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平衡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平衡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平衡中国对外合法贸易的商品结构,直到60年代后半期,丝茶出口仍占出口总值的88%~94%。下面首先表列英国官方统计所载中英之间合法商品的贸易平衡状况。这个时期,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主要是由大量进口中国茶叶造成的。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英美贸易一直保持出超,只有对印度的合法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地位,但入超量很小。

五、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平衡

中国对外合法贸易的商品结构,直到60年代后半期,丝茶出口仍占出口总值的88%(1869)~94%(1868)。(1016)1867年,中国供给西方世界茶叶消费量的90%,(1017)生丝消费量的36%。(1018)进口方面,撇开鸦片不计,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的价值,在50年代,达到输华货物总值的70%(1856)~80%以上(1853)。(1019)美国输华纺织品在输华货物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高甚至接近90%。(1020)6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口的棉纺织品,仍占进口总值的30%以上。(1021)

但是,在战后20多年中,这几项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却各有不同的变动趋势。

在18世纪20年代以前生丝居于出口的首位。鸦片战争前的出口量,最高曾经达到14600担(1836)。(1022)在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1843年,一度降到1400多担。(1023)但从1845年起,生丝出口又迅速回升,这一年的出口量超过了10000担。(1024)到60年代末,达到48000多担,(1025)比1843年增加了33倍。其中最高的一年(1858)达到69000担,(1026)比1843年增加了48倍。

茶叶在18世纪20年代以后,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鸦片战争前,它的最高出口量超过了40万担(1832),(1027)战后初期也曾一度下降到13万多担(1843),但很快恢复到53万担。(1028)以后几乎是直线上升,到60年代终了,达到153万担的高峰。(1029)和1843年比较,增加了将近11倍。

和丝茶出口变动的趋势不同,英、美棉纺织品的进口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

英国开始试探中国棉纺织品市场,是在18世纪70年代后期。1777~1778年间,广州的港脚贸易中,开始出现棉纱的项目。(1030)1781年港脚商人又首先在广州试销英国棉布。(1031)5年以后(1786),东印度公司也参加进来。(1032)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1841),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的价值,达到58万英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57),又上升为170万英镑。(1033)16年间,增加不及2倍。

美国棉布推销中国,开始于19世纪的30年代。到50年代,成为美国输华的最重要的商品。1850~1853年间,输华布匹总数增加了1倍以上。(1034)曾经大量销往美国的中国南京布,这时已在美国绝迹。但就输华棉布总值而言,美国还远远落后于英国。进入60年代后,美布来华,又出现停滞的局面。首先由于美国内战,美国棉布“销得奇慢”,“中国掮客购买美国棉货一天天减少”。(1035)70年代初,才逐渐恢复原来的数量。(1036)但是,此后美国整个的对华出口,都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整个70年代,从美国进口的总值,没有超过中国全部进口的3%。(1037)棉布在美国对华输出中虽占很大比重,但在中国进口中的比重微乎其微。

在丝茶出口迅速上升和棉纺织品进口相对停滞的形势下,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基本上维持鸦片战争以前的模式。这就是说,毒害中国人民将近一个世纪的鸦片,继续成为弥补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逆差的惟一手段。

不幸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20多年内,外国海盗冒险家在中国沿海,不仅猖狂走私鸦片,而且猖狂走私合法商品,使中国方面记载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极不完整,特别是关于鸦片进口的数量,各家的统计或估计,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包括不同的内容范围,差别很大。因此,很难对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进行准确的计量分析。下面利用英国和印度的统计,进行研究。这里还必须说明,英国官方报告中所列的出口计算价值同出口的实际价值“一点也不符合”;(1038)就连这种和实际价值不符合的官方报告,也没有长期的系列统计可用。因此,这里所列的数字,就只限于指出大的趋势。下面首先表列英国官方统计所载中英之间合法商品的贸易平衡状况。“合法商品”一词是区别于走私鸦片而言的,1858年11月,中英签订《善后条约》以后,鸦片便成为合法商品了。

中英合法商品贸易统计(年平均数)(1837~1882)

资料来源:英国蓝皮书:《皇家钦定鸦片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书》(B.P.P.The First Report of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1894,卷1,第712页。

