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司系统管理软件定制方案

公司系统管理软件定制方案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ERP的产生与发展ERP的发展和成长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计算机技术如何体现企业管理规律,并把客观上本来就存在的制造业业务流程的内在联系,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加以规范化和条理化,构建适合于制造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果。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出现了。

第一节 ERP的产生与发展

ERP的发展和成长是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计算机技术如何体现企业管理规律,并把客观上本来就存在的制造业业务流程的内在联系,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加以规范化和条理化,构建适合于制造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果。ERP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又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这种管理思想最初是美国IBM公司的管理专家及其合作者,在不断探索装配型产品的生产与库存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创立的。在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1]的大力宣传和组织推动下ERP得到了普及和广泛应用。

下面分别从欧美国家与我国ERP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

一、欧美国家ERP的产生与发展

欧美国家ERP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基本MRP阶段

20世纪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信息系统还没有出现。任何制造业都是围绕它的产品开展经营生产活动的,解决订货点在处理需求计划上的不足,也是从分析企业的产品入手的。

制造业的管理者当时最头痛的事情是产供销脱节问题。销售部门好不容易签订了销售合同,生产部门说计划排不下去;一旦生产计划能安排了,供应部门又说物料来不及采购。在仓库里,生产要用到的物料经常处于短缺状态,而没有用到的物料却又长期处于大量积压状态。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就是要解决这个头痛的产供销问题,用通俗的话说,MRP就是一种“既要不出现物料短缺,又不要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60年代中期,美国IBM公司的约瑟夫·A.奥列基博士(Joseph A.Orlicky)提出把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需求(Independent Demand)和相关需求(Dependent Demand)的两种类型,并按需要使用的时间的先后(优先级)及提前期的长短,分时段确定各个物料的需求量。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基本MRP阶段。

2.闭环MRP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Closed-loop MRP)出现了。

MRP系统要能正常运行,首先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现实可行的生产计划。但是,计划的可执行性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信息必须及时地上下内外沟通;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和计划信息,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执行和反馈信息。这里,客观变化包括企业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的变化。于是,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功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闭环MRP。闭环指的是,信息的闭环和管理运作的闭环。

MRP生成的需求计划,只是一种建议性的计划,是否有可能实现,还不能肯定。因此,需求计划必须同能力计划结合起来,反复运算,经过平衡后才有可能执行。换句话说,能力同负荷必须平衡,超出能力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闭环MRP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或者说把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闭环MRP系统的实质是实现有效控制,只有闭环系统才能把计划的稳定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统一起来。

在这两个阶段,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JIT(准时生产)、TQC(全面质量管理)以及数控机床等技术或管理思想相继出现。

3.MRPⅡ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出现了。这一阶段同时出现了一种管理思想——CIM(计算机集成制造)。

闭环MRP虽然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与控制系统,但是,它还没有说清楚执行计划以后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这种效益又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终究是要用货币形式来表达的。为了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当时人们为每个物料定义标准成本和会计科目,建立物料和资金的静态关系。为各种库存事务(如物料的移动和数量、价值的调整)建立凭证,定义相关的会计科目和借贷关系,来说明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关系。

1997年9月,美国著名的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W.怀特(Oliver W.Wight)在美国《现代物料搬运》(Modern Materials Handling)月刊上由他主持的物流管理专栏中,首先倡议给同资金信息集成的MRP系统一个新的名称——制造资源计划。为了表明它是MRP的延续和发展,用了同样以M、R、P为首的三个英文名词,为了与物料需求计划相区别,在MRP后加上罗马数字“Ⅱ”,可以说是第二代MRP。

4.ERP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MRPⅡ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的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

1990年4月12日,由Gartner Group公司[2]发表的以《ERP:下一代MRPⅡ的远景设想》(ERP:A Vision of the Next-Generation MRPⅡ)为题,由L.Wylie署名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虽然只有2页纸,但却是一份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精辟的报告。

之后,Gartner公司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报告,例如由J.Borelli署名的《ERP的功能性》(ERP Functionality),由E.Keller署名的《实现MRPⅡ到ERP的跨越》(Making the Jump from MRPⅡto ERP)以及多次对各软件商的ERP产品的技术与功能的分析评价报告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这些研究报告都是归类于“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类别中,说明ERP本来是一种用于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993年,ERP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和更为现实,Gartner Group公司以《ERP:远景设想的定量化》(ERP:Quantifying the Vision)为题发表的会议报告用了26页的篇幅比较详尽地阐述了ERP的理念和对今后三五年内可能实现的情况的估计(用概率百分数表示),深刻阐明了ERP的实质和定义,是ERP发展史上的一篇极其重要和具有较高分析水平的文献。

