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 现代组织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和生产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问题日趋严重。企业组织也必须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了现代组织理论。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个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集团。组织成员的要求不断变化,管理者就要在诱因方面作出相应的变化。这种组织理论是组织行为学派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及其规律。

1.2 现代组织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和生产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必须从产品价格等多方面适应市场变化,投入剧烈竞争。企业组织也必须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了现代组织理论。它认为,企业组织必须是适应外部环境大系统的开放型系统;为适应竞争,必须经常调整经营内容,下放权力,变高度集权为分权制的组织;更新对企业中人的问题的看法,强调参与管理和组织行为人性化。现代组织理论对于传统组织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1.2.1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该学派以系统管理思想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问题,认为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它具有物质技术、社会文化和人三方面的内涵。从系统论角度看待管理组织,可以分成相互作用和功能不同的四方面子系统,即决策、指挥、参谋和控制。形成合理组织行为,必须将组织系统建立在其与外部社会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美国的巴纳德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将社会学的概念用于管理上,在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内容主要包括:

(1)提出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在巴纳德之前,人们总把组织当成是一个僵硬的结构,只注意到组织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结构。这种组织观点是比较机械的、孤立的。而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他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2)提出组织存在的3个条件。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3)提出权威接受论。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于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管理者权威的大小和指挥权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程度。他认为,单凭职权发号施令是不足取的,更重要的是取得下级的同意、支持和合作。

(4)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职能。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个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集团。非正式组织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消极影响,但也有利于解决那些不便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有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团结,有利于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

(5)提出诱因和贡献平衡论。组织中的成员既是个人,又是组织成员,要求成员对组织有贡献,组织就必须对成员提供适当的报酬,又称为诱因,即诱发贡献的因素。二者必须达到一致和平衡。衡量一个组织的管理绩效,一是看其效能,二是看其效率。效能是指组织能向成员提供诱因、使其获得满足的程度,是组织的“平衡力量”。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组织成员的要求不断变化,管理者就要在诱因方面作出相应的变化。这种平衡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组织的效率最终归结为组织的生存能力。

1.2.2 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

以人为中心开展组织管理是该理论的中心。无论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行为都要以企业中员工的合理要求和行为出发加以考虑,组织行为应渗透“参与管理”的意识,并认为这是企业组织效率的源泉。这种组织理论是组织行为学派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及其规律。

1.2.3 管理过程学派的组织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提出了组织工作的五个方面的15条基本原则:

(1)组织目的原则:包括目标一致原则和效率原则。

(2)组织起因的原则:包括管理幅度原则。

(3)组织职权原则:包括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权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职权等级原则。

(4)组织部门化的原则:包括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

(5)组织过程的原则:包括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的原则。

孔茨归纳的上述原则,可以说是概括了西方当代组织理论中有关组织原则的主要成果。孔茨认为,这些原则是普遍适用的。

1.2.4 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董事长斯隆等人。该学派关于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提倡在组织中实行分权的等级制决策结构。为使分权的等级制组织明确化,德鲁克提出了三项措施:

——分权的依据是决策的种类和性质。

——“组织结构要使管理工作层次尽可能少,建立尽可能简单的指挥系统”。德鲁克提出“管理责任幅度”和“控制幅度”两个概念。

——分权的等级制决策结构的具体形式是“联合分权制”,即事业部制。

(2)归纳出五种基本的组织结构类型,包括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和系统结构。

(3)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方法。

1.2.5 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该学派侧重于对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并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该学派关于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组织是人造的开放系统。组织是一个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由相互联系且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它通过消耗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信息反馈网络,不断地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自我调节,最终向环境输出各种产品、服务等,从而满足顾客需求。

(2)组织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称之为子系统。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把子系统分类。如可以按子系统在企业这个系统中的作用划分为:传感子系统,用来量度并传递企业系统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信息处理子系统,如会计、统计等数据处理工作;决策子系统,接受信息,制定决策;加工子系统,利用信息、原料、能源、机器加工和制作产品等。

1.2.6 权变组织理论

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组织受到各种权变因素的影响,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想组织模式。权变理论学派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认为没有固定不变的组织结构,只有根据具体情况来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才能成功实现组织目标。西拉季(A.D.Szilagyi)等人认为,组织的权变因素包括环境、战略、技术和结构。而彼得森(T.J.Peters)、沃特曼(R.H.Waterman)等人的7S理论则认为,组织的权变因素包括结构、战略、制度、技术、作风、人员和共同的价值观

(2)通过对权变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所适用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了一般性结论。例如,劳伦斯等人研究发现,对于外部环境较稳定、预测较可靠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刚性较大,部门划分较细,集权较多;而对于外部环境不稳定、预测不准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较大,部门划分较粗泛,分权较多。

1.2.7 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理论

新组织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亨利·明茨伯格。他于1979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了《组织的结构》和《“五”字组织结构》两部著作。他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明茨伯格认为,组织结构包括五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专家结构、辅助人员。

(2)组织的协调机制。明茨伯格认为,不论企业采用的具体协调方法有多少种,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的机制,即相互调整、直接监督、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成果标准化和工作技能标准化。

(3)组织的流程系统。明茨伯格认为,组织的流程系统包括正式的权力系统、规章制度流程系统、非正式沟通的流程系统、工作群体流程系统和特殊决策流程系统。这五种流程系统的并存,反映了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体。

(4)组织结构的类型。明茨伯格认为,组织结构包括简单结构、机械型行政组织、职业型行政组织、分部式结构、特别小组等五种基本类型,并指出每种结构都有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协调机制和分权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