这个统计表明,从第一个鸦片战争前夕的30年代末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70年代后期,中国的对英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50年代中后期增长尤速。在此同时,英国的对华输出,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三四年间,因狂热的投机浪潮,增长较快,接着就明显减慢,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有了快速的增长。显然是这次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长江和沿海更多口岸的结果。然而,不管英国资产阶级怎样费尽力量向中国推销其机制产品,都未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形势。这种逆差最低也有350多万磅,最高竟达700多万磅,约合2000多万两。

这个时期,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主要是由大量进口中国茶叶造成的。有材料说,1840年,英国进口华茶3000万磅,1846年增至4000万磅。(1039)另一材料说,1846年,英国消费华茶5600多万磅,经营华茶贸易的投资约1000万镑,运输茶叶的商船6万吨,英国征收茶叶进口税500万镑;19世纪开始以来,英国已售出茶叶138500万磅,征得茶税收入16764.4万镑。(1040)可见,利用鸦片抵补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不仅是英国对华贸易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英国国库收入的生命线。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必须把向中国走私鸦片并进而强迫中国政府把鸦片贸易合法当做头等国策。

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英美贸易一直保持出超,只有对印度的合法贸易,中国处于入超地位,但入超量很小。所以中国对英美贸易的出超趋势可以看成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总趋势。下面根据材料本身的分阶段记载,略说中英印的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问题。

首先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白银和鸦片的对流统计。

中印贸易上白银和鸦片的对流(1838~1844)

注:资料原据加尔各答和孟买的海关报告册,马德拉斯无鸦片输华,对华白银进出口无记载;原统计以卢比计价,按0.288卢比折合银1两换算成银两数。中国从加尔各答和孟买输入少量黄金,已折成白银,从中国输印白银中剔除,中国输印白银为净出超。孟加拉土每箱120斤,孟买土每箱100斤,输华鸦片箱数为两处箱数总和,重量不一致,但不影响价值。

资料来源:英国蓝皮书:《小组委员会报告书》,1847年,卷1,第468~482页。

上表所列1838~1839年度的印度输华鸦片将近32000箱,价800万两。印度的财政年度从前一年的5月1日至后一年的4月30日,1839~1840年度正值林则徐在1839年3月18日严令外商呈缴鸦片以后那个印度财政年度。这个年度的印度输华鸦片从前一年度的32000箱猛跌为4000多箱。可见只要中国政府不畏强暴,严禁外商走私,鸦片的危害是完全可以根绝的。然而从1840年6月22日英国舰队开始封锁广州以后的战争年代,随着英国侵略军在中国沿海逞凶,鸦片走私迅速扩张,到1843~1844年度竟增长到35600多箱,价值980多万两。

上表所列印度输华鸦片值,只是英印商人在加尔各答和孟买两个海关的申报价值,据此,每箱鸦片仅值银200多两,当时鸦片在中国的销售价格高达每箱400两左右。所以中国为支付鸦片进口所付出的价值远比表列的价值高得多。前表所列1837~1839年间,中国对英国合法贸易平均每年只出超1000万两左右,英印商人用鸦片抵补这项逆差以后,还从中国运出白银600多万两。以后即将看到,英国在这场肮脏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掳掠和对中国政府所榨取的赔款共达2800多万元,约合2000多万两,其中付给英国政府的赠款2100万元,约合1500万两。这笔赔款到1844年全部付清。上表所列1840~1841年至1843~1844年3个年度的中国输印白银共达20367735两,其中属于英国官方的白银仅250多万两,(1041)可见1500多万两的赔款,绝大部分并未流入印度,而是直接运入了伦敦国库。上表所列1838~1839年度至1843~1844年度中国政府对印度的白银净输出共达3000万两,加上直接流入伦敦国库的白银,其总数无论如何绝不在4000万两以下。可见大英帝国所坚持的鸦片走私以及为强迫中国接受鸦片所进行的肮脏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危害。

战争赔款付清后,鸦片走私继续增长。走私鸦片向来都是用白银支付的。大量走私鸦片所取得的白银在抵补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以后,还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种外流,1845年为3700000镑,(1042)约合1100多万两;1846年为4500000镑,(1043)约合1350万两。

