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大概处于同一结构之下的不同个人或群体承担了不同的、(多半是)互补的功能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称为分工,即社会分工。涂尔干毕生所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即秩序问题。涂尔干认为,竞争导致了现代社会分工的成长。涂尔干用“生存竞争”的观点来对分工发展进行解释,并没有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消极与反人类的陷阱。

二、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大概处于同一结构之下的不同个人或群体承担了不同的、(多半是)互补的功能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称为分工,即社会分工。涂尔干毕生所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即秩序问题。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讨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主题包括了两个问题:众多个人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共识?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涂尔干使用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团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涂尔干认为,竞争导致了现代社会分工的成长。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团结,而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社会容量增加,但是光有容量增加还不足以引起分工。如果一个社会只是人口增多了,社会密度并没有改变,那么无论它有多少人,也不会有社会分工。涂尔干举的例子之一就是古代中国。那么什么是社会密度呢?这当然不是指一个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它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度,或者说关系密度。涂尔干将之分为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两类。一般而言,一定范围内人口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多,也即社会容量的扩大,会随之带来社会密度的增加。涂尔干认为,分工是由于竞争变得过分残酷而导致的。由于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供应的限制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只有分别追求不同的资源,才能避免竞争而共存。涂尔干认为:“只有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已经构成联系的前提下,分工制度才得以产生。”涂尔干相信社会是先有合,再有分;先有一致性,再有不一致性。有了社会生活,分工才会产生。也就是分工是从集体生活中产生的。在他看来,促使社会分工的原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大),同样是文明产生的原因。

涂尔干用“生存竞争”的观点来对分工发展进行解释,并没有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消极与反人类的陷阱。他的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性意义。他在《社会分工论》中写到:“分工是生存竞争的结构,但是,是比较温和的竞争方式。由于分工而使人们可以不必要消减竞争对手,而可以共存、合作。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许许多多的人得到养活自己的工具,而免于像在同质社会中那样面临死亡命运。在许多较落后的人群中,患病的人就注定要死,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益处。有时候,法律就在预期、甚至在执行自然淘汰,而将衰弱、生病的新生儿下令处死。连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这样做是很自然的。在进步的社会里情形就不同了。在现在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中,一个再卑微的人也可以找到能发挥所长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心智健全而只是身体较弱,他可以从事研究,可以发挥其思辨之长。如果他的心智有缺陷,那么,社会给他安排一个次级的蜂房,一处容身之地,让他免于丧亡。同样的,在原始部落中,战败的一方被处死,而在军事功能与工业功能已经分化的社会里,他们却可以充任奴隶,而与战胜者一起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