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第一节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小微企业历史悠久,我国明朝年间出现的家庭作坊,某种意义上就标志着小微企业的出现,但是在之后长久的封建社会里,小微企业始终未能得到成长的沃土。新政不仅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曙光,也令一些中小型银行更明确了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

第二章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第一节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

小微企业历史悠久,我国明朝年间出现的家庭作坊,某种意义上就标志着小微企业的出现,但是在之后长久的封建社会里,小微企业始终未能得到成长的沃土。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小微企业也开始起步。可是从1949年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后,实行公有制经济,绝大多数属于非公有制的小微企业再度被抑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党才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明确目标,政府逐步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我国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90年代中后期,出口开始成为经济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步入21世纪后,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2011年欧债危机等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其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自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推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9条财税、金融政策大礼包之后,后续政策细则陆续落地。10月25日,银监会下发了“银十条”的补充通知,内容涉及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金融服务机构准入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等多个方面。11月17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微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新政不仅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曙光,也令一些中小型银行更明确了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同时,随着财政部在财政方面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货币政策也开始出现局部宽松的趋势。

第二节 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一、小微企业现有规模

根据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我们对2012年3月至6月实际参加年检的约1200万户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和从业人员三项指标进行了数据采集,共采集分析数据2100万条。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

二、小微企业承担的社会就业

我国有劳动力人数近8亿,就业人数已达7.67亿。全国的小型微型企业,仅企业主自身一项就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加上企业雇佣员工,已经解决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集中在小型微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资产净值人均占有份额上来看,同样的资金投入,小型微型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数倍于大中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单位投资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也就是说,相同资本投入,小型微型企业的就业岗位单位产出最高。同样的资金投入,小型微型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4~5倍。

二是从绝对份额上来看,小型微型企业是解决我国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问题的主渠道。相对大中型企业,微型企业创业及就业门槛较低,创办微型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少,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新微型企业创办速度更快,从而使得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在总量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更多些。按照新标准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加上有证照的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从业人员占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38.7%。目前中国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

三是从容纳就业人数的空间上来看,大型企业扩大就业的能力与资本的增长呈反比例的变化。随着大企业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企业的优化重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能够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有限,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正在迅速淡化,集中在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小型微型企业,成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承担者。

三、小微企业显著特点

(一)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

小型微型企业涵盖城乡各类企业所有制形式,但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比例各不相同,反映了我国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三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类型的规模、资产及营业情况。外资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最低,外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仅53.94%的企业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标准。国有集体企业主要存在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主导行业,投资规模较大,小型微型企业占61.39%。私营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最高,80.72%的私营企业均为小型微型企业,构成了我国小型微型企业的主体。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实有企业1374.8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096.6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近80%,据此测算,全国私营小型微型企业有885.23万户。而在小型微型企业内部结构中,微型企业占据绝对份额,小型企业占14.88%,微型企业占85.12%,小型与微型企业的比例约为1: 5.72。小型微型企业特别是私营小型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说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民营经济生存、成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劳动密集度高且两极分化明显

小型微型企业一方面敢于创新,各类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大多集中于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呈现出“锄头与卫星齐飞,高端与低端并存”的现象。从小型微型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小型微型企业行业相对集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18.49%,批发业和零售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36.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9.93%。这几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共670万户,占小型微型企业总数的近2/3。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此处仅指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4.62%。

小型微型企业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的传统发展路径,直接制约了其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导致转型升级意愿不高、难度较大。此类行业的显著特点是技术要求低,竞争充分,市场趋于饱和,利润微薄,从行业本身发展前景分析,相关企业不具备迅速扩张的条件。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压力,转型升级的愿望较强,但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方面积累不足,相当数量的小型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较为困难,导致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整体上看,小型微型企业的行业分布广泛,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等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地区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也呈现很大的差别。

1.小型微型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小型微型企业的地域分布看,东部11个省市小型微型企业占全国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60.40%,中部8个省小型微型企业占比为20.35%,西部12个省区市(广西和内蒙古因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纳入西部地区统计)比重仅为17.23%。同时,产业分布也表现出地域性差异。如东部地区集中了2/3的小微工业企业。

2.小型微型企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也表现在不同省份之间,甚至还表现在城乡之间。总体来看,小型微型企业产业集群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出现,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微型企业则比较分散,“散兵游勇、单兵作战”较多。

