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和美国企业文化简介

日本和美国企业文化简介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日本和美国企业文化简介一、中国的企业文化(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兴起1.1985年,管理界和企业界,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和实践;随后,报纸杂志广泛发表文章,在企业中也广泛推广。日本企业界指出,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强调尊重人,相信人,承认从业人员的贡献,培养从业人员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现代心理,激励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中国、日本和美国企业文化简介

一、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兴起

1.1985年,管理界和企业界,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和实践;随后,报纸杂志广泛发表文章,在企业中也广泛推广。

2.1986年,召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讨会。

3.1987年,《现代企业导刊》报道,中国社科院以及一些企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精神研讨会。

4.1988年,在大连召开首次以企业界为主的企业文化研讨会。

5.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形成了研究和关注企业文化的热潮,一直延续至今,理论界和实业界已经对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形成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企业家的认可和接受。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色

1.以职工为主体的全员文化。

2.理想、权力和利益,理性和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传统团体精神的基础是家族经济,复杂的血缘关系,缺乏契约和事缘关系,因而非理性因素较重。现在,不少中国企业大量投入,靠巨额投入打入市场实现飞跃,投入产出不当,导致了严重的亏损,很快成了一个“短命鬼”。2005年,据对61290家中国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5年内倒闭的占50%。世界卓越公司平均寿命是108岁,中国优秀企业是29岁,世界500强企业是47岁,世界1000强企业是23岁,中国企业还在上“幼儿园”是4.2岁。强大的标准是这样的,100年前,中国的经济总量等于两个美国的GDP,200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等于6.3个沃尔玛,中国2004年的500强同世界500强比较,资产规模是世界500强的5.61%,营业收入是7.3%,利润只占世界500强的13%。

二、日本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企业管理的特征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一片瓦砾的海”。在那些日子里,谁也不曾想到,日本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而且会向美国挑战,奥妙在哪?日本人谦虚地回答:没有什么奥妙,奇迹全在于管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道:“日本人认为,有三位外国人,全是美国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戴明教会日本人质量管理,传入质量管理小组;朱兰教会他们怎样组织生产,怎样训练和管理工人。”“我就是第三位美国老师,我的贡献,日本人认为,是向他们传授了管理和市场销售。”的确,日本人是在学习方面最为谦虚,最为热情,最有兴趣,最肯动脑筋,从而收益最大的学生。

战败后的整肃时期,解散旧财阀,有632个大公司的2210名主要领导人被美国占领当局解除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受过美国现代管理方式教育的新一代企业家。1955年后,日本由被动转为主动地、大规模地引进美国的经营管理制度、技术、方法和人员培训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全面现代化

日本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关于企业管理,日本曾从美国学到许多东西,但在管理者人才济济这一点上,日本绝不次于美国企业。”日本人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可以产生紧张和狂热,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

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浓厚的日本“集团主义”精神;经济由企业占有和控制,它既保证了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又保证了小企业的生存,既保证了集团内的稳定增长,又保证了集团间的竞争。家族主义的企业管理方式,着眼于建立缘约关系,把职工看做家族成员,着眼于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热情,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企业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培养质量意识;提倡制造第一,对制造技术和能力极为重视;追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十分出色,首先是行为科学在日本修成正果,并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古代兵法用于企业管理,创造了日本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日本如此成功,与其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日本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族自尊精神、永不满足精神、忠实精神、和谐一致精神和勤奋进取精神。

日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巧妙结合的特征。他们并不认为欧美企业的经营策略、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硬性要素因为缺乏人性人情而否定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他们追求人性精神与无情的效率为一炉,把原则和精神内在的统一起来。日本企业家宣称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件,具有沟通理性与人性的作用,具有追求以人为中心,实现理性与人性合一的特征。

威廉·大内认为,必须从日本企业的组织模式中去寻找,日本企业的组织模式包含如下方面:①终身雇佣制。②缓慢的评价与升级。③非专业化的职业道路。④含蓄的控制。⑤集体的决策过程。⑥集体负责。⑦整体关系。以上七个因素造成了一种“Z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亲密信任,Z文化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用、信任以及亲密的个人关系。日本人认为美国人的说法甚有道理,但并没有理解日本式经营的本质和日本文化的特征。“剪刀、锤子、布”式的文化,相对主义,不主张公平竞赛,而主张公平分配。

日本的企业文化建立在家户经济的基础上,强调企业就是职工的家,经理是家长,职工是企业家庭的成员,企业是大家庭的共同体。理论和企业界一致认为,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和”、“同”、“忠”。一位日本企业家曾这样说过:“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是中国儒学加日本人精打细算。”

