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供应链中各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而7-2图展示了供应链融资新模式,在不改变供应链上企业信用条件的情况下,创新了融资模式,为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第七章 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创新

第一节 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供应链融资的定义及特征

(一)供应链融资的定义

供应链融资,是指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对交易过程的控制,对供应商单一企业和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种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上可谓独树一帜。供应链的兴起使企业之间形成了战略联盟,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还能通过帮助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实现“共赢”的局面。

(二)供应链融资的特征

首先,供应链融资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融资主体上,还体现在融资期限上。总的来说,供应链融资几乎涉及了链条上所有企业;提供的资金不仅包括短期贷款,还包括长期贷款,资金是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性分配。

其次,传统融资模式下,融资对象为符合其融资条件的任意企业,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融资对象仅限于供应链上符合条件的企业,这种规范实质上是一种创新,通过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进行捆绑实现了一体化的流程,并减少了融资风险。

最后,从银行的角度看,对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短期融资中,银行能很好地预测和确认贸易,贷款发放后又能通过直接控制资金和物流的去向来保证资金安全。在长期融资中贷款的发放依靠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往往有融资服务机构进行担保,因此风险也较好控制。三个特点中,前两个特点是针对如何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存在的,而第三个特点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过大的问题。

二、供应链融资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资金供应者和融资服务机构是融资模式中的三大参与主体。供应链中的企业不仅仅包含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也包含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微企业,外部资金供应者一般就是指商业银行和具有融资能力的金融机构

(一)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所谓的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企业,往往这些企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资金也很雄厚。核心企业可以为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敢轻易提供贷款给小微企业,部分原因是信用度较低。不过,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就可以依靠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大胆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不用忧虑未来是否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物流和信息流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首先,核心企业是一个信息交换中心,需要汇总来自上下游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处理后再传送到链条中其他节点。其次,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上物质集散的中心枢纽。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集中了各个供应商的物资,经由核心企业以销售流的方式将物资散发至各个小微企业,从而形成了一条产品流。此外,核心企业还要在小微企业信用提升方面助其一臂之力,在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领导其供应链在市场展开合理竞争。核心企业的地位决定了其牵动着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进而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的借贷风险。

(二)小微企业

相对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抵押品不足、财务信息不透明、避险能力差、资金流比例低等问题,这就使得小微企业难以筹集资金来解决暂时的现金流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那么小微企业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问题严重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甚至会走到破产的地步,尤其对于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其资金的短缺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供应链中各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是具有核心贷款能力的金融机构,它能提供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它不仅可以利用其内部独特的系统机制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贷款业务。

供应链融资模式可分为直接主导模式和间接主导模式。直接主导模式中,通常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评估和考核后,对处于该条供应链的相关企业直接提供包括供应链融资在内的有关产品与服务;间接主导模式中,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机构,将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特定的供应链上的企业。

(四)融资服务机构

融资服务机构一般是由核心企业发起,核心企业可选择分离专门的部门或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其进行管理。主要职责有:对供应链上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流程进行指导,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传递给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统筹规划中小微企业短期、长期的资金安排,对企业银行贷款实行统一借贷、统一归还,以自身资产为担保帮助企业获得贷款等。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信息优势,如果融资服务机构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并且第三方物流企业实力雄厚,则可以形成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生产—销售”所展开的,因此总的来说,它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为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分销商提供融资的一种模式,它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模式,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7-1图展示了传统供应链上小微企业各自为政,无法获得较低的融资利率,从而提高了营业成本。而7-2图展示了供应链融资新模式,在不改变供应链上企业信用条件的情况下,创新了融资模式,为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图7-1 传统的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融资模式

图7-2 供应链融资示意图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企业,由原来的一对一形式变成了一对多形式,实现了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分销商“多赢”的局面。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因此基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创新,沿袭“供应—生产—销售”的模式,供应链融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一)采购阶段——预付款融资模式

