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就业问题分析

劳动就业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劳动就业问题分析就业直接联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就业工作,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把从事一定时长的家务劳动视为就业将是对老年女性的重要政策支持,她们可以据此理直气壮地享受家庭或社会的供养。

二、劳动就业问题分析

就业直接联系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就业工作,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一直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指标。我国更是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给予高度关注。在当前我国所处的人口形势、经济形势和社会发育程度下,就业工作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对就业理论、就业对策等的研究几乎遍布各个社会学科,笔者仅从人口公共管理的视角,就科学界定就业概念、客观把握人口形势和务实制定就业对策等方面谈一些管见。

1.科学界定就业概念:在一定时段内从事一定时间以上有报酬的工作或一定时间以上无报酬的工作都视为就业

就业的概念在当前的实践中是比较混乱的,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群众对就业的理解仍然是原来的体制内就业,认为只有在固定的正式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内工作才是就业,因此就业与失业的边界很难划分,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带来了很多困扰。如最近几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沉重,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比例居高不下,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其竞争之激烈甚至超过了高考。与此同时有大量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去企业工作,尤其是民营企业,认为参加这样的工作不是就业,只能算作打工。再如我国在衡量就业水平方面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反映真实的就业水平存在较大难度,一方面有大量的劳动者失业了不做登记,享受不到就业再就业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有些失业者重新就业了也不愿登记,因为不想失去在失业期间得到的失业保险或救济金,或减免部分或全部的培训费用,或者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等等政府的政策或制度的支持。笔者在1999年和2007年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时即遇到类似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的严峻,原先预期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是比较悲惨的,但是在一段时间的调查之后发现现实的状况远远好于预期,这些所谓的下岗了还没有被认为是“再就业”了的人其实大多是有事可做的,完全在家的也必定是因为自己的个人或家庭的原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类似问题的存在与没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对“就业”概念的界定有很大的关系,概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模糊不清是根本的原因。

世界很多国家对“就业”的界定往往是从从事劳动的时间入手的,规定劳动者一周内从事一定时间的有报酬的工作或更长时间的无报酬的工作都是就业,并不考虑劳动者工作时所属单位的性质。如果以类似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就业形势就需要重新审视,因为这个标准较之我国很多人认为的“稳定的正式工作”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假如我国采取类似方法界定劳动力是否就业的话,对于当前公众对就业的理解将有一定程度的倡导,促使大众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积极进步的就业观,从而选择多渠道的就业方式,开拓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就业途径,我国的就业压力将有一定缓解,就业局面将会更加丰富完善。尤其对于从事一定时长的无报酬的劳动而言,如果视为就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新评价家务劳动的贡献,有助于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尤其对老年妇女而言意义更大,因为家务总是更多地由女性承担,尤其是老年妇女专职从事家务劳动者更多。当前在我国男女地位事实上存在不平等的前提下,老年妇女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她们大多在青壮年时没有货币化的收入,年老后没有退休金,终身从事家务劳动,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丈夫早于妻子去世的状况将非常普遍,对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把从事一定时长的家务劳动视为就业将是对老年女性的重要政策支持,她们可以据此理直气壮地享受家庭或社会的供养。

由此可见,就业工作的不断推进需要就业概念的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从而形成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利支持而非阻碍。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国家衔接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概念的提出和倡导十分必要和急需。

2.客观把握就业形势:劳动力资源的供求远远大于供给,决定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工作的压力将一直持续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一个缩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供过于求,而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不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们需要就业的劳动适龄人口正好处于高峰期。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于经济赶超式的发展而言还很不足,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仍然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由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的下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之下所致,我国当前正处于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极其丰富、比重很高的历史时期,而且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1980年为6.44亿,2000年增加为8.67亿,增加到2017年峰值时的10.01亿,相当于届时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之和的1.5倍。之后虽然逐渐减少,2030年仍有9.88亿,2050年还会有8.58亿。这个庞大的数量是史无前例的,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是空前的,当前的经济发展规模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虽然科技的进步长远而言有助于开拓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在很多领域还是排斥劳动的,表现为“机器排挤人”或“技术排挤人”。而且,由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和比例较高并将持续很长时间的事实决定,就业工作的压力将会长期持续。

当然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大契机,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此,因为发达国家中除了美国人口结构较为合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外,其他国家,如德国、俄罗斯、日本等都面临很大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危机,产品的有机成本上升,价格上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因此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都把自己的产品生产制造的环节转移到中国来,从而减低生产的成本。但是随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加剧,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制造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外资,我国的就业压力不会无限制地由外资进入减小。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稀缺而我国丰裕,可以在适宜时间考虑向国外输送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如日本国内的政策一直对进入的非技术性劳工有严格的限制,但是由于老龄化程度很高,正在逐步迎来人口的少子化高龄化,所以日本政府有意向考虑引进非技术性劳工来充实劳动力缺乏的低端劳动力市场。这对我国的就业工作而言将会是比较好的机会,但是一旦发达国家的低端劳动力市场向国际社会开放,可以想到这一领域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将异常激烈,因为人口数量激增,劳动力规模庞大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高端劳动力的国际间迁移对于我们减小就业压力则弊远远大于利,因为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我们其实同时拱手送出了这些劳动力长期以来的大量人力资源的投资,构成了发展中国家队发达国家的反向支援。

由上述可见,就业的压力持续,就业的形势严峻在我国将是很长时期内不能回避的现实,会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可能与其他经济、社会问题和工作互相交织,错综复杂。

3.务实制定就业对策:一方面扩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小供给

在就业对策的设计中,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缩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扩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需要尽可能地开发和创造就业岗位,也即开发就业容量较大的产业,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由于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一直是比较稀缺的,因此着力于解决就业的产业开发重点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业。

由马克思“两种生产相适应”的原理出发,就业的问题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生产相适应。由于物质资料生产遵循线性增长规律。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创造的物质资料是既定的,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既定的,对劳动力供求状况的调节就只能从劳动力供给入手。

从人口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劳动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可以从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思路出发,力图尽可能地缓解就业压力,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发展教育,延长教育年限,当前尤其重要的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意味着就业人口中的一部分转变成了求学人口,劳动力要求社会提供初次就业岗位的时间推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之“普九”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初始统计年龄起点至少推迟了三年,同时劳动的质量极大地提升。由于自1997年以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考升学率大大提高,所以平均的起始年龄还将推迟,低龄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有所缓解。而当前高中教育相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因此为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人口效应,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中应将重中之重放在高中阶段教育。

第二,实行城市妇女的阶段性就业。也可叫做城市妇女的阶段性失业。即在怀孕及孩子三岁入托之前妇女在家。由于整个社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这个阶段,所以可以持续地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并提高抚育孩子的质量。由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来看,由于总是有数量大致相当的女性处于这个阶段,这一人群的进入和退出应该不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波动。为此急需建立、健全两种相关的制度,其一为灵活的就业制度,其二为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

就业制度应逐步改变刚性特征,就业人员可进可出,有序流动,就业不再实行终身制,而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妇女在抚育孩子的生活压力减少之后通过公平竞争仍然可以再次就业。

失业保险则急需健全和完善,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网”、“稳定器”功能。现在三大社会保险建设中失业保险相对滞后,弱化了其对就业的保障作用。当妇女在怀孕回家后可以享受失业保险,意味着失业后其家庭的生活和福利水平不会有大幅度下降时,妇女就会愿意回家,其家人也会支持其回家。妇女回家后空出的工作岗位可以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这样就会避免一方面家庭和社会大量投入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无业可就,成为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怀孕、抚育幼子期的妇女却因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而身心俱疲、工作效率下降。从全社会角度考虑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