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渔业功能在经济社会中重要性不断得到体现

渔业功能在经济社会中重要性不断得到体现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虽然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也提出过一些推动渔业产业发展的主张或意见,对渔业产业发展也一直有物质或政策上的支持,但总量偏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正是由于意识到了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渔业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虽然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也提出过一些推动渔业产业发展的主张或意见,对渔业产业发展也一直有物质或政策上的支持,但总量偏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说,今天中国渔业产业能够在国际上居产量和规模第一位,民间的力量发挥了更主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之所以薄弱,直接原因是当时国家还不富裕,用钱的地方多而政府财力有限,权衡之下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了工业、城市建设等当时更优先的领域,渔业则被排在末位;根本原因则是当时渔业的社会经济地位不高,难以引起政府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今天,渔业在中国的情况有了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开始加大对渔业领域的投入,努力改善渔业发展环境,推动渔业发展,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现今政府的财力有了改善,能够为渔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现今渔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中国有了很大提升,不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领域。这其中,以下几方面因素对提升中国渔业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中国稻米、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超过98%。但是,如果将粮食安全的范围扩大到大麦大豆油菜籽等品种,情况则不容乐观,且呈恶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肉类消费增长强劲带动对饲料的需求大幅增长,进而影响粮食安全总体水平。中国正处于加速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增长和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引起肉类消费需求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饲料粮需求缺口逐年增大。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肉类消费的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5亿~6亿吨;2030年中国肉类需求量将达到1.4亿吨,预计带动粮食总需求达到7.7亿~8.8亿吨。如果按照欧美人均肉类消费量标准计算,中国饲料粮需求量将更大。针对日益扩大的饲料粮供应缺口,有专家提出了提高牧场管理集约化水平、充分利用秸秆、发展林下草地畜牧和牧草种植业等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提高非粮食饲料在肉类生产中使用的比重,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缓解粮食生产压力。但是,在中国陆域国土已接近充分开发,可用土地、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条件下,牧业、林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三者虽有统筹优化增产的空间,但潜力十分有限。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用地需求急剧攀升,中国耕地面积能够维持在“红线”以上已属不易,加上中国非农用水增长很快导致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农药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单纯依靠陆域已经难以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和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被纳入中国粮食安全的考虑。自古以来,海洋水产品一直是中国国民特别是沿海地区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目前,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6,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海洋水产品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已经作出了显著贡献。随着海洋水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中国居民消费的动物源性蛋白质中海洋水产品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基于海洋水产品实际产量和生态系统食物供给能力计算模型测算,仅2012年中国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可食用动物源性蛋白质就达493万吨,约相当于草地生态系统畜牧业提供动物源性蛋白质的1.5倍,提供的食物总热量为29万亿千卡,大约与草地生态系统相当。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30年里,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动物源性蛋白质数量从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1/20增长到1/4,提供的热量从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的1/400增长到1/50。中国拥有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目前,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空间布局仍主要集中在沿岸的滩涂、浅海、港湾区域,12万平方千米的-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开发面积不足20%,更广阔的更深海域几乎尚未开发,水产养殖业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如果能够突破养殖技术和生产模式的限制,使-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开发面积达到60%,使单位面积产量达到120千克/亩,每年即可增产水产品1000万吨。加上目前中国海水养殖模式总体上比较粗放,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发展设施养殖、推广高效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完全可以在未来的10 ~20年里使单位面积产量年均增长3%~5%,以此计算,到2030年仅依靠现有养殖面积即可实现增产1000万吨。此外,水产品(少数品种除外)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总体上依赖于水域生态系统,采用种植业产品作为饲料来源的比例很小。水产品在居民食物消费中对禽畜肉类的替代,实质上减小了饲料用作物的种植,节约了宝贵的耕地、淡水资源。正是由于意识到了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渔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破解“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当前中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中国工业化推进迅速,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却明显滞后,“三农”问题突出。中国目前有6亿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49.7%,大量农民滞留于农村,导致中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足,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繁荣进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村容村貌和社会文化落后。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实现6亿多农业人口的小康,中国就称不上实现了全面小康,不实现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称不上全面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全力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实现现代化最为关键的内容。党中央已经充分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十六大以后,“三农”问题便成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被提出,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已连续12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主题。2012年还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实际上,除“三农”问题外,目前中国还存在着与之性质类似的“三渔”问题。“三渔”问题也是“三农”问题,它是渔业这一特定农业领域内的“三农”问题。中国现有2000多万渔业人口,1300万渔业劳动力,渔业每年为中国居民提供着6000多万吨的水产品,渔业经济总产值占中国每年农业总产值的近20%。不论从主体数量还是经济贡献来看,渔业都是中国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农业经济力量。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中国渔民没有土地,对赖以生存的海域也没有法定的承包经营权,中国渔民的收入保障水平要低于一般农民,多数渔村的现代化进程也要滞后于一般农村。近年来,随着相关国际性渔业协定生效,中国传统捕捞作业水域大幅减少,以及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大面积侵占传统养殖水域,部分地区“三渔”问题呈进一步恶化趋势。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三渔”问题比一般的“三农”问题形势更为严峻。在“三农”问题被提出之前,“三渔”问题同样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三农”问题被提出之后,情况开始出现变化,“三渔”问题开始出现在会议论坛、学术论文、政府文件等诸多场合,支渔惠渔的政策也明显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三渔”问题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是海洋开发热潮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为破解陆域资源的限制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沿海地区借鉴国际经验,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在中国沿海地区蓬勃兴起,海洋经济迅速增长,在中国沿海地区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大幅提升。渔业(海洋渔业)虽然是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但是从目前的海洋经济基础和开发技术水平来看,它仍然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领域之一。由此,海洋渔业进入众多重视海洋开发的沿海地区的重点扶持海洋产业名录,并得到更多支持。

渔业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必将推动中国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在中国,渔业产业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空间、模式、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第一产业量的继续扩张开始面临暂时的“瓶颈”,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变革渔业第一产业发展模式,并将渔业产业链向更高层次拓展,大力发展渔业第二、三产业,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渔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方面,渔港经济区是十分有效的组织形式,它以渔业第二、三产业为主要发展对象,并致力于系统化的、生态化的产业发展环境的打造,从而能够有效推动渔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增效,再加上渔港经济区在解决渔民转产转业、助推渔村(区)城镇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凭借这种三位一体的功能优势,渔港经济区在当前中国渔业社会经济地位提升、“三渔”问题日益受关注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迄今最好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