大量的白银外流,造成中国市场上的严重银荒。早在1844年2月,英国在华官员就已纷纷报告通商各口发生了银荒。例如,这个月的10日,英国代表团的财务秘书斯图亚特(C.H.Steward)向璞鼎查报告说,广州缺乏现银进行交易;(1044)同月12日,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向璞鼎查报告说,厦门英商要以现银出售英国货,比沿海任何口岸都困难;(1045)同月23日,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聃报告说,宁波缺乏现银,英商必须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出售货物。(1046)英国公使包令说,1845年6月以后,上海市场上的细丝银严重不足,英商售货,卖不到现银,只好以洋布交换茶叶;在广州,也由于同一原因,英商被迫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出售洋货,因而洋货售价被削减12%~15%。(1047)到1864年,外国人所办的《德臣报》多次报道各口的银荒状况。例如这年2月26日的一期就说,上海市场极度缺乏现银,以致有些洋行没有现银支付零用;同年4月16日的一期说,广州市场银荒,进口货难以销售,如此等等。

洋货对华销售的衰退,促使英国政府于1847年组织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开拓中国市场的问题。从事对华贸易的英商在这个委员会上报告说,一是由于英印商人的鸦片走私,吸收了大量白银,造成银荒;二是由于从英国进货太多,超过了中国的支付能力,所以在中国的英国进口商除非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否则难以销售。所谓“以货易货”,就是英商通过经纪人和中国进出口商人进行交易,以布匹换取茶叶。布匹作价若干,换取茶叶若干。但只规定各种等级的茶叶若干担,不定每担作价若干两,在两个月内交货。到了实际交付茶叶时,茶价却被抬高了。这样,英商便负担茶价上涨的风险,一般损失15%~20%。英商是迫于银荒才以布匹和茶叶进行物物交换的,否则,布匹根本销售不出去。所以英商在布匹作价上又损失15%~20%。这样一进一出,英商共损失30%~40%。到1845~1846年如此严重的损失致使不少英国在华商人完全停止向中国推销英国制造品,也停止从中国贩买茶叶,英国进口的华茶,有许多就是中国商人的投资。

小组委员会根据调查作出结论说,开关以后,中国政府是忠实履行条约义务的,所谓中国政府加征内地税以阻挠英国货物内销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开关后销售英国制造品之所以未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既不是因为受到其他国家的竞争,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对英国货物没有需求,而是因为中国无力支付外国进货。小组委员会建议,为了扩大英国制造品的对华销路,必须提高中国的出口;而为了提高中国的出口,英国就必须降低华茶的进口税。这时英国对华茶征收200%~350%的进口税,而中国的出口税,最高仅10%,平均不过5%~7%。就连当时英国的驻华公使包令,也持同样观点。(1048)

这里不去评论小组委员会不认识英国制造品在中国难以扩张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对洋货发挥了顽强的抗拒能力,但认为鸦片耗去中国对洋货支付能力的观点却是正确的。这一点,小组委员会虽已触及,但就是不敢触动英印政府的鸦片利益,转而从英国降低茶税上去寻找出路。事实证明,降低茶税的出路,纯粹是幻想。在1846年,英国的茶叶进口税是平均每磅2先令img64便士;1851年降至每磅2先令,另征附加税5%;1856年再降为每磅1先令9便士。(1049)下表是英国1857年以前进口华茶、华丝的统计。

英国消费华茶量和华丝进口量(1846~1856)

img65

资料来源:华茶消费量据《捷报》,1857年10月17日,第47页;华丝进口量据《字林西报》,1867年11月13日,第3527页。

由上表可见,不管英国是否降低茶叶进口税,英国所消费的茶叶量都在增长,同时,英国进口的中国生丝,也在迅速增长,至于英国的对华出口,则增长很不稳定,速度也很有限。总之,英国制造品的对华销路,并未因英国消费中国更多茶叶而有显著的增长,其基本趋势如下表。

