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多种目的,比如寻求廉价资源,寻求新的市场,转移有污染产品的生产,利用廉价或高知识劳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内部运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包括企业对技术等中间品的独占、克服市场机制失效等多方面的优势。

第二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多种目的,比如寻求廉价资源,寻求新的市场,转移有污染产品的生产,利用廉价或高知识劳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等。从理论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资源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方面存在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在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方面存在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最高效生产的产品,并且用这些产品去交换其他国家能够最高效生产的产品,则两个国家都会从贸易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仍然有可能通过相对优势(比较优势)互利。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点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一点的产品。例如,美国布匹和小麦的生产与英国相比较均处于绝对优势,在美国1小时分别生产4匹布和6公斤小麦,在英国1小时生产2匹布和1公斤小麦,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绝对优势大于布匹,英国在生产布匹上的绝对劣势要小于小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小麦并用一部分来换取英国生产的布匹,同时英国可以专门生产布匹并用一部分来换取小麦,这种贸易对双方都会带来好处。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E.F.Hecksher)和俄林(Beril Ohlin)认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各国生产要素富裕程度不同,由生产要素投入决定的产品的价格也自然不同,不同的价格决定了不同的贸易结构。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于生产那些资源(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合生产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的产品。在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代替要素间的流动,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

二、梯度转移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认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从与被投资国相比较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或产品开始,依次转移。这时投资和贸易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如果直接将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的生产通过对外投资移植出去,双方的比较优势反而会缩小,投资代替了贸易,不利于投资国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收益。在投资转移方面,中小企业应该走在前面。因为中小企业在自己国内没有比较优势,但在国外却有比较优势。总之,已经在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部门应该对外投资,寻求比较优势。

三、生命周期拓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佛农(Raymond Vernon)认为,一种产品一般经历初创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等不同阶段。产品生产和销售在一个国家从初创阶段过渡到成熟阶段之后,在比自己落后的国家则处于初创阶段。当在自己的国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产品利润开始下降时,可以将这种产品的生产拓展到另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该产品则正处于成长阶段,有较大的市场和较丰厚的利润。同样,当在被投资国已进入成熟阶段时,可以将这种产品的生产拓展到那些更不发达的国家去。在这些国家,这种产品可能还处于成长阶段或初创阶段,而在自己的国家则可以停止生产并依靠进口。

图27-1是产品生命周期拓展模型。该模型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产品阶段(即横轴上的OA段),这种产品在这一阶段还未完全定型,仅仅在初创国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为产品成长阶段(图中AB段),产品在初创国得到了改进,市场需求和产量均迅速增加。在这一阶段,国外还未有能力生产,初创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均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第三阶段为产品成熟期(BC段),产品在初创国已标准化,生产商开始授权国内其他厂商和外国厂商生产这一产品,同时,国内外模仿者也开始生产这类产品。第四阶段(CD段)为产品在初创国衰退、在模仿国成长的阶段。这一阶段产品已经标准化,模仿国的生产成本常常低于初创国,它们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第五阶段(D点以后)为模仿国低价向初创国销售阶段。在该阶段,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发明国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或完全停止。技术扩散、标准化以及国外较低的生产成本使这一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初创国走向结束。同时,初创国又会致力于新的技术革新以引入新产品。

图27-1 产品周期模型

四、优势拓展(折中理论)

邓宁(John Harry Dunning)认为,[1]企业优势包括所有权专门优势、内部化专门优势、特定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又称为“垄断优势”或“竞争优势”,包括专利、商标、档次、牌子、产品差异、专有效率、特定的营销技术、管理经验、规模等,它们归企业所有,均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如果由企业垄断,都可以向海外投资拓展。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内部运用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包括企业对技术等中间品的独占、克服市场机制失效(如通过投资绕过关税壁垒)等多方面的优势。

邓宁将市场失效分为两类:①结构性失效(Structural Market Failure):首先是东道国政府的限制,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这是促使跨国公司为了绕过壁垒而到东道国大量投资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无形资产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也造成市场失效。②交易性失效(Transactional Market Failure):如交易渠道不畅,为疏通而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如交易方式僵化降低了成交的效率;如不存在期货市场,无从用来降低交易风险等。在分析内部化优势时,特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与非股权安排方式的广泛采用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说非股权安排成了跨国公司发挥其内部化优势的重要方式。

区位优势是指投资国资源禀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这种不能由企业所拥有,而只能通过投资去利用这项优势。区位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人口众多等;二是主要指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设厂的选址及其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布局。

另外,邓宁认为强货币也是一种比较优势。因为强货币风险小,强货币国企业也容易筹集到资金,有利于其对外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