3.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呈缩小趋势

从近两年发展情况看,东部发达省市企业户数增长速度有所回落,西部地区企业实有户数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贡献了增量部分的3/4以上。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

(四)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

小型微型企业因其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敏感程度普遍较高。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下行,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调查显示,仅有12%的小型微型企业表示在近几年营业额快速或高速增长(增长率30%以上),其余大多数企业经营发展缓慢。此外,小型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大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社会资源分配向已发展壮大的企业集聚,进一步挤压小型微型企业生存空间。问卷调查显示,46.84%小型微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困难,58.08%反映市场竞争压力加大,23.74%反映订单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种种困难,但小型微型企业主普遍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现出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小型微型企业的一大特点是退出成本相对较低,允许小型微型企业从头再来。调查中发现,有超过1/3的小型微型企业主曾经有过多次创业经历,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找寻到最适合的发展平台。小型微型企业一旦找到合适机会,会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和进取精神。这种创业精神正是国家进步、经济飞跃的力量源泉。

图2-1 全国各地小微企业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工商总局。

四、小微企业现存融资状况

(一)借款状况

2013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超过62%的企业目前没有任何形式的借款。余下38%有借款的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最近一年中只有一次(47.5%)或者两次(35.6%)借款经历。

小微企业的借款状况与其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存在较大关联度。营业收入越高、资产总额越大的小微企业样本区间中,有借款的企业占比越大。营业收入在500万~2000万以及资产规模达到5000万~8000万的小微企业中,有借款的占比分别达到55.5%和59.5%,比例远高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借款的规模也与小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数据中可看出,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6000万、资产总额在2000万~8000万的小微企业中,借款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57.1%和42.2%,远高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

此外,企业借款规模还与其经营年限成正相关关系。经营10年及以上的企业样本区间中,借款规模达到101万~500万的企业占比达到29.6%,借款500万元以上比例达到16.5%,高于经营年限较短的企业。

从企业的借款来源看,相比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的比例较大,达到24.3%。处于起步阶段或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往往没有历史信用记录,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借款来满足其融资需求。

(二)融资成本

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10%之间。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66.1%的企业表示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相比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基于此现状,央行降息的效应大部分被大企业所吸收。分区域看,东部企业中未感到成本降低的比例最高,达到72.2%。这可能与东部小微企业数量、类别众多,且东部地区企业受外贸环境的影响较大,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经营的短期流动性需求较为集中有关。

第三节 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企业的融资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划分类型,一般在研究中按照资金的来源划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一般在小微企业的成立初期,以内部融资为主,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单靠内部融资是远远不够的,就需要进行外部融资。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小微企业创业之初的首选模式。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其自身的资源和市场,通过组织生产、销售等过程获得利润并进行资本积累和利用。由于缺乏抵押和尚未建立起诚信度,这些私营业主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只能利用自有资金、寻找合伙人或向家人、朋友借款来进行生产经营,并将企业经营的收益部分拿出来进行扩大再生产。

(一)内源融资的方式

目前,企业内源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筹融资。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的资金主要是由创业者通过动用个人存款、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方式自己筹集的。个人存款是企业创业者自己积累的储蓄,是创业者资金的重要来源;向亲戚朋友借款也是企业初创阶段的一种重要融资渠道,但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经常通过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对双方的权责进行限制。

2.留存收益融资。留存收益的具体方式为不对当期利润进行完全分配,只是将盈利的一部分进行分配或向股东发放股票股利,而不发放现金股利。

3.内部集资。内部集资就是企业通过向其职工或管理者募集资金而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小微企业吸收内部职工资金的主要方式。

4.折旧融资。折旧融资就是把折旧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企业可通过采用缩短折旧时间、加速折旧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以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5.变卖融资。变卖融资是指将企业某一部门或部分资产清算变卖来筹集所需资金。变卖融资速度快,适应性强,但是资产变卖的价格很难准确确定,变卖资产的对象也很难选择,因此要注意避免把未来可能产生高利润部门的资产廉价卖掉。

6.票据贴现。即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交付银行进行贴现,通过付出一定的贴现利息来获得流动资金。

7.典当资产。这种方式要求企业具有有公认价值的资产。

8.吸收合伙人入股。吸收股权融资不用付出固定的利息,相对来说面临的财务风险小,但是它稀释了股权,可能会对公司的原有管理造成冲击。

内源融资模式的好处在于融资成本低,风险相对小,但由于其获取的资金量有限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十分不利。

