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体系的概述

市场体系的概述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这是因为市场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分工,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着配置经济资源的基本作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生产要素市场是以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这一目标体现了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市场经济下要构建一系列的市场,其中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稳定运行需要强调市场秩序,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求各市场主体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在改革中培育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概念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是对市场局部特点和某些外在表现的理论概括,即仅仅把市场看作商品交换的载体。随着对市场理解的深入,人们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出发,逐渐把市场看作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和数量的机制。市场被认为是由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商品交换过程,是买卖双方交换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因此,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这是市场的本质。

市场是由市场要素构成的,其中,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市场主体,即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它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既可以利用自己的中介地位,直接销售商品,也可以单纯为买卖双方提供商品信息,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差异,使商品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市场客体,是市场交换的对象,即市场上待售的各种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客体多种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从世界范围看,市场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市场在形成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功不可没。这是因为市场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分工,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着配置经济资源的基本作用。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同样适用于其他经济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必须受到适度的管理和规范,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等待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要认真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包含的人类管理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市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结合的、有宏观调控的、进行规范运行的现代市场经济。

二、市场体系的内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统一、从封闭到开放,由最初单一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等多种类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但是,要使市场机制成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一方面要求各经济主体成为自主的和自利的主体,能自主地从事生产、销售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全部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

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市场交易的对象来分,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商品市场是以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按商品或服务的最终用途分类,商品市场又可进一步分为生产资料市场(以生产用商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和消费品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以生活消费用商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生产要素市场是以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生产要素市场可以分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技术、信息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市场品类、结构齐全,大部分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流通实现合理配置。

按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来分,市场体系包括地产地用的商品市场即地方性市场、消费需求和供给较为广泛的区域性市场、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各国之间的世界市场等,是一个在空间上高度统一的市场整体。市场空间结构或体系高度统一和齐全,意味着资源能够按效益最优原则在适当的区域里实现优化配置。

按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来分,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既是从生产到批发再到零售的扩散式的流通体系,又是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和遍布城乡的门市小店构成的市场网络。这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网络体系,对连接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城市和乡村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货畅其流,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组织条件。

按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来分,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交易市场是即期交割的市场,一般进行的是小额零售交易,具有分散性特点。远期交易市场是约期交割的市场,一般进行的是特定商品的大宗交易,仍然是分散的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是远期交易市场的发展了的形式,具有集中化、统一化、间接化、标准化和连续化等特点。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并存和结合,可以形成连续进行的交易链,从而使供求和价格的形成、变动平稳化,稳定市场运行,逐渐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市场体系培育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一目标体现了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统一性。现代市场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关系体系,应发展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的市场。而且这些市场之间还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

第二,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种类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不仅要对国内开放,还要对国外开放,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并按国际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决定资本流动的方向,以达到更合理地配置国内资源和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

第三,竞争性。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它鼓励和保护各种经济主体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平等竞争。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第四,有序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效率。市场经济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市场必须形成健全的网络、合理的结构,各类市场都必须在国家法令和政策规范要求下有序、规范地运行。市场无序、规则紊乱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阻碍,它会损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

商品市场是指以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按照所交易商品的最终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商品市场区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均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商品)。

一、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也称生活资料市场,是以直接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为交易或流通对象的商品市场。消费资料是最终产品。消费品市场具有发展性、多样性、伸缩性、层次性、可诱导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等需求特征,并具有购买人数众多、购买批量小、购买次数多、流动性和变化性大等消费特征。消费品市场的组织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消费品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可以直接完成,表现为“生产者—消费者”的形式,更多的是要通过中间环节,表现为“生产者—中介者—消费者”的形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者,主要是零售商、批发商和代理商。可以只有零售商或者批发商,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甚至又有代理商介入,形成“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复杂流通过程。完善的消费品市场一方面能使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消费者获得物质文化生活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生产者经济利益和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通过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信号,生产者才可以适时调整消费品生产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减少和消除无效供给。完善的消费品市场既包括初级市场,如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也包括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贸易中心、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中高级市场。有效的消费品市场流通渠道多,中间环节少,有利于各类各级市场相互配套,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市场主体的流通费用支付,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即中间产品市场,是指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所进行的一切交换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需求主体是生产者,所以生产资料市场是连接(卖方)生产者和(买方)生产者的媒介,一方面使(买方)生产者获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燃料、零部件等投入品,另一方面(卖方)生产者通过市场实现其产品价值,并从市场上得到对生产资料在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信号,以便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资料市场同消费品市场相比有不同特点:其市场需求一般为企业需求,属于派生需求(引申需求);供求批量大,专业性强,替代性小,弹性很小;在市场购销上,以批发贸易为主,购销关系比较稳定,购销形式和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直接购买、间接购买、相互购买和租赁等。其组织形式主要有物资贸易中心,各种形式的专卖店、物资交易会、期货市场等。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必须建立适应生产资料供给、需求特点的市场结构和流通形式,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相配套,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生产资料市场应是对全国并逐步对国际开放的市场,不应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等现象,物流畅通,才能促进高质高效的生产资料普遍地配置到生产环节中来。

