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经济范式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革命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ICT:技术—经济范式革命一、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的产生在研究数字鸿沟的经济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及通过观察、比较得到的数字鸿沟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数字鸿沟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现象,而是一种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 ICT:技术—经济范式革命

一、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的产生

在研究数字鸿沟的经济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及通过观察、比较得到的数字鸿沟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数字鸿沟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现象,而是一种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的结果。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必然存在众多不同的特征,即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ICT带来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1980年,托马斯·库恩最先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用来表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105]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吉奥瓦尼·波西(1982)将“范式”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将技术范式定义为“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根据技术范式解决问题的常规活动模式就是技术轨道,它是由技术范式中所蕴涵的对技术变化方向作出明确取舍的规定所决定的。[106]C.佩雷兹(C.Perez,1983)在其发表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一文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的概念,将技术范式与经济增长直接联系起来。1988年,著名技术创新经济学家C.弗里曼(C.Freeman)与佩雷斯进一步丰富了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在于“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根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所有其他领域,成为一种‘亚模式’……所研究的变革就特殊产品或工艺技术而论超出了技术轨迹,并且影响全系统的投入成本结构、生产条件和分布”。[107]

通常理论上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渐进性创新,不是长期研究的结果,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二种是重大创新,一般是长期的研究开发的结果,在各个部门和时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是非连续的;第三种是技术系统的变革,一般是指能够对若干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出现全新产业部门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第四种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一般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含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可以看出,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比创新或技术系统更为宽泛的概念,实际上意味着“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潜在生产率的数量跃迁和创造非同寻常的投资和盈利机会”。因此,可以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王春法,2000)。

二、技术—经济范式的体系框架

如何确定一种技术—经济范式?C.弗里曼(1987)率先提出了“关键要素”(key factor)的概念。他认为,每个技术—经济范式在一定时间内都存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关键要素”:第一,成本较低并且向低成本迅速下降;第二,在长期内几乎具有无限的供应能力;第三,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08]一般来说,“新关键生产要素并不表现为孤立的投入,而是出于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管理创新迅速增长体系的核心,其中某些创新与关键生产要素自身的生产相关,其他则与关键生产要素的利用有关”。关键要素既是所有技术—经济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该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王春法在其发表的“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一文中,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认为所谓的关键要素就是由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主要就是由这些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并且这些主导技术群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运行的重大变革特征。当主导技术群发生变化时,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会因此改变,经济生产的规模、水平以及生产可能性边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社会生产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109]如图3-1所示,关键要素(或称主导技术群)将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至于整体经济绩效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img7

图3-1 技术—经济范式的体系框架图

资料来源:王春法.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A].全球化与新经济[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三、ICT: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必定取代旧的经济范式,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历史上,这种技术—经济范式的更迭往往以产业革命的形式爆发出来。信息学家钟义信曾说过:“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智力工具的确大大扩展和延长了人类知识、感知、改造、优化世界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以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力获取外部事物的信息,以更大的容量传递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记忆能力来存取和处理信息,以更强的力量、更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来调节和改变外部事物的状态,从而使人类改造和优化世界的能力极大增强。[92]有学者认为,“当几种重要创新同时出现时,他们的结合就是一次产业革命”。[110]弗里曼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将过去300年的人类生产历史按照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产业技术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认为ICT是继工业革命初期的机械时代、蒸汽动力和火车时代、电气和重工业时代、福特主义时代之后的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关键要素。[111]这些技术群体本身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并通过创造新的产业领域来对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等提出新的变化,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中,实现了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

图3-2 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De Long,2000.转引于高世楫:《技术和组织创新与新经济》 ,2002.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发达国家,逐渐提出了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力求建设一个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原先用于军事需要的互联网也逐步转向科研、教育以及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体育、商业等各个领域,无论在通信技术还是在运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融合,使现代通信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了信息传输的自动化、高效化和高可靠性。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成倍地扩大了硬件技术的应用范畴,大大增强了其功能,成为现代通信网络的神经系统。数字技术促进了通信技术从低速向高速、从单一语音通信向多媒体数据通信的转变。

通常来讲,新技术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进入生产应用过程:一种是将新技术用来生产新的中间产品,进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产出;另一种则是将新技术批量转化为商品或劳务并形成新的信息产业的过程;再一种是新技术广泛扩散、渗透和应用到传统经济部门,使传统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益日益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革命,成为新的关键要素。首先,ICT的创新性很高,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下降。著名的摩尔定律(Moore’ s law)[1]和吉尔德定律(Gilder’ s law)[2]都说明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和不断提高的产品性价比。其次,ICT生产中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比较少,主要承载了可积累的信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因此具有长期的供应能力。最重要的是,从技术—经济范式体系框架图可以看出,ICT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微观生产经营的作用

