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旱塬变粮仓

旱塬变粮仓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旱塬变粮仓2008年以来,在全国的新闻媒体上,一向不怎么抢眼的甘肃成为国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其焦点就是甘肃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广河县推广这一技术走在了全州前列,《人民日报》还作了报道。每年仅此一项可节省煤、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旱塬变粮仓

2008年以来,在全国的新闻媒体上,一向不怎么抢眼的甘肃成为国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其焦点就是甘肃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广河县推广这一技术走在了全州前列,《人民日报》还作了报道。

旱作农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踏着早春的脚步,走进广河,正值春耕播种季节,在南部山区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农活热潮弥漫山乡,农民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翻耕、起垄、铺地膜,远远看去一块块铺了白色地膜的耕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说起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时,马拉哥这位憨厚的庄稼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很好地利用雨水、霜露,在防止水分蒸发,保住地墒,提高地面温度方面效果明显。解决了雨水分布不匀、玉米生长期长、难以成熟的问题。

说到这里,他还扳着指头算起账来,像他们村这样干旱的地方,如果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玉米,每亩平均亩产达到850公斤左右,按正常年景,玉米每公斤1.5元计算,亩均收入可达1273元,比半膜玉米亩均增收330多元,与小麦每亩最高产300多公斤相比,可增收725元。同时,这种技术还有抗冰雹的实际效果,所以大家都说全膜玉米是旱不死,冻不坏,打不垮的“铁杆庄稼”。

一个庄稼汉能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如此深的了解,这完全得益于县、乡镇每年开展的多层次技术培训,和农技人员的实地指导。

“县农技人员来到我们村,不但免费送来地膜,而且现场给大家手把手指导,再种不好地就说不过去了。” 马拉哥如是说道。

说起马拉哥家种植双垄沟播玉米,还有一段故事。马拉哥家有7口人,以种地为生,家里有23亩旱地,以前最好的年份每亩地顶多打500公斤玉米,只够全家人的口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且最让他急燎之事是家里的房子,土坯砌墙,朽椽破瓦,风雨有虞,成为危房却无力翻修。2006年,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来到红庄村,动员他们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玉米,粮食将会翻番时,起初他不相信,觉得自己家祖祖辈辈都以传统模式种地,现在要在好端端的地里铺上一块塑料,下起雨时,雨水怎么会渗入土地里,庄稼还能长吗?所以当时他不但不愿种,而且私底下还劝同村其他人也不要种。万一不好,来年吃啥?后来,县农业局专门组织他们几个村的村支书和群众代表到试验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买家巷镇张家山村实地进行参观。当他看到绿油油的秸秆齐刷刷有2米多高,玉米棒子结得粒大饱满时,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家地里的玉米就算在风调雨顺之年也长不了这么好,而且当年广河还是大旱之年。随后他背地里和地主人深入探讨后,才肯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好技术。他回到家后当即决定以后就用此项技术将自己家的地全部种上玉米,而且他还当起了县农业部门的义务宣传员。第二年全村80%的农户都种上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他家的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不但全家人的口粮解决了,而且还有了余粮。玉米丰收了,秸秆也多了起来,他便到集市上买了3头牛犊,在家育肥第一年出售净收入6000元。现在他家养了5头牛,12只羊,育肥加繁殖,仅养殖一项,估计纯收入将有2万余元。现在日子好了,手头有了积蓄,让马拉哥兴奋了好一阵子,首先把翻修房子作为头等大事,花了几万元,将自己北面的4间土坯房修成了大瓦房,还打算再把东房和西房修起来。

马拉哥种植双垄沟播玉米的过程,是众多种植户中的一个缩影。

官坊乡官坊村是广河县最贫困的村之一,这里属于阴湿地区,以前主要种植以小麦、洋芋、油菜为主的作物,由于气温比较低,作物产量比起其他地方要低许多,人均收入只有800多元。

村民马怀平,以前地里的粮食连家人的口粮都不够,基本生活主要靠他外出打零工,自从种植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但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了保障,而且地里秆粗叶茂的大量玉米秸秆,使他拨起了养牛养羊的算盘。正好县扶贫办以“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扶贫养殖模式,为每户发放了一头良种牛,他建起了牛舍,利用积蓄加上信用贷款,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玉米秸秆既解决了牛羊的饲草问题,又用牛粪作沼气原料,解决了燃料问题,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防止了双垄玉米的叶面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每年仅此一项可节省煤、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img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