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完整的市场体系离不开生产要素市场,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形成相应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具有一般商品共有的性质和规定性,但作为特殊的商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土地市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开发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经济资源,比之于其他经济资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动性和持久性,以及丰度和位置优劣的差异性。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他生产要素更显著。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度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显加强的客观趋势。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各种土地资源、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始终是经济活动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口众多、人均可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我国来说,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显得更为重要,而使土地资源商品化、配置市场化,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两种制度。城市土地和非农业用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农业用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在改革中形成两种彼此分隔的土地市场,即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城市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一级市场)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二级市场)两级市场。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是由国家的地产机构垄断经营的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在被国家征用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进入城市土地转让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就是国家将国有的城市土地包括国家有偿征用的原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市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零租制”和“批租制”两种。零租制对出让的土地按不同等级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费;批租制是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收取地价款,并每年收取为数不多的使用金。在二级土地市场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有租赁、抵押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在土地出让和转让过程中,受让者向出让者交纳的土地使用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并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即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另一部分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地租资本化就表现为土地价格。土地作为生产的自然要素条件,自身不能创造价值,而是凭借所有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收入。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作为自然力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商品化、市场化,实行市场交易的买卖价格,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

二、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流动和交换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实现各自利益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劳动力市场包括综合劳动力市场、行业劳动力市场和专门劳动力市场等。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

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性市场为主。劳动力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应是全国统一的市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手工业、传统的大机器生产和现代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的素质相差悬殊,职业偏见的存在,再加上地区分割等,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大多数只能在区域内运转,只有少数高科技人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从而形成的主要是区域性市场。二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加上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富余人员,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力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

建立劳动力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从劳动的供给者即劳动者方面看,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宜的职业;从劳动力的需求者即企业方面看,它们也有权在数量上和素质上选择与本企业工种、规模相适应的劳动者。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消除传统体制在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劳动者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特长自由择业,企业才可以从市场中公开聘用需要的劳动力;劳动者之间、企业之间、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形成的市场竞争关系有利于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工资率和实现按劳分配。

三、金融市场

金融即资金的融通。所谓金融市场,就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易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货币和资本的借贷融通,加速资金的流动,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主要由参与者、金融工具和组织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等。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负责一国货币的发行;是银行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和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是监管的银行,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它还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和指导金融市场的运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参与者,资金供求双方是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实现资金融通的,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金融商品交易中心。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闲置资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构成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居民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资金供给者,也提供一部分资金需求。

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证明资金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债权债务凭证,如票据、债券等;二是所有权凭证,如股票等。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指金融交易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所方式,它是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二是柜台交易方式,它是在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三是场外交易方式,是一种既没有固定场所,也不直接接触,而是主要借助电讯手段完成交易的方式。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可以将金融市场分成不同的类别。

1.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区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例如,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资金借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而间接融资则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