首先,从企业内部来看,ICT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流程分散化,出现了各种“模块生产系统”或“单元生产系统”,使用柔性制造系统,降低资产专用性。其次,从企业外部来讲,ICT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将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结构通过商业流程再造而扁平化,企业可以通过虚拟企业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加工过程的柔性化、产品供应的敏捷化,从而大大提高企业间的交易效率,通过利用互联网从全球各地筛选和采购原材料、机械设备等中间产品,明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配送时间,降低库存费用,精减交易环节。最后,ICT的普及应用催生了电子商务等新型符号化的资本、商品交易方式,不仅使企业间的交易变得更加透明,还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信息技术发展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企业可以使用互联网等新兴的ICT来寻找贸易机会和营销推广,节约销售费用,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引发和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国家化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首先把ICT的应用和企业组织革新与经营革新结合起来,通过IT来促进其财务、会计、销售、采购的合理化与简化,改进与交易对象之间的订货、接单以及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过程,提高库存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Spence)认为,互联网极大地加快了信息发布以及技术转让方面信息资源获取平台的进程速度;有利于调配分散于全球的资源,并降低交易费用,最终形成全球商务的融合。这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甚至达到零水平,并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从而杜绝出现错误和信息处理滞后的现象。

虽然经济学界曾经出现过“生产率悖论”[3]的观点,但这只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ICT变革对经济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1991~1995年,美国生产率提高了1.6%,在1996~1999年提高了2.7%。这两个时期的明显差别(1.1%)中,0.5%是由ICT部门投资造成的,0.2%来自生产计算机和半导体效率的提高,其余的0.4%是非ICT因素造成的。换句话说,ICT在1996~1999年对美国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作出了2/3的贡献。[112]

(二)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递进的动态过程。在此发展进程中,信息产业成为网络经济的产业基石,是人类社会经过以物质能源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和以能量资源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正在形成的以信息、知识、智力为特征的崭新产业。

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根据信息产业的内涵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信息产业的统计范围大体涵盖信息产品设备、信息传输,包括信息的传播、加工、处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三个领域。也就是说,信息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各相关行业中有关信息技术产品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管理等活动的综合体现。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直接或间接地对传统产业领域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因此,在信息与知识的作用下,传统产业部门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产业供应链得以重新整合与分解,促使传统工业摆脱低产出、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的困境,由原来依靠物质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逐渐转变为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推动的生产,带动了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产业凭借其超越传统产业的优势,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极强的渗透性和极高的倍增效应,体现出最活跃的生产力特征,使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为主—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级化结构演进轨迹。[102]一方面,新的信息产业的出现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高达35%,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成员国近年来所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岗位中,有95%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92]另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广泛渗透到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日益成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通过将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应用于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快了传统工业的装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更新改造,优化了管理和营销模式,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深层次改善了传统产业各个方面的素质,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导致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经济部门更趋于合理。

(三)对国民经济的总体作用

简言之,ICT对国民经济总体作用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优化作用,即在经济活动中普及应用ICT,可以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管理,优化相互配置,优化其运行的效率,同时具有强大的向所有产业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渗透的能力。例如,经初步统计,信息通信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其对经济增长贡献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GDP年增长率、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信息服务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第二,先导作用,即根据ICT具有的广泛渗透性,通过普及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改造。第三,替代作用,即通过加大信息资源和知识要素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质投入与能源的消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倍增作用,即具有生产力特征的ICT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和倍增器,可以增加财富,扩大供给,提高产品和劳务的附加值,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推动其他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倍增作用。第五,乘数作用,即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由它所引起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都表现出加快的特征。[92]例如,2002年,中国信息产业部、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组织实施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倍增计划》 ,在近5年的时间里,共投入资金500亿元,实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500多亿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5,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明显。[144]该计划对各行业、各地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将计算机通信、软件和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经济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与社会生活各领域,并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作用,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对加快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推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ICT的生产和应用,能够促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信息通信技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信息服务、网络软硬件及其应用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对网络经济相关部门知识技术含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方式的转变等都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向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信息—技术范式转换的时代,作为关键要素的ICT,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促进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作为信息产业影响着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绩效。当前,由于各个国家在对ICT的认识、生产、普及和使用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说明实质就是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出现、壮大并逐步取代旧经济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经济特征和规律,其实质就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与更迭,形成以技术的根本变革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特殊经济特征和规律、企业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政府规制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