从某一具体企业出发,采购链是生产和销售的准备阶段,处于供应链的最前端。在采购阶段,小微企业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银行贷款或透支之外,还可以采取预付款融资、动产信托融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其中,预付款融资是最主要的采购阶段供应链融资模式。预付款融资时商品生产者以未来生产出来的商品作为条件而事先获得商品需求者资金的使用,是商品生产者未来的商品与商品需求者现实的货币的交换,是商品融资的一种。对于小微企业来讲,采用预付款进行融资会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二)生产阶段——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企业的生产阶段一直到产品销售以前才结束。在生产阶段,不仅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占了大量的资金,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和存货也同样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因此,除了传统的设备抵押贷款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原材料仓单融资、半成品仓单融资、存货仓单融资等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是这样一种融资方式,它要求企业将货物存于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中,然后仓库给企业开具仓单,企业再依据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可依据货物价值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在这一过程当中,往往需要第三方的参与,即负责监管货物的仓库。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不仅可以盘活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半成品和存货,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扩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同时也将使整个供应链运转更为流畅,信息更加透明。

(三)销售阶段——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供应链销售阶段处在供应链中后段的位置,这一阶段企业由于赊销而有旺盛的资金需求,主要融资方式有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融资(保理、福费廷、应收账款质押款等)等,其中最常见且适用度最高的就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是指持有应收账款的企业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订立合同或协议,以其持有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向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融资方式。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具有“急、少、缺、特”的特点,而应收账款融资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这些融资难问题,而且能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节 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实践

基于我国现实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现状,本节从银行、物流企业、电商三个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实践发展。

一、银行业供应链融资的实践发展

我国的供应链融资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银行的存货抵押贷款业务是最早的供应链融资业务。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日益恶劣,银行业务利润的逐年降低及之间激烈的竞争,我国银行业不得不寻求新的金融创新来增加业务范围和利润空间。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首先推行较为成形的“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和“1+ N”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这意味着供应链在我国进入现代化阶段。随后,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及国有银行都相继推出类似进入产品和服务,至今,供应链融资市场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深圳发展银行于2001年分别在广州和佛山两地首推存货融资业务,实质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末依靠此项业务获得的授信余额竟达20多亿元。它采用动产与货物所有权质押,并分批赎回,同时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结算手段,保证金存款总计超过了20亿元。随后,类似业务得到了迅速推广,深圳发展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等多种业务。

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1+ 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模式。在“1+N”中“1”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N”是指分布于同一条供应链内核心企业周围的各中小企业。“1+N”揭示了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多家企业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有机生态群的集合。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再只孤立地评估供应链内某单一企业的信用状况,而是从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贸易交易出发,全面综合地衡量整体供应链信用水平,而所提供资金流会渗透到整条交易链的每个节点上。

供应链融资是对一个产业链内多个企业同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它彻底改变了以往银行只盯住某一企业的信用评估授信模式,以供应链上的“1”家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料采购、中间半成品及终端产品,最后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链条,针对从源头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有机整体,根据不同需求为供应链上的“N”家中小企业提供特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各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实现整体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因此称为“1+N模式”。

表7-1 商业银行1+N模式的融资特点

深圳发展银行凭借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不断创新,打造出此业务方面的核心优势,近年来深圳发展银行贸易融资和中小微企业业务取得了迅猛发展。2012年上半年,深圳发展银行的贸易融资授信余额达人民币2775亿元,不良率0.29%;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53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1.57%。随着深圳发展银行被平安银行并购,平安银行接替了深圳发展银行的原有业务,将供应链融资与保险的产品结合,打造更加完善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使该银行的小微企业业务有了更大的发展。随着各家商业银行进军供应链融资,银行从最初的贷款提供者转变为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的融资方案提供者,提高银行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使供应链上各家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小微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纷纷在我国幵展相关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贸易融资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渣打、汇丰等银行,也相继加入了国内供应链融资市场的竞争行列。可以预见未来银行业将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融资产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也会进一步改善。

二、物流行业供应链融资的实践发展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融资平台的“1+ N”融资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融通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平台融资主体的引入,其前提是基于抵质押动产的相关产品中对货物监管的要求。不同于UPS,国内的物流企业由于国内相关金融政策和监管法规限制,还不可能向众多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需融资企业在将货物移交给物流企业后,根据仓单向物流企业提交抵押或信用担保申请。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货物进行验收、保管、价值评估与去向监管和信用担保等服务,并据此向银行开具证明文件,对核准的客户向商业银行推荐并提交客户申请。同时可以为银行融资提供某些环节的操作代理。而银行根据不同运营商的融资申请和价值评估,对小微企业提供不同产品的融资支持。融资模式如图7-3所示。

