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

一、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社会经济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尖锐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加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全新格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进行战略调整,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激烈震荡。经济缓慢恢复,政治矛盾激烈,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一度出现高潮。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全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这次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工人带来极度的贫困。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说,1930年代,资本主义陷入深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持续5年之后,在没有经济高涨的情况下,1937~1938年又爆发了经济危机。所以193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是多灾多难的时期。

在这种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充分利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加紧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斗争也就愈益激烈。为了实现一种新的“平衡”,相关的学者们开始寻找答案,其中一个内容,即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工人方面的效能进行思考。在管理学方面思考的结果是,梅奥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研究的新方向。而人际关系学派——即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并得到确立。

1.2 理论和实践背景

从理论及实践方面来看,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的产生是基于管理思想中对“社会人”的假说。“社会人”假说产生于科学管理时代后期,到1930年代开始引起较多注意。社会人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与其说是管理行为所确立的准则,不如说是当时正在涌现出来的一种管理哲学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只是为了追求最高工资的人。认为工人在干活时常采取“磨洋工”的办法,因此,应该采用严格的科学办法来进行管理。泰勒主张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科学的操作方法,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即可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原则;韦伯的官僚组织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组织和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组织中的一个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劳资纠纷和罢工此起彼伏。这一切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必须有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来缓和矛盾,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即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发展从此萌动。

行为科学开始于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在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

2.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

3.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