2.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其功能是提供短期资金,以满足需求者由于生产的季节性或其他原因,对临时生产或周转资金的需求。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短期信贷、银行同业拆借、贴现、承兑、大额定期存单流通等市场关系。(1)银行短期信贷,指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短期信贷关系,利率一般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随交易额大小和风险大小而定。(2)银行同业拆借,指银行之间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而相互调剂资金的关系。银行在一天营业结束后,轧平当日票据收支差额时,由于存款放款、资金汇进汇出的变化,有的银行出现余额,有的银行出现不足。不足者无法保证第二天正常支付,多余者资金闲置不用,还要支付存款人的利息。因此银行之间进行资金的临时拆借,一方面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赢利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解燃眉之急。(3)贴现,指银行与商业票据、国库券及债券等持有者之间融通资金的关系。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票据转让给银行,并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以提前获得现款;银行则向票据持有人提供了一笔贷款。贴现市场的参与者主要为工商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工商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将自己未到期票据提前变现,可以满足短期资金的急需;银行则通过这种票据购买,进行短期资金放款,这种短期放款比一般短期贷款安全性高。中央银行参与贴现,主要是对已在商业银行贴现但尚未到期的票据进行再贴现,通过这种再贴现,既可以满足商业银行资金周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此方式实施国家货币政策,通过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市场的一般利率,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4)承兑,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票据经纪人对承兑票据的买卖关系。承兑市场一方面可促进国内、国际贸易中资金融通,另外也使其参与者即工商企业、进出口商、票据商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票据买卖优化金融资产组合,从中获利。(5)大额定期存单流通,指大额定期存款及其存单的交易关系。这种存单与普通存单不同,具有不记名、存单金额固定且面额大、可以流通转让等特点。存单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三到六个月居多。存单持有人到期可向银行提取本息;尚未到期时可以转让。个人和企业有闲置资金想投资时,这种存单具有很大吸引力。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货币市场工具出现,演化出更多的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融通市场。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股票、长期债券等有价证券,所以资本市场又称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中,资本的需求者主要是工商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措长期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因此,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关系到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对资本供给者来说,金融投资要具有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特点;对资本需求者来说则希望需求的资本数额、贷放期限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较低的利率。成熟的资本市场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它要求企业向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时,必须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其经营管理状况,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效益低下,企业的信誉度下降,筹资难度就会加大。因此资本市场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向产业前景光明、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按交易对象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按证券的运动形态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证券发行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是证券发行主体发行新的证券所形成的市场。证券流通市场又称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指证券发行后,又进入买卖或转让的流通。证券流通市场和证券发行市场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证券流通使证券持有者在需要时,能使所持证券迅速变现或购买其他证券,它为投资者购买证券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提供了选择的前提条件。证券市场的健全,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股份制公司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因为公司的投资者可以对本公司经营状况“用脚投票”,一旦发现经营状况不佳,可以在证券市场抛售所持股票,造成股票价格下跌,公司资本贬值,这就给公司形成必须改善经营管理的外部压力。

四、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结合,房产和地产是不可分割的,房产建筑在土地上,地产价值(地租和土地中包括的资金投入)一般融入房产价值中,所以房地产市场是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的有机统一,既是房产商品市场,又是土地这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是房产、地产借以实现其价值的交换场所及一系列交换关系的总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主要包括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出让和转让市场、房地产开发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1)土地出让市场即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出让方式参照国际惯例,主要有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三种形式。(2)房地产开发市场即房地产一级市场,指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之间与房地产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市场。概括地说,这一市场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房产所有权的让渡市场。(3)房地产交易市场即房地产二级市场,指房地产经过一级市场买卖且投入使用后,房地产产权(包括房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再转让市场。房地产市场除了房地产的买卖外,还包括房地产租赁、房地产抵押等多种市场形式。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一是经营对象具有地域性和位置的不动性;二是房地产价格具有上浮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地段级差收入不断上涨,从而促进土地使用权价格上升,房屋价格也随之上升;三是具有垄断性,因为土地是有限的,优等地更有限,这就造成了土地使用权的垄断。

发展房地产有利于促进住宅商品化和土地有偿使用,满足各类企业和个人对房地产的需求;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可以促进房地产产权的合理流动和房地产的开发,促进房地产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利用;可为建筑技术、建材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形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房地产产业。

五、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

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育成熟是现代市场体系结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信息的畅通。已经和即将来临的信息网络经济或知识经济,被国际上称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一)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所交换的商品是以知识形态出现的,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多种表现形态,一般表现为软件如工艺、程序、配方、图版、技术资料等;还表现为咨询、培训等服务形式;以及买方需要的某种战略思想、预测分析、规划意见、知识传授等都可构成技术商品。技术市场是技术商品和科技成果转让、交换关系的总和。技术商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交换关系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技术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同科技、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它能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能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市场

信息是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它一般表现为信号、消息、情报、科研成果、资料等。信息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信息作为信息产业的产品,其生产、传输需投入大量成本,其价值的实现要依赖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是以提供各种信息来满足用户需要的各种信息交换关系的总和。大多数信息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信息市场按信息的最终用途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商情的信息市场,二是提供科技信息的市场,三是为信息产业提供物质手段服务的市场。发展信息市场、信息的商品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为社会生产和流通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三是为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供应信息,是促进销售的有力手段。