图7-3 基于物流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开发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向商业银行推荐不同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某种程度上第三方物流成为银行产品销售的渠道商,或者说银行成为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的附属机构。该模式约束下的银行与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抵质押物,还对受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某种程度的现场监测,为银行提供预警信号,并在应急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商业银行对链上企业信用评审的关键。这一模式可为国内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发展提供方向,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现状。

三、电商行业供应链融资的实践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商家们不得不试图寻找拓宽业务、谋求更多利润的新领域。目前,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大型电商凭借自身的优势,相继推出了阿里金融、苏宁供应链融资、京东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在线的小额贷款等融资类业务。

所谓电商融资是指电商参与金融类业务,以电商为服务平台,采用B2B或B2C的模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诸如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代收代付等金融业务。

2010年6月,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了首家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从事为小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的业务。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支付宝的注册用户所产生的巨额沉淀资金,及合作银行提供贷款的部分资金。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主要有三种模式:阿里小贷、淘宝小贷、合营贷款。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釆取不同的贷款方式。2011年6月,重庆阿里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进一步扩大阿里巴巴集团小额贷款的业务范围。阿里小贷2012年上半年约为89%的企业客户提供贷款,贷款规模在50万以下旳为87.3%,小额贷款经营利润在30%~50%之间;截至2012年6月,阿里小贷总共为13万家小微型企业提供贷款超260亿元。

2012年12月,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建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苏宁主推的三种融资业务为:应收账款质押、无追索权保理和有追索权保理。

2012年11月,京东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京东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业务;利用京东的线上服务平台,主要以B2B和B2C两种方式提供融资业务。B2B是对供应商提供投资与融资服务。融资服务有: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投资服务有:协同投资信托计划、资产包转移计划等。

第三节 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评价

一、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对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是从供应链整体角度所进行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问题,商品流通的整个过程都是它的服务范围。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与主体多样化性

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两方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中是参与的主体,只是有时偶尔会需要第三方担保人。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参与主体就会是多样化的,在供应链中包括与企业相关的各个主体,如融资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但是这些不同的主体在供应链融资中,它们所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一个是授信者,一个是受信者,分别是供应链融资的资金提供者和供应链融资服务的资金接收者;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提供融资平台,它是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中介而存在的。在供应链中主导者是核心企业,能够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它的各方面实力也都比较强,规模也一般比较大。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供应链融资的参与者。

(二)风险易控性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是比传统的信贷风险容易控制一些。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都是以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以此来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它提供金融服务是以供应链整体来出发的。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更注重强调整条供应链的实力、资信和稳定性,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察资金需求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对于银行来说,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融资,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风险的控制。

(三)融资稳定性

供应链应该是长期稳定的,所以供应链融资也具有稳定性。供应链融资只要建立起来,各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基础在整个供应链中,就产生了短期融资。这些融资会根据供应链的生产周期同时进行。短期的资金运行成长,从金融机构的角度,会逐渐转变为长期的业务关系,小的业务量也会逐渐的转变为大的业务量,所以也可以节约交易的成本。稳定性的特点在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中都是存在的。

(四)融资整体性

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涉及到了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是具有整体性的。供应链融资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还有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分配委托。长期的融资形式和各种短期融资的方案是最终形成的结果。孤立的考虑单一企业信用并不是供应链融资模式方案的信用评估对象,而是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制定融资模式方案。

(五)融资外包性

供应链融资中,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是具有融资业务外包性的。各企业的融资计划都在供应链的设计中得到预测,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代理,进行了融资安排。服务机构设计的条件给出来,只要各个中小企业符合这些条件,那么就可以迅速的从这些地方得到资金,这样融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多方共赢性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在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的同时,新的利润点也被创造出来,而且银行也能够以此来进行企业市场的抢占。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能够通过良好的供应链资金管理,获得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需要的资金,实现企业的发展。不是只有直接对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同样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利益。