(二)内源融资的特点

内源融资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内生性。内源融资取得的资金是企业所有者的自有资本,主要由折旧基金和留存利润两部分组成,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内源融资还是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保证,因为投资者将根据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来衡量对其投资的风险。

2.成本低。相对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不需要支付利息或股利,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也免去了外源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会计、律师和券商等中介费用,因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3.具有产权控制权。通过内源融资方式融资,既可以避免银行或债权人对企业进行一定的控制,又可以保证企业原有股东的每股权益不被稀释,并且还能起到一定的避税作用。

4.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企业进行内源融资,不存在偿付风险,不会产生到期还本付息或支付股利的压力。企业内源融资取得的资金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5.融资规模有限。融资规模受到企业盈利能力和积累的影响,大规模的融资活动通常得不到保证。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又称外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行为。该融资方式灵活多样,且可以有效克服内源融资数额限制,具有高效集中等优点。

(一)外源融资的方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外源融资已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本的一种筹资活动。直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国内上市。国内上市以首次公开招股(IPO)的形式进行,但国内上市门槛较高。比如深圳创业板发行基本条件是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经营3年以上;

(2)海外上市。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途径可归为两大类:海外直接上市和海外间接上市。通常海外直接上市都是采用IPO方式进行。由于中国法律与海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也不同,海外直接上市程序繁复、成本高、时间长,所以许多中国企业为了避开复杂的审批程序,以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

(3)发行债券。债券是发行企业为筹集债务资本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它是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重要方式,但小微企业融资几乎与此方式无缘。因为债券融资是一种对市场进入“门槛”要求较高的融资方式,对融资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条件要求。

(4)私募股权融资。私募融资是除银行贷款和公开上市之外的另一种主要的融资方式。私募股权融资吸纳的是权益资本,无需还本付息,仅需视公司的经营情况分配红利,增强了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若能吸进拥有特定资源的投资者,还可通过利用投资者的管理优势、市场渠道优势、政府关系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产生协同效应,迅速壮大自身实力。

(5)金融租赁。也称为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权的交易。金融租赁业务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融资、转租赁、售后回租及杠杆租赁等。由于金融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此办理融资时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小微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直接融资还具有如下特征:

(1)分散性。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2)信誉差异较大。直接融资方式是在多个主体之间进行的,不同的主体之间会存在较大的信誉差异。

(3)部分不具有可逆性。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取得的资金,投资者是无权要求退回的,只能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进行相互转让。

(4)相对较强的自主性。融资者可以自主决定融资对象和数量,如在股票融资中投资者可随时决定买卖股票的品种和数量等。

2.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指的是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融通资本的筹资活动。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资金融通,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资金盈余单位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权与金融机构对从该单位所获资金的具体运用无关。

(1)银行贷款

通过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从银行获取所需资金,是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缺乏可抵押物和诚信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小微企业多年的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主要问题,然而从2003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以来,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每当银根紧缩的政策出台后,小微企业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大量的资金都是从本属于它们的信贷资金中提取的,这就更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级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的增速仍远低于当前企业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同时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设定了诸多的限制,也使它们不能很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融资产品。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只有10%左右的小微企业从银行方面得到了贷款。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2013年,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相比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明显不匹配。

(2)民间借贷

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今天企业产品的利润率已经越来越低,很多小微企业资金压力日益增大,同时由于银行在贷款审核方面对这些企业过于苛刻,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以此来缓解融资难的现象越发突出,民间借贷有着手续简便、放款快捷等优势,但利率较高。随着近年来小微企业资金缺口的增大,民间借贷的利率不断攀高,部分地区的利率已经与高利贷无异。一旦企业经营出现状况,就很难偿还高额的利息,2011年发生的温州借债人出逃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让民间借贷阳光化之前,民间借贷的风险和危害是极大的。

间接融资具有如下特征:

(1)相对较集中。金融机构在间接融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金融机构并非是一个资金供应者与某一个资金需求者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中介,而是一方面面对资金供应者群体,另一方面面对资金需求者群体的综合性中介。

(2)信誉差异小。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监管较为严格的金融机构,因此信誉度一般较高。

