界上各国所广泛采用。与之类似的是以某一区域的历史、政治或行政地位作为是否设市的依据,如不少国家规定某级政府、或相当于某级政府的机构所在地可以设市,边境要塞、历史文化集中地也可设市。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容易扩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混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别。

(4)职业构成的标准

即将人口职业的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如前苏联规定,在一定规模的人口聚居地,凡非农业人口占总聚居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者才可设市。

(二)城市化的起源、含义与测度

1.城市化的起源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究竟起源于何处?从何时开始?对此理论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城乡分离论”,即认为自有城市之初就有城市化的进程。欧美一些学者多持此观点,如英国经济学家K.L.巴顿提出:“在公元前6000年已经开始城市化。”[3]

另一种是“工业革命推动论”,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只是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社会化机器大工业这台强大的马达驱动了城市化的滚滚车轮。我国学者高义考察了城市发展史与城市化史之后,认为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4]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在城乡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农村居于主导地位。而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则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使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城市从政治、军事中心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日益茁壮的城市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并使农村成为自己的附庸,在城乡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城市居于主导地位。

人类城市发展史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到1800年城市人口仍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经历了几千年终究未能“化”起来。然而从1800年到现在只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人类的城市便“化”起来了。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终于找到了一种生产方式,即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聚,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如果说“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那么“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我们认为,城市的产生不等于城市化的开端。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不是发源于城乡分离。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见表11-2。

表11-2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

资料来源:转引自高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英文词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除农村居民点以外,镇以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都属于Urban Place(城镇地区),既包括City(城市),也包括Town(镇)。[5]

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不同学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多学科的城市化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有关“城市化”的含义。

我们认为,根据研究范畴的不同,城市化可以分为广义城市化和狭义城市化。广义城市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三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而狭义城市化,主要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这是城市化最基本的内涵,也是发展经济学家们研究城市化的主线。

3.城市化的测度

度量城市化的指标可以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规模、城市化速度、城市化质量、城市人口增长等多个方面,这里主要讨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城市化速度的测度。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是对区域或国家而言的,虽然劳动力构成、产值构成、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各家都接受的指标却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用百分比表示。即: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全国总人口)×100%

城市化速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它以城市化水平年平均提高的百分点来衡量。用公式表示即:

V=(P1-P0)/n

式中:V为城市化速度;

P1为报告期城市化水平;

P0为基期城市化水平;

n年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