二、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优势

(一)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更容易

银行的评估对象在供应链融资的思想下是从中小企业个体转到整个供应链,这也是基于一个整体思想的。考虑的已经不再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的静态考量,而是动态的整个交易过程,从通过实物担保到对贸易资金流的控制来实现风险防范。通过这样的思想,业务的真实风险能够得到正确评价,而且银行的服务范围也能包含更多的中小企业。小企业自身条件的相关限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就相对弱化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也就更容易获得。授信条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也得到了放宽,硬性条件也可以变得宽松一些。在供应链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也会得到改善,而且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有所拓展。简单说就是,中小企业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更加容易获得融资,一方面企业基于供应链更容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上下游企业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高

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可以压缩自身的融资采用延长采购赊销账期或者买方票据贴息等方式,而在供应链整体增值中获利,实现零成本融资。核心企业的融资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可以通过提供优惠的融资服务,转变为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核心企业也就实现了低成本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资本占用率,提高资本利率,所以就可以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实现资本优化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推动产品流动,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效益。而且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也会进入银行的信用系统,所以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商业信用。整个供应链中的产品效益也可以得到提高,包括产品的附加值。那么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提高,核心企业能够得到更多利益,提高整体的供应链竞争力的提高,那么整体供应链也就能够持续稳定发展,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三)银行业务空间拓展

银行的客户群体能够通过供应链融资得到扩展,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之前,银行客户群体单一,只是授信于那些信用状况好、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及大客户。这样的结果就是授信额度会集中到这些企业中,导致贷款风险也集中起来。但是很多大客户他们的物流活跃程度不高,所以就会导致资金流和现金流不能匹配。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导致,在整体上,核心企业自身给予的授信额度很大,但是他们自身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所以额度往往空置;中小企业却会受到资金问题的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可以培养出一批优质中小客户群,改变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局面。

(四)银行资金安全性提高

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能够通过供应链融资得到增强。对银行来说,产业链上单个企业相对于供应链整体信用还是有所不足的,银行提供的利率与贷款也要伴随生产阶段而有所变化,并且根据授信风险而进行调整。企业供应链物流的全过程在供应链融资中都有银行的参与,所以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结合起来,所以上下游企业也联系起来了,这样银行通过控制供应链的整体情况,单个企业的信用评估也转化为供应链整体的信用评估。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通过风险与收益的配合,银行风险控制与兼顾收益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

(五)银行贷款成本降低

银行的信贷信息收集成本能够通过供应链融资而降低。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不同银行分别对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等来进行分别单独授信,针对的是单独的企业。核心企业是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些企业自身具有优势,所以容易得到较大的授信额度和较为优惠的贷款利率。但是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他们的资金不足,因为信用度不高,所以获得的贷款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供应链稳定性是不够的,比较脆弱。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不仅为核心企业服务,而且还需要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所以银行能够有效的拓展其客户群,与供应链成员构建更加紧密的关系。相对来说,供应链中的企业信息获得的难度较低,而供应链融资考虑的就是供应链中的企业。而且供应链中企业,例如真实交易背景、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情况等,这些类似信息相对以往容易获取,而且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了解企业的信誉度,所以供应链融资能够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

三、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不足

从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多数企业对于供应链融资有极大的热情,而且很多企业也已经采用了供应链融资技术,或者已经在考虑使用供应链融资。尽管如此,但是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刚刚起步,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企业确实是存在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但是运行效果并不好。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都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供应链也比较松散,供应链边界模糊,对于供应链成员的管理,核心企业的管理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的资信的引入是存在激励缺乏问题的。而对于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中小企业也不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银行来说,它能够选择的供应链也并不多,供应链的内部约束机制,也是银行进行审查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核心企业在与中小配套企业的交易中是有谈判优势的,因为它掌握着价值链的核心价值。对于整合供应链来说,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其中的关键角色,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的多重角色。