一、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在市场体系中,所有市场主体在交换、信贷等关系中,经济地位应该都是平等的,经济决策和市场选择都是具有自主权的,各自的所有权都应受到交易对方的尊重,不容侵犯,这样才能实现公平竞争或者正常竞争。只有形成这样一种维护正常的、公平的竞争秩序,才能使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给国民经济带来繁荣。但是,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具有自发性,在现实的竞争活动中,一些市场主体就有可能出于牟取暴利或其他不良目的,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强买强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行为,破坏平等交换和竞争关系,使市场陷入无序状态;另一方面,来自市场关系外部的超经济强制,也可以导致市场运行秩序的扭曲,阻碍公平竞争机制的实现。如地方保护、行政性垄断等,会造成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受到扭曲,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在同一市场不能公开公平竞争,使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起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作用,就必须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建立符合公平竞争要求的市场秩序。

所谓市场秩序,就是指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维护市场有序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起来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有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秩序本质上是市场内在的各种规定性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要求的法律和规则形式,主要表现为分散的市场活动主体进入市场交易所要遵守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市场运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大体上可以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等四个方面。

市场进出规则。这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和劳务)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从具体内容上可以区分为市场进入规则和市场退出规则两个方面。市场进入规则要求凡是符合市场进入规则的主体和商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市场;市场退出规则要求凡是符合市场退出规则的主体和商品,都必须让其退出市场。市场进出规则是使市场主体和商品进出市场的行为规范化,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市场进出规则对市场运行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它可以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例如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与条件、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与范围、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等。其次,它可以净化进入市场的商品。如必须名副其实,不得假冒伪造;必须质量合格,劣质商品不得入市;必须不损害购买方特别是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商品的价格、计量及包装都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等。

市场竞争规则。这是国家为维护市场各主体之间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依法确立的市场竞争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包括,消除地区条块分割和封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排除各种超经济的特殊待遇;维护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主体实行公平税负原则和公平价格原则,以确保公平竞争。(2)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禁止非法竞争手段。(3)市场主体经营对象的市场信息公开化。如商品明码标价,商品构成成分、性能、达到的使用效果、质量等级等信息实行市场公开等。通过这些规则的确立,可以有效地消除特权和垄断,为所有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保证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交易规则。这是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1)交易公开化。要明码标价,禁止黑市交易。(2)市场交易要规则化。交易必须遵守法定规则,如经营场地规则、计量器具规则、批发和零售规则等,以形成良好的交易秩序。(3)诚信经商。公平交易,禁止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市场仲裁规则。这是市场仲裁机构在对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时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在各种市场主体进出市场、进行交易开展竞争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经济纠纷。为了解决这些经济纠纷,必须建立凌驾于所有市场主体之上的有法律权威的仲裁机构,并确立和遵守相应的仲裁规则。仲裁规则最重要的是遵循公平原则,对发生纠纷的双方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偏袒一方。

二、市场组织

为了保证市场有秩序、按规则顺畅地运行,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组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流通组织是具体经营各种商品、资金流通和人才交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经营性和服务性活动。

市场调节组织是指国家调节市场的组织,表现为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一是随机性调节。这是在市场运行出现紊乱现象时,国家适时进行干预,以消除紊乱现象,恢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二是自觉性宏观计划指导。国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场的运行规律,事前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使之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国家调节市场,不能代替和破坏市场自身功能和正常作用,而应引导、弥补和推动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

市场管理组织是直接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组织的体系。主要由三类管理机构组成。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专门从事市场活动管理的机构,其中包括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政法系统的有关机构、检查系统的有关机构,如财政、税收、工商、统计、审计、银行、物价等有关机构。第二类是市场流通的技术管理机构,其中包括计量、测试、质量监察、环卫保护等有关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及群众性管理机构,例如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等民间组织机构。市场管理组织体系要明确职能分工,并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和配合,使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能通过这些管理组织机构的努力而充分地得到遵守,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构统一市场

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的、统一的市场,才能遵循价值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为此,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建设和完善开放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重要保证。形成开放的、统一的市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全国各地在经济交往上没有地区分割、地区封锁,没有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在流通方面的障碍,没有其他束缚商品、生产要素在全国各地区之间流动的超经济的限制。这是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的政治条件。