英国对华输出的申报价值(1849~1857)

img66

续表

注:*总计包括棉毛制品以外的少量其他各项货物。

资料来源:马克思:《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3,第602页。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长,而对华出口的制造品却增长缓慢,其结果当然造成英国直接对华贸易的巨大的逆差。前面表列英国对华的合法贸易,在鸦片战争前夕的1837~1839年平均每年只逆差330多万镑,进入50年代以后,这个逆差便由1850年的420多万镑迅速扩大到1854年的950多万镑,即在短短的10多年内,增长了185%。另一统计记载英国的逆差如下表。

英国的直接对华贸易统计(1850~1856)

img68

资料来源:英国蓝皮书:《提交上院的统计》(B.P.P,Returns to An Order of the House of Lordes),1857年3月20日,第2页。

美国是对华贸易的第二大主顾。中国的对美直接贸易也有400多万至900多万美元的顺差。

印度是对华贸易的第三大主顾。1847年,英国驻华领事报告1846年英国的对华输出约1000万元,美国的对华输出约300万元,而印度对华输出合法商品的最大项棉花仅500万元,鸦片却高达2300万元。(1050)可见鸦片走私在中印贸易乃至中国整个对外贸易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一点,英国官商是十分清楚的。1850年,包令说,“鸦片贸易在我国对华商务关系上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投在鸦片贸易上的英国资本比投在任何其他对华贸易上的资本都要大。……目前中国每年的鸦片消费量为5万箱,价值3000万元”。(1051)同年,《北华捷报》分析英国对上海的输出情况说,英国输入上海最主要的棉纺织品只占上海进口贸易的15%。尽管各国政府力求推销他们的制造品,但在华外商对那些货物却很冷淡,因为那些货物的在华销路很有限,利润很低,他们最关心的生意是贩卖鸦片。(1052)

美国对华直接贸易统计(1850~1856)

资料来源:潘序伦:《中美贸易》,第22页。

印度究竟向中国走私多少鸦片,缺乏精确统计。人们常引的材料是马士的估计。但马士是根据麦都斯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估计的。而麦都斯所提供的材料只限于加尔各答和孟买两港的对华输出,不包括土耳其鸦片以及印度达曼和果阿走私输华鸦片在内,就连麦都斯自己也承认他的材料对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并未提供确切的线索。(1053)可以肯定,马士的估计是过分偏低的。

中国鸦片进口量值的估计(1844~1854)

资料来源:①英国驻广州领事马额峨的估计,见英国蓝皮书:《广州、厦门和上海1844年的贸易统计》(B.P.P,Returns of Trade at the Ports of Canton,Amoy and Shanghai,for the year 1844),第4页。②英国蓝皮书:《最近时期中国各口的贸易统计》,第39页。③英国蓝皮书:《1846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第34页。④英国蓝皮书:《1847和1848年中国各口贸易统计》,第12页。⑤英国蓝皮书:《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统计》,第2页。⑥柯克:《中国》,第166页。

上面是我们认为比较可靠的四五十年代的一些统计。这些统计来源不同,内容不同,缺乏前后的可比性,很难对进出口贸易平衡作出定量分析,因而很难对这一时期的白银流出转变为流入这样的重大问题作出确切的说明。这里只对这个问题提供零星的参考信息。

长期以来,外国对华的合法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只是由于印度鸦片的大量走私,才在抵补逆差之余,还吸收中国的大量白银流出。在四五十年代,鸦片走私继续大幅度增长,继续吸收大量的白银。但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南京的丝织业大批停歇,后来苏浙地区的动荡,也影响丝织品的正常生产,这就使得生丝的生产由内销转为外销,(1054)大大促进了生丝的出口,从而使英美对华贸易逆差增长得更快。以英国而论,这项逆差就由1842~1846年的平均每年3539500镑,猛增至1854~1858年的平均每年7192759镑,其中1854年的逆差达9587410镑。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也由1850年的4988000美元猛增至1854年的9108000美元。而印度对华的鸦片走私,仅从1844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1849年的3000万元,到1854年又落为2400万元。显然,鸦片走私已不足以抵补英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因而造成白银的向华流入。

