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结构角度的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

空间结构角度的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飞地模式是指在渔港周边用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将渔港经济区的一些产业功能另择一块靠近渔港的飞地进行发展。飞地模式的实质是将渔港经济区的一些应布局于内圈层的产业或整个圈层转移到外圈层。

在没有空间约束的情况下,渔港经济区的自生演化将形成圈层式的空间结构,这也是理论上的最优模式。但是现实中没有空间约束这一条件通常很难满足,多数渔港都不可能周边几千米的范围都是可利用的空地,好一些的渔港周边是村庄,很多情况下则是城镇建成区。因此,在不牵涉拆迁改造的情况下就在微观层面上实现严格意义的圈层结构十分困难,从而,在渔港经济区产业布局实践中,我们应用更多的将是圈层理论模式所折射的经济思想,而不是其具体的模式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安排一个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时,可以根据渔港经济区的实际用地条件,对其内部空间结构灵活处理,如果其用地条件允许,则采用标准的圈层结构,如果用地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在标准的圈层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形。变形后的布局模式我们称之为飞地模式。

飞地模式是指在渔港周边用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将渔港经济区的一些产业功能另择一块靠近渔港的飞地进行发展。所谓“飞地”在这里的定义是相对于渔港经济区的属地尺度而言,也就是说,之所以称之为“飞地”,是因为在模式下,该地域与其所属渔港经济区主体区域或其依托渔港之间还存在一些非渔港经济区属地,两者在空间上被一些这样的区域割裂开来。

飞地模式的实质是将渔港经济区的一些应布局于内圈层的产业或整个圈层转移到外圈层。这种做法能够在不搬迁渔港或不进行大规模拆迁的情况下解决一些用地条件受限的渔港经济区的用地问题,但是其结果却是削弱了被转移产业或圈层与所依托渔港的联系,降低了渔港经济区的聚集经济效果。因此,在采取这种做法时,飞地的选择不能距离其所属渔港经济区主体区域或其依托渔港过远,实际上,飞地模式虽然允许在标准圈层模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形,但是仍不能脱离标准圈层模式的总体范畴,必须尽可能的考虑聚集经济效果,否则,“飞地”也就丧失了其圈层性质和意义。在具体对象上,“飞地”主要适用于承载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旅游等占地规模较大的产业,而在具体管理形式和手段上,则应大力推动“园区化”,实施集中集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