1.和。重视人和,“和为贵”,多为他人着想,忍受,尊重他人的价值,抑制个性,别太抢眼,消除内耗

2.同。同心,意见一致。松下公司的信条:只有经过我们公司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3.忠。忠诚,向心力,“生产报恩”,尽忠职守,拼命工作,要有为企业、社会和国家效力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命运共同体。主要是对公司的忠诚。

它们都集中体现了一个核心,就是重视人的作用。日本企业界指出,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强调尊重人,相信人,承认从业人员的贡献,培养从业人员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现代心理,激励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注重整体的力量,因而日本是一个气氛起支配作用的国家,一种一致的气氛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有支配的作用。

由“终身雇佣”和“论资排辈”所代表的日本式经营,曾经受到人们的称赞。不管怎样,无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失业率、个人金融资产、国际收支、海外资产及政府开发援助的支出等各个方面来看,日本的经营在发达国家中居于榜首。日本式经营虽然有点弱,但是,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心、企业内技术和技能的继承性、公司内教育的连续性以及公司内拥有信息等优点还是很多的。

三、美国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管理思想的演变

美国管理学界曾经自豪的宣称: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管理革命却发生在美国。虽然美国的工业革命远在英法诸国之后,股份公司制度也是从欧洲学来的,但由于美国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长期稳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开拓进取创新和务实的民族文化传统,使美国在组织生产,进行企业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历史线索是:

1.20世纪初。泰罗的管理革命,标准化管理。

2.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派。

3.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概率统计、控制和抽样检验的方法。

4.管理的丛林时代。“二战”后,运筹学博弈论(对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方法的广泛运用。

5.20世纪50年代起。系统论

6.1973年,卢桑斯。《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

(二)美国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严密化、定量化和科学化。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计划和技术至上”的思想,注重运用计划推进决策实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斯隆说:“不制订方案和计划是不可能经营的。这就是尊重未来的数字做指引。”

美国的企业强调以满足个人需要,提供个人自我实现为前提的团体,以个人权力的获得为基础。组织的四条原则:公平,即避免有害的竞争;自由,即允许伙伴遭受失败;责任感,成功的愿望要以此为基础;吃水线规则。美国的企业团体充满了能力主义精神和契约精神,可以称为权力契约团体,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这种团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扩张力,但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稳定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会到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还应该是一种文化,即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与日本相比,美国管理的落后,不在于管理手段、方法和技术的落后,而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后。美国的管理学家从日本企业的研究中发现如下事实:废墟,领导人,复制(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话);企业领导人致力于创造一个环境,使职工安心,并努力,企业文化学派应运而生。

托马斯·彼得斯认为企业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散了注意力,忘记了人,因此,必须高举批判纯粹理性主义的旗帜,恢复企业管理中人的中心地位。

1981~1982年,企业文化理论的“四重奏”作品:

1.威廉·大内《Z理论》。在《Z理论》一书中,提出了Z型组织、Z型文化。“正如我们具有信念、态度、目标和习惯,因而使我们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样,一个组织也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我把他叫做组织的文化”;其作用在于,“可以部分的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严密监督的官僚方法,从而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

2.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了“7-s模式”,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体制(system)、人员(staff)、风格(style)、才能(skills)、崇高目标(shared value)。在这7个要素中,前三个为“硬件”,后4个为“软件”。

3.泰伦斯·狄尔和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一书中,第一次对企业文化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包括:①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③英雄人物是价值观的化身和组织力量的缩影;④典礼和仪式,动态的文化(松下);⑤文化网络(沟通)。本书为建立企业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4.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1985年,赢得优势)。在《追求卓越》(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企业的经验)一书中,明确地反对纯粹理性,反对泰罗和韦伯的官僚集权体制,见物不见人;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八条原则,即行动迅速,接近顾客,创业精神,扬长避短,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依靠价值观的精神力量,精简机构,宽严相济。进一步提出了面向顾客、不断创新、以人(职工)为核心三条准则。在三者之上,关键的是领导,即领导的素质和艺术。

(三)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1.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2.真正把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3.一切着眼于人,以人促产。

4.创新无止境。

四、企业文化的比较

有人认为黄色文明是封闭的、狭隘的和地方性的,要用蓝色文明或商业文化取代黄色文明或农耕文化。1840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政治理想领域,强调“德治”和“礼治”;在文学理想方面,强调“文以载道”;在经济理想方面,盛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思想

在日本,涩泽荣一提出了道德经济合一说,强调论语加算盘治理企业和国家的思想。中国古代就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说法,也可以看成一种管理哲学。中国人的管理思想是“情—理—法”,办事从来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依法办事,处理问题包括对违法乱纪之人也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这种传统思维及理念,在今天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深层部分,核心部分和灵魂部分,贯穿在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

表12-1 几种典型的企业文化

img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