中国的国际收支,究竟在哪一年变白银外流为内流,很难确指。有人说,“在1852年不仅纹银的外流完全停止了,而且流向恰好相反”。(1055)也有人说,“直到1853年为止,各方面所慨叹的中国白银外流,已变为不断的内流”。(1056)另有人说,在1853年,“有大量银币和银块输入以清偿贸易逆差”。(1057)冯桂芬说得更具体,“迨咸丰五六年间(1855、1856),中华丝市骤盛,(外国)一年中买丝至六七千万两,各货及鸦片不足抵,则运银偿之,银遂骤贱,以迄于今,是为中外通市一大转关”。(1058)我们认为,把这一转变定为1853年,可能更接近事实。从下表可知,在1850~1852年间,英国向中国输送的白银最高的一年不过50多万元,而1853年突然跃升到186万多元,1856年更达900多万元,1853~1856年4年总计23022252元。此外,有的记载还说,1854年加尔各答和孟买向中国运进白银20921435元,1855年又运进7344298元,(1059)1845~1855年间美国也平均每年向中国运送白银100万美元。(1060)总之,至迟从1853年起,中国国际收支从入超转变为出超是确定无疑的。

英国对华(包括香港)输出的白银两(1850~1856)

续表

注:*伦敦银价据耿爱德:《中国货币论》(E.Kann,The Currenies of China),第220页。此处将1850~1852年3年平均作60便士计算;将1853~1856年4年平均作61便士计算。银元对英镑汇价,1850~1852年3年据《捷报》,1852年9月14日上海市场价;1853~1856年4年据《捷报》,1857年1月30日市场价。

资料来源:英国输华白银盎司数根据英国蓝皮书:《提交上院的统计》,1857年3月20日。

1856年后的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更加缺乏资料,只找到1860~1866年的欧洲输华白银统计如下表。

欧洲输华白银值(1860~1866)

资料来源:英国蓝皮书:《1866年上海港贸易报告》(Report on the Trade at the Port of Shanghai for the year 1866)。

根据这个统计推测,这些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保持出超,就连鸦片也不足以抵补外商的贸易逆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的水陆“海关”,全部由洋税务司管理。洋税务司编制的进出口贸易统计,只限于向海关交纳海关税的洋船或洋式船只的进出口货量、货值,不包括向常关交纳常关税的中国帆船的进出口货量、货值。此项缺漏为数不少。例如运入中国的鸦片,都先运至香港,然后分由洋船、洋式船或中国帆船分销各口。有人分别这两项统计,在1865~1871年7年间,前者分销各口的总数为481412担,后者为141310担,两者共计622722担。(1061)这就是说,两者进口总数高出洋船和洋式船进口数的29.4%。其次,海关对根据条约禁止进出口、免税进出口和走私进出口、未经条约特许外商经营沿海贸易的一切进出口货物,都无记载。据1864年英国领事罗伯森的报告,1863年上海等11个海关所记进口净值为27580398镑,出口总值为31471596镑,两项共59051994镑,而以上各项海关无记载的进出口货值就高达26062201镑,(1062)和进口净值相差无几。再次,全国各关都记有白银进出口统计,惟独最重要的上海付诸阙如。所有这些缺漏都使我们对这个时期的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难以进行全面研究。

根据如此缺漏的海关统计,在1865~1871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相抵,中国一贯保持逆差。(1063)这就意味着,中国应有白银流出。但是,凡记有对外白银进出口统计的各关,都有白银入超,各关对上海的白银进出口也都有白银入超。有人还认为上海对外国的白银流动也处于入超地位。(1064)何以全国对外贸易保持逆差,而白银又保持入超,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缺乏可靠依据进行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加讨论。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对进口鸦片在对外收支上的意义再说几句。根据远不完整的海关统计,我们发现进口鸦片的价值常常占到出口茶价值的70%以上,这就是说,中国出口最大项的茶叶所得有70%以上是用来支付鸦片这种毒品的欠账的。如果把进口鸦片值和出口生丝值相比,那么前者经常超过后者,这就是说,中国全部蚕丝的出口也不够支付这笔毒品账!

海关所记丝茶和鸦片的交换(1867~1875)

续表

资料来源: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3册,第1602、16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