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问题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问题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问题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长期保持巨额盈余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该国的产品竞争力占绝对优势;汇率本来应该具有的调节功能没有显露。这些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产品竞争力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特定产品如暴风骤雨般的出口势头”,即倾销行为,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在国际社会看来,日本经济具有强大的攻击性和自我防卫性。

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问题

一国的国际贸易收支长期保持巨额盈余的原因不外乎两种:(1)该国的产品竞争力占绝对优势;(2)汇率本来应该具有的调节功能没有显露。

首先来看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产品竞争力优势不仅是价格优势,还包括非价格竞争力,如品质、性能、交货及时性以及售后服务等。从彩电来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彩电技术有了发展,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少,同时,自动化流水线装配技术日益成熟,日本彩电在国际上获得了“不会出故障的电视机”的美名。另外,石油危机也促使日本汽车厂商积极开发节能技术并加以应用,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大受好评。这些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产品竞争力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特定产品如暴风骤雨般的出口势头”(如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对欧美的出口),即倾销行为,会受到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

(一)日美贸易摩擦的实况

美国的国际收支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恶化,核心因素是日美贸易收支恶化。如表8所示,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的1974—1975年,日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因为这一外来因素而自然消除,没有产生什么大摩擦。而且从历史上看,在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小于100亿美元的时期,日美贸易摩擦是间歇性的,尚未激化。但是,当日本的贸易盈余超过100亿美元后(对应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前半期),日美之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这时,日美间贸易摩擦已经从以前的个别产品、个别产业的摩擦问题(纤维、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机床等)转变成了一个经济结构的问题。

表8 日本的对美贸易收支  单位:100万美元

img130

(续表)

img131

资料来源:通商産業省『通商白書』、1984年·1986年·1995年。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激化。美国认为两国间的贸易收支失衡是由日本市场的封闭性所致,于是在80年代动用“301条款”,并且多次通过日美贸易谈判敦促日本开放市场。与此同时,美元汇率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特别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结果,美国与欧洲间的贸易收支状况大幅度改善,与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间也有相当的改善,唯有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不见缩小。

一般认为,贸易顺差率超过20%就容易引发剧烈的贸易摩擦,表8显示,日本在1971年和1972年贸易顺差率就已经超过了20%,1977年以后,除了1979年受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影响顺差率下降为12.8%,其他年份不但都超过20%,而且呈现迅速递增趋势,1985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2.3%。

(二)贸易摩擦的背后:日本企业的特质和国民性问题

说到日本产品竞争力优势背后的原因,不能不附带说到日本企业的一些特质,当然也有国民性的问题。

从日本企业本身来看:(1)日本企业的自有资金比率较低,企业还本付利的压力较大;并且因为日本式经营一般有“终身雇用”这一特点,裁员很困难。因此当内需不振时,出口就成了这些企业唯一的出路。(2)在日本的行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技术开发的赶超和模仿节奏快,各企业都倾向于进行“品种齐全”的生产),这一竞争自然而然地也会延伸到国际社会中去。

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过当竞争”会损害真实的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会使整个行业遭到出口市场国家的非难和反弹,从长远来看,会损害整个行业以及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这些出口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体质”和进行“自主规制”来修正缺乏节制的早期路线(也是企业发展之初的“本能的路线”)。

说到日本的国民性,国际社会曾经嘲讽地批评日本人为“住在兔舍里的工蜂”,即暗指日本靠动员国民发挥“勤劳、节俭”的美德来增加投资、降低产品成本的“举国体制”。在这里,国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取向(如以“行政指导”为代表的保护性产业政策)成为非难的对象。

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看来,日本经济具有强大的攻击性(对于海外市场)和自我防卫性(对于自身的国内市场)。这是相辅相成的两面。成长壮大(最早是通过利用美国的新兴技术)后的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强大攻势,致使欧美企业原有的市场被占,纷纷落败。电视机、机床、半导体等产业无不如此。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1989年出版的《新现实》(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批判不顾成本地抢占市场的日本企业,认为它们进行的是企图把所有竞争对手一网打尽的“妨碍性贸易”。

在一些人看来,日本是封闭性特别强的“特殊国家”(“日本异质论”)。日本虽然嘴上也说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行动上却死守国内市场的防线,言行缺乏一致性。日本在极力扩大出口和输出资本的时候,从不考虑世界经济的未来;对日本这样“无目的性的强国”,国际社会应该进行制裁(“日本惩罚论”)。

另外,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行政指导”)来推进经济发展的做法也使日本的开放形象大打折扣。日本市场受到有形、无形的政府规制的保护,因此封闭性很强。而“日本式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企业间相互持股、“系列企业”模式等给人的感觉是:日本企业对内怀有强烈的“(武士)集团共同体”意识,而大量打入海外市场的日本企业在外则持彻底击垮对手的“敌对贸易”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