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钥匙”打开致富门春夏时节,正是广河县最美的季节。为了确保输出人员“留得住”,广河县对每一批组织输送的务工人员,在输转前对其进行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为主的岗前学习培训。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春夏时节,正是广河县最美的季节。特别是走进南部山区,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山洼洼,层层田畴满目葱翠,一幢幢红砖白墙的新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山路弯弯,时而有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在林荫道上,撒下一路欢声笑语。

庄禾集镇牙和村曾是广河县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村,群众大多居住在山上。而这几年村子里的新房子一年比一年多,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悄然发生着越来越好的变化。仅有340多户人的牙和村,全村有250多人外出务工,每人年均收入达8000元,仅劳务输转一项,全村可收入200多万元。“这几年,我们村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翻修了新房子,都是打工挣来的……”村民马二里老人正站在瓷砖贴面的新房子前的杏树下一边悠闲地给鸟喂食,一边乐呵呵地说:“自从儿子外出打工后,每个月就会汇来少则800元,多则1000多元,日子确实好了。”他家盖了新房子,电视、电话等一应俱全,他还用上了手机。全是这几年儿子外出打工挣来的。

广河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县,98%的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受生活特别是饮食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群众不愿意和不敢外出,劳务输转总是徘徊在分散、短期、苦力、低收入阶段。

近年来,广河县牢固树立劳务就是产业、劳务就是经济的思想,把劳务输转工作列为五大民生工程和全县重点破解的“五个”难题之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广河县劳务输转和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细化分解,靠实责任,并纳入乡镇干部年终考核范围。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精心培育,全力引导,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体,政策为主导,协会为纽带,培训为基础,服务为平台”的新型转移就业工作路子,使劳务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输送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62批6464名(本科生68名,大专生266名,中专生443名,“两后生”6012名,残疾人196名,退伍军人77名),共计创劳务收入达4.9亿元。积极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输出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正通过劳务这一投资少、效益好、规模大的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广河县是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少数民族县,被输送出去的人员信仰伊斯兰教,遵守严格的‘清真’饮食生活习惯。以前输送到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企业时,往往由于饮食不方便,干上几月就返回家中。现在我们在输送的企业普遍设立了清真食堂、礼拜堂,加大输出的同时,加强服务管理,确保了所有输出人员都能安心在当地打工。”县人社局局长、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马进福的一席话,道明了职能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县人社部门从大力宣传入手,组织专人深入各乡(镇),走村入户,炕头谈心动员,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提供就业信息;各宗教场所利用主麻日积极宣传州县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转移就业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县上派人到苏州等地进厂实地考察,与企业商谈工薪待遇,要求开设清真灶等,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解除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了拓宽渠道,聚合优势,广河县立足县情民情,锐意创新,将县劳务办、就业局、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整合,成立了广河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统一开展技能培训及组织输转工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行政资源的最大效益;整合扶贫、农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资金,在全县成立了11个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解决了培训力量不足、技能培训单一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的择业范围,原来输转出去的大多数劳务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从事苦、脏、累的体力性工作,收入普遍较低,劳务输转工作反弹比较大。为此,县上提出了以培训促输出、以技能促输出的发展思路。按照全国各地劳务用工市场需求,从农民工意愿出发,本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县上加大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支持力度,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整合扶贫、人社、农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资金,统一开展牛肉拉面、剪裁缝纫、电器维修、汽车驾驶等各类培训活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康有效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结构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通过技能培训、政府组织输转,广河县源源不断的向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守法纪、懂技术”的高层次劳务“正规军”。

2012年,投资300多万元开展各类培训81期,培训人员5012人员全部实现了就业。

img190

同时,县上开辟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的技能培训,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发挥,在各大优秀企业中就业、创业,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回报社会

“再过十天我就完全掌握了牛肉拉面技术,到时我打算去武威开一个牛肉拉面馆。”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庄窠集镇分校,来自该镇钱家村的学员马进云满脸喜悦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去年,我在武威开过一个拉面馆,每月2000元的工资聘请了拉面师,没多久被别人挖走了,饭馆只能歇业。今年镇上开设了牛肉拉面培训班,而且学费、食宿费全免。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我已基本掌握了揉面、拉面、兑汤等技术,到时我再也不用为请不到拉面师发愁了。”

据不完全统计,广河籍人员在全国各地开设的餐饮企业及大小餐馆已达1200多家,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特别是城关镇火红村人员在长江三角洲一代开设的广河拉面馆有80多家,北京老马乐信伊穆斯林餐饮公司在北京开设的总店及其连锁店有260多家,清真餐饮业已成为广河县的一大特色品牌。

为了确保输出人员“留得住”,广河县对每一批组织输送的务工人员,在输转前对其进行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为主的岗前学习培训。在输转途中,始终有一名科级干部带队护送,把加强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延伸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在务工期间的工资发放、签订合同、吃饭、住宿等各种问题。有效解决了输转人员的实际困难,先后在北京、拉萨、格尔木等地设立了经贸劳务办公室,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协调解决在务工期间发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同时,充分发挥广河县人力资源合作协会的作用,根据外出务工人员对饮食有特殊要求的实际,积极和用工企业衔接,为每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开设清真灶,配备了专职厨师和管理员,还在用工企业设立了礼拜间,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协会在北京、南京、苏州、丹阳、常州均设立了分会,下设工会、团组织等组织,协会已成为务工人员维权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广河籍在外就业者相互沟通、传播家乡信息的“娘家人”。

广河县转移就业工作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破解了大中专和两后生的就业难,而且探索出了民族地区转移就业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州的充分肯定。县人社局、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心先后获得省、州、县多项表彰奖励和荣誉,2012年,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人数在全州排名第一。

思路一变天地宽。一项项促进就业的举措精心打造着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件件饱含真情的实事,犹如甘露滋润着群众的心田,托起致富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