(二)商业银行不愿意进行供应链融资

很多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理念,难以满足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首先,对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商业银行盲目放大。对于核心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核心客户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一般是优质客户,而商业银行都争先为这些企业进行授信。但是各个银行之间的授信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在进行多家授信后,信用的额度就会迅速增加,对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实际上是进行了无形的放大,而且对于这个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其次,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都是相类似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的产品都很少。国内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大多都是类同的,对应于大中企业的产品非常多,在基本业务、担保缓释业务和其他业务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专属产品则非常少,这个差距非常大。最后,针对相关的内部激励在银行内部非常少,导致出现了收益与风险不对等的情况,所以银行也就缺乏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主观营销的动力。在与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收益方面,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量大而且风险大,客户经理不愿意针对这些方面开展业务。

(三)供应链具有较大潜在风险

中小企业的情况是,资产负债率偏高、缺乏抵押与担保、信息透明度低,所以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融资困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普遍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弱点,整体的资金实力比较弱,而且资本金也相对较少,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不足,缺乏市场开发能力。而且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又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借款人拥有的信息比较多,尤其是关于自身资信、资金使用等,而对于这些相关的信息,贷款人却不能获得这些信息,可能是因为难以获得,也可能是因为成本过高。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担保资源,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和保证担保,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所乐于接受的不动产抵押物是较为缺乏的,而且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四、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点

(一)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供应链融资流程的正常进行,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信用风险。融资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便容易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换言之就是逆向选择的产生会抑制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同时伴随道德风险。

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在我国普遍存在,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推销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最头疼问题,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可作抵质押的资产少、同时又缺乏对自身信用的提升和有效管理及资信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的错综复杂,银行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因此而产生负面效应;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信用风险便成为了供应链融资中的首要风险。

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为了谋求短期利益的核心企业势必会在交货、价格、付款期限等交易条件上,为自己谋求更多好处,必然导致其周围的中小企业出现经营资金短缺的现象,迫使其不得不向银行申请贷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运作。若中小企业能够成功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缺口得以补偿,核心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赚取利益,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的资金。

(二)市场风险

主要针对供应链内企业的库存质押物的保值能力。包括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波动、汇率变动对其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某段时间内,货物的价格可能会受市场行情与时间的影响而波动,被监管货物的市场价格便达不到银行所要求的最低限额。处于由于市场环境发生突发变化,使企业无法确保产品按预计的价格销售而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企业未能完成销售任务,从而导致资金链条断裂,给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收购散户种植的大豆(现金支付给农户),然后把收购来的大豆转卖给大豆深加工企业,但是合作社很难从加工企业立即拿到货款,用大豆抵押来申请贷款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来维持收购原料的业务,但是大豆价格随市场行情波动厉害,被质押的大豆货值可能会低于最低限额,银行无法收到全部贷款,产生风险。

(三)操作风险

多数物流仓库都不具备先进数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与管理,仍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在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相对增大。难免会导致仓库与银行之间产生数据信息不符、信息滞后等问题,监管方可能会基于错误的信息记录而做出判断,即质押品的监管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处理的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单据是否背书、是否己做出质通知、无效的质权或质权转移、授信是否有抵押品为担保的信用授信、单据与货物是否一致、是否有效管理敞口等;同时,相关的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以及专业人才的流失,也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由于能力不足而产生操作风险。

(四)法律风险

每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确实还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如《物权法》规定除了金融机构外,其他法人实体也可成为质权人,但银行法不允许企业实体之间进行信贷业务,企业的质权人身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又如《担保法》里原材料、半成品和应收账款等是不能作为质押品担保的。《担保法》没有对担保物的清偿顺序做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质权如何对抗第三人权利要求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一般的第三方权利人,质权优先;但在发生法院判决时,有效的法律判决则可能使银行的优先权丧失,从而造成质权人的经济损失。

【本章小结】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找到多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维持其正常的经营运作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本章结合不同的基础理论,通过归纳总结对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进行研究。对于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特点、优势、不足及风险点给予了详细的阐述。研究结论如下:

1.小微企业欲改善其当前的融资困境,必须首先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管理和融资技术,提高资信水平,尝试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取融资并提供资金的使用效率。

2.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也要逐步拓宽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设计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不同金融产品及服务;系统地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简化申请流程,运用多种技术来规避或弱化潜在风险;同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避免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判断及决策失误。

3.政府部门要从大环境着手,为建立公正、健康的金融环境,与时俱进,并不断更新完善升级相关法律法规,应对新兴的融资模式,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避免金融市场不公正、混乱的现象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