第二,在对外开放中,面向世界发展社会分工。各地区在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社会化生产体系。在经济贸易与合作上,在产权明晰、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主体自由交换。

第三,要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中介组织系统等,保证商品、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顺利地流动。

第四,有利于平等的、自由竞争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严格法治,才能形成规范有序的统一市场。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上述条件对于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分析目前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努力把这些条件建立和完善起来。

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的障碍中,地方保护主义是较突出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原因很复杂,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其表现往往是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性干预。主要是不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不从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和市场供求状况出发,过度投资建设那些技术要求低、投入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造成了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导致各地一些加工业产品长期供过于求和过度竞争;为了本地区利益,对本地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加以保护,使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和产品因受保护而不能按优胜劣汰机制退出市场,从而降低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优势,降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人为封锁本地区市场,阻止其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阻碍了全国范围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形成。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一定要有坚决的态度和措施。

首先,完善财政和市场管理体制。要分析地方政府产生本位利益驱动强烈的行政干预的客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对低效益加工业过度投资、封锁本地市场、阻止外地优势产品进入,这些政府行为往往与财政体制、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缺陷有关,这些都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还有必要通过立法界定行政权限等渠道,防止地方本位主义。

其次,科学地制订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指标。要防止政绩考核促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不宜在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中,过分重视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投资增长率等指标,而应当考察投资效益、本地区产品的国内及国际知名度、本地区产品综合竞争力、市场发育度等,这将防止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种种短期行为。

再次,增强社会分工意识,努力提高地方专业化生产水平。要促进各地区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和特点为依托,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封闭的地方小市场,以当地产品当地销售为特征,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现代市场则打破地方市场的局限,拓展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化社会分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如果各地区、各区域都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就能从市场分工中获取比较利益,这是有利于克服地方本位主义的。

三、在改革中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在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中,目前除了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外,还存在着行政性垄断,以及交通等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较薄弱等因素,需要在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和发展经济中逐渐克服。

首先,消除行政性垄断,引入市场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拥有部门的经济利益。这种沿袭下来的部门垄断惯性如果不消除,就会妨碍形成统一的竞争性市场。消除部门垄断,就是消除行政性垄断。主要靠通过国有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还需要在国有垄断行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如在规模经济优势较明显的电力、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在某些经营环节和公共服务环节上,引入不同的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开展生产和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并在供求之间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关系。

其次,完善市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提高市场公平度。在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是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游戏规则。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需要给国内外进入中国的市场主体实行国民待遇政策;同时,必须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的政策和管理的法规,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再次,加强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和中介组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拓宽市场的时空范围。要积极发展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加快市场流通速度。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国先进经验的途径,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从整体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最后,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所有的市场培育工作,都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来进行。要把发展经济和建设市场结合起来,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快消除各种行政权力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干预,让市场规律调节商品经济活动,这样,才能加快形成并完善统一、开放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市场 市场体系 生产要素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

二、单项选择题

1.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 )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他生产要素更显著。

A.资本 B.土地 C.劳动力 D.技术

2.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基本因素是( )。

A.人口因素 B.社会购买力

C.消费品供应状况 D.政治因素

3.下列属于所有权凭证的金融工具是( )。

A.汇票 B.期票 C.债券 D.股票

4.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为( )的金融市场。

A.1年以内 B.1年以上 C.5年以内 D.5年以上

5.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 )。

A.政府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D.企业和个人

6.下列属群众性市场管理机构的是( )。

A.工商 B.质检 C.物价管理 D.消费者协会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生产要素市场的是( )。

A.消费品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金融市场 D.土地市场

E.信息市场

2.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统一性 B.开放性

C.完备性 D.竞争性

E.有序性

3.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 )。

A.现货交易市场 B.批发市场

C.零售市场 D.远期交易市场

E.期货交易市场

4.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市场运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大体上可以分为( )。

A.市场进出规则 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运行规则 D.市场交易规则

E.市场仲裁规则

四、判断题

1.市场仅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 )

2.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 )

3.在我国,所有土地都实行国家所有制。  ( )

4.企业直接向银行贷款就是直接融资。  ( )

5.市场管理组织就是指由国家设置的专门从事市场活动管理的机构。 ( )

五、简答题

1.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金融市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4.形成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如何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