(3)全部具有可逆性。通过间接方式融资,到期需归还融资金额及利息,具有完全可逆性。

(4)金融中介掌握融资主动权。在间接融资方式中,金融机构掌握了资金,金融中介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主动权。

图2-2 小微企业在争取融资的第一优先选择

资料来源: 2013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

第四节 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难点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过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点难题:

一、融资成本较高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利率采用下面的定价模型: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期限溢价+风险溢价+合理利润率+管理成本率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记录较少,往往信用评级较低,因此,小微企业的风险溢价通常相对较高;小微企业在贷款时,银行也要耗费同样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小微企业通常每笔的贷款数额比较少,银行相当于承担了较高的管理成本;银行在受理小微企业的抵押贷款时通常要求小微企业进行抵押担保,这又需要小微企业缴纳担保费用、评估费用等,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2013年7月,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302.2万户,户均贷款余额才126.7万元。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10%~30%,加上一些需要收取的费用,每年相当于10%~12%的利率水平,而目前我国小型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就6%~11%。关于融资成本,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成本最高的借款方式是向银行贷款,占比最高。结合调研走访了解到,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形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

当小微企业急需资金,而在银行信贷资源缺乏,融资遇到困难时,有时会选择民间借贷等一些非正规渠道来解燃眉之急,这种方式的融资成本往往更高,甚至是正常贷款利率的几倍,十几倍,这就很容易导致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断裂。2011年温州多家小微企业面临倒闭,老板跑路,都和民间借贷有关。

二、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以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为主。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内部融资的比例高达65.3%,而且,越是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规模越小的企业,内部融资占比就越高,内部融资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图2-3 向亲朋好友借款的微型、小型企业的比例

资料来源:《2013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

在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虽然在证券市场上设有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但是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对小微企业有很多的限制,门槛较高,小微企业想要上市获得融资也并不容易,目前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不足1%。

在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而银行对于小微企业又普遍存在惜贷行为,小微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十分有限,而在所获得的贷款中又以短期贷款为主。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类的金融中介机构规模小,所起作用十分有限。

另外,小微企业关于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到的问题,“贷款到位时间较长”反映最为集中,占比达到45.8%。

图2-4 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时的主要问题

资料来源:《2013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

民间借贷在我国目前法律规范上并不完善,往往风险较大。现阶段,由于受到金融管制和政策约束的影响,如此巨额的民间资本大部分用于投机炒作,炒房、炒黄金、炒文化产品等投机现象日益昌盛。只有余下的一小部分流向了实体经济,难以缓解小微企业巨大的资金缺口。虽然政府颁布了相关文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缺乏政策支撑等原因,收效甚微。小微企业有潜力,民间资本有活力,但是两者并没有有效融通,大量民间资本没能流向小微企业,直接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使得民间资金找不到合法投资出路,而小微企业也得不到资金。

三、信贷支持不足

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原始资本积累不充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外部融资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小微企业通常抵抗风险能力弱,盈利水平低,缺少抵押担保产品,资信水平低等原因,银行存在着明显的“惜贷”行为,信贷支持不足。

2011年,银监会陆续出台了“银十条”和补充通知等,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家商业银行在内部划分小微企业的贷款标准时并不统一。微型企业获得的贷款增速明显落后于小型企业,也就是说,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时所得到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银行争先抢夺的是额度需求在百万元以上的优质企业,而规模小的微型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由于多是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较大,财务信息不完整,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产品,贷款的额度比较小,贷款的时间需求比较紧迫,这也导致了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小微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面前依然存在着信贷支持不足的问题。

【本章小结】

小微企业源于明朝年间出现的家庭作坊,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微企业开始起步,改革开放的进程又进一步推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目前小微企业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面临巨大的融资困境。从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来看,小微企业已经占市场主体的绝大部分,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其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明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集群特色;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一般包括自筹融资、留存收益融资、内部集资、折旧融资、变卖融资、票据贴现、典当资产、吸收合伙人入股等,具有内生性、成本低、拥有产权控制权、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融资规模有限等特点。外源融资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国内上市、海外上市、发行债券、私募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方式,其具有分散性、信誉差异较大、部分不具有可逆性、相对较强的自主性等特点。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具有间接融资方式借贷主体相对较集中、信誉差异小、全部具有可逆性且金融中介掌握融资主动权的特点。

目前,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和信贷支持不足三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