5.ERP理论不断扩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特网逐渐普及,电子商务风靡全球,地球变成了平的。原有的ERP理论与应用不能完全满足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实际需求,ERP理论面临革新。Gartner Group率先提出了“ERPⅡ”的概念,并指出企业面临的正是一场由ERP向ERPⅡ的变革。虽然ERPⅡ并没有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但是不同的ERP软件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根据自己软件的特色扩展了ERP软件的各项功能或能力。10年后,ERP软件在功能、web应用和第三方软件集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对很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就像一条不归路。好不容易上了一套ERP把内部的进销存的流程理顺了,又发现客户服务、供应链方面的流程跟不上,成为企业高效运作中新的短板。企业信息化不仅要看到自己内部的流程,而且要关注整个商业环境中的合作伙伴。信息化不再是自己关起门来说和做的事,因为电子商务时代是协同商务时代。

二、我国ERP的发展历程

我国ERP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起步、外国软件大量进入和国产软件兴起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有一些机械制造业开始引进国外的MRPⅡ软件,推行MRPⅡ管理系统。我国机械工业的重点企业沈阳鼓风机厂在引进意大利鼓风机制造技术时,在国外看到信息化管理给生产管理带来的巨大效益,决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IBM公司的COPICS软件。后来经过消化吸收,沈阳鼓风机厂成立了北方电脑公司,开发了适应本厂条件的MRPⅡ软件。该厂是国家863工程自动化技术领域CIMS主题的第一批重点应用工厂之一。

早期引进软件的企业还有沈阳第一机床厂,该厂以中德科技合作形式引进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一期工程作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通过鉴定,实施了以MRP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第二期工程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形成以MRPⅡ为中心的、较全面的企业管理系统。机床行业一度由于行业结构问题出现效益滑坡,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继续前进的进程。

以上两个项目造就的大批人才至今依然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

早期引进MRPⅡ系统的还有第一汽车厂、第二汽车厂、杭州汽轮机厂、西安仪表厂、天津纺织机械厂、科龙电器集团等。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国最早引进MRPⅡ系统的主要是带有机械加工性质的行业。

国内企业在实施CIMS系统(含MRPⅡ)的过程中获得国际好评的,首先是北京第一机床厂,该厂引进了InfoPower公司的MRPⅡ软件。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系统在1995年先后获得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工程师学会(SME)的“工业领先奖”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工业发展奖”。

2.外国软件大量进入阶段

国外几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结合销售计算机产品(硬件),推出了各种版本的MRPⅡ软件,如IBM公司的COPICS,HP公司的MMPM,DEC公司的MANMAN,CDC公司的InfoPower,WANG公司的BN-CAPMS/ VS,Bull公司的IMS7等。这些外国公司尽管有的已经不复存在,软件也已落后过时,但是它们都曾努力把MRPⅡ的思想与方法介绍到中国来。如DEC公司为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举办的培训班,以及后来Forthshift公司举办的几次培训班,都是采用APICS的正规教材,由国外经过资格认证并有多年从事MRPⅡ研究经历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员,培养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批MRPⅡ专业人才,为促进我国管理信息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有不少国外的软件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独资公司、代表处,或通过代理商直接销售商品软件。最早在中国成立公司的主要有SSA、Forthshift和EMS(后被IFS合并),紧接着又有QAD、Oracle、SAP、CA、JDE(后被PeopleSoft合并)、MRP9000、D&B、Avalon、Baan(后被SSA合并)、Symix(后改名为FrontStep,并与MAPICS合并)、MAPICS、Scala、Intentia、IFS等国外公司(其中有的已重组更名,有的已退出中国市场)。近年来,i2、PeopleSoft(后与Oracle合并)、Siebel等国外软件公司也陆续进入中国,微软公司也推出了自己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这些事例说明许多国外软件公司已经看到我国企业对MRPⅡ/ERP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们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3.国产软件兴起阶段

国内首先推出的MRPⅡ商品化软件是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软件中心(利玛信息技术公司的前身)开发的CAPMS软件包。随后北京开思、上海启明等软件公司都相继推出了商品化软件。一些企业,如前面提到的北京第一机床厂,成立了北京并捷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第一汽车厂成立了长春启明公司,都开发出了各自的国产软件。

这些国产MRPⅡ软件可以说基本上是在消化了某个国外MRPⅡ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需求特点进行开发的,有较高的起点,软件产品都能体现MRPⅡ的基本原理。之后,以开发或代理MRP起家的公司有:北京和佳软件、珠海通软、北京神州数码、金航数码等。从院校或研究单位扩展起来的公司有:天津企之星、南京金思维、西安博通等。还有数不清的ERP软件公司陆续脱颖而出,或面向某个行业,或面向某项业务(如分销)。不少中国台湾地区的软件公司如鼎新、汉康、天心也登陆内地。一些原来从事财务软件研发的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也从电算化会计向ERP系统转型。

国内外软件公司的情况总在不断变化,有分有合,有起有落,但是无论如何,众多软件的问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为ERP系统在我国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真正全面实施了ERP系统并取得整体效益的企业在逐渐增多,但还不够普遍。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近2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今后ERP系统的实践很有价值,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知识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