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

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1.5 第6、7阶段——实施与维护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将系统制作成产品,使用户可以使用系统来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实施阶段的内容主要是对实施方式的确定。在实施阶段,实施小组安装所有的系统组件。实际上,有关研究表明,程序员将超过45%以上的时间用在维护信息系统上。据估计,维护阶段的成本在信息系统总成本中的比例高达80%。维护是对信息系统的修复或升级。

10.1.5 第6、7阶段——实施与维护

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将系统制作成产品,使用户可以使用系统来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实施阶段的内容主要是对实施方式的确定。

在实施阶段,实施小组(通常是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和各种支持人员)安装所有的系统组件。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管理员需将必要的数据从旧系统转移到新系统。企业必须选择正确的实施方式来确保系统实施成功。通常有四种系统实施方式可供选择,这四种实施方式可以用图10-6来进行描述。

(1)直接接入(plunge implementation)。即完全放弃旧系统,直接将新系统投入使用。直接接入通常发生在公司休假时。其主要优点是新系统会立即变得可用。缺点在于对于员工而言,直接接入是危险和难以操作的:即使在所有的测试之后,新系统也可能不会正常运行。由于新旧系统的介入没有过渡期,员工可能会对于他们不得不在没有旧系统作为辅助的情况下快速学习新系统而感到沮丧。

(2)平行转换(parallel implementation)。即同时使用新旧系统,直到新系统完全能正常工作。在平行转换方法中,公司在旧系统的旁边安装新系统。这种方法使企业在由旧系统向新系统转变的过程中有个过渡期,允许公司及其员工逐渐转移到新系统。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在于,员工将继续使用旧的熟悉的系统,初步实施阶段不能使新系统的功能有效地发挥。

(3)试验性测试(pilot implementation)。试验性测试和分段转换是两种类似的方法。试验性测试,也就是公司先在一个位置或一个部门安装新系统。在通过该领域的测试之后,才会在整个公司安装这种系统。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就是由于覆盖的范围小,能够灵活地解决系统在测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节省测试阶段的人力等耗费。缺陷就是毕竟一个部门可能无法代表企业的全部,当系统应用于整个公司时,极有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

(4)分段转换(phased implementation)。分阶段使用新系统,即先确保一部分新系统工作正常,当一部分系统正常工作时,另一部分系统就会被安装,直至安装整个系统。分段转换循序渐进,便于公司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保障每一部分系统的功能实现。但是这种分段转换的方式会拉长测试阶段的时间,造成进度的拖延。

图10-6 系统实施方式

新系统实施以后,只有用户迅速地适应新系统的使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为系统用户如企业员工制定详细周全的培训计划。因而,实施阶段的活动除了以上所讨论的确定实施方式以外,还包括编写用户手册和培训系统用户。系统使用人员一般根据新系统附带的用户手册来进行操作,如果没有用户手册,可能会导致用户无法正确地使用系统。因此,首先要编写详尽、易于被用户理解的用户手册。有时,只是用户手册可能无法使用户迅速地掌握新系统的使用方法,这时,一般会对系统用户进行专门的培训,以便新系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纳。常用的培训方式有灵活的在线培训和集中的专题培训。这一部分我们不再详细介绍。

维护阶段

无论系统设计得多么好,要处理输入、输出或逻辑要求中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修改系统。这些修改都是通过维护来完成的。维护阶段就是通过实施后的跟踪检查对系统进行监控、评估并根据需要对业务系统进行修正。虽然维护看起来只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但是它却是保证系统按照设计要求运行的关键方面。实际上,有关研究表明,程序员将超过45%以上的时间用在维护信息系统上。据估计,维护阶段的成本在信息系统总成本中的比例高达80%。因为系统实施后必须进行不断地改进和维护,从而在长达数十年的使用和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适用性和效率。在维护阶段,IT人员对系统进行修改、更正、增添和升级,来确保系统能够继续满足业务需要。系统开始运行后,还必须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动进行更新。

维护是对信息系统的修复或升级。为了确保系统能持续地按期望方式运行,有以下几种维护方式可供考虑:

(1)正确性维护(通常由系统管理员执行):对系统错误进行修复。某些错误在测试阶段确实不会被检测到。这些错误会在员工开始使用新系统时显露出来。纠正这些错误是系统维护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项任务在初始阶段尤为突出,并随着系统问题的修正逐渐减少。

(2)适应性维护:增加系统性能以适应新业务需求。

(3)完整性维护:提升进程处理能力和系统可用性

(4)预防性维护:目的在于减少未来可能出现故障的几率。

由于商务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快,企业必须评估系统将会受到的冲击,并根据变化做出响应。如果系统能自行调节,以适应每个商务环境改变所导致的需求变化,那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修改其系统以支持新商务环境。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各个阶段所完成的任务以及得到的结果作出总结,如表10-2所示。

表10-2        生命周期法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