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位指向规律

区位指向规律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或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为了提高竞争力,产业分布必然向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同时,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大技术、经济实力的生产综合体更有利于发挥聚集经济效益,这又促使产业分布朝合理聚集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区位指向规律

一、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

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包含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含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产业活动的空间影响很大。

2.自然资源

这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它是“在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资源按其生成条件,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上述两因素并不截然分开,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可不断地变自然环境为可利用的资源,因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再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各种要素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大不相同的,必须在实践中充分考虑。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产业分布发生量的扩展和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在农业社会,水能资源开始作为动力在手工业中被利用,那时手工业分布一般指向沿江沿河,呈分散布局状态。第一次产业革命时,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工业开始摆脱依水而设的格局,而趋向燃料指向,使各主要煤炭产地和交通枢纽成为产业分布中心。在实现以电力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中,许多新的产业部门能够分布于远离燃料的大城市工业生产分布进一步走向集中,形成工业点、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形式,城市成为产业分布的集中点。现代计算机、信息和生物技术等新的科技手段融入经济后,又将使产业分布从过分集中走向适当分散。

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产品的市场需求容量是产业分布的空间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分布总是以一定范围市场区域对产品的需求量为前提的。在不同的市场区内,会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而市场需求结构制约着产业分布的部门结构,是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协作配套生产地域综合体的指南。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产业的合理聚集。因为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或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为了提高竞争力,产业分布必然向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同时,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大技术、经济实力的生产综合体更有利于发挥聚集经济效益,这又促使产业分布朝合理聚集的方向发展。此外,市场竞争可使产业分布指向更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区位。

3.资本的供给

发展经济学认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如有持续的资本供给,该国家或地区对产业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一地的资本供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积累水平和外部融资能力。从内部积累来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一国或一区内居民的储蓄能力;二是居民的储蓄意愿。前者与国民收入正相关,后者则与居民文化、消费习俗直接相关。

(三)社会因素

1.经济区位

这是指一国、一地区或一城市在国际国内地域分工中的位置。它是由社会、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正是由于地域分工差异,使得各国和各地区根据绝对利益和相对比较利益,发展那些收益大、增长快的支柱产业部门。各国或各地区通过发展那些自身优势最大的产业,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又能促进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分工协作体系和商品交换体系的形成,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

2.人口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首先,人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一定区域的人口数量、密度以及技术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产业分布。人口多,区域内劳动力供给充足,一般来讲,劳动力价格便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密度大,宜于安排轻纺、电子、仪器、仪表、机械等产业部门。反之,产业分布多趋向于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加工产业,布点趋于分散。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口质量对产业分布的影响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对新兴高技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次,人作为消费者来讲,一定区域内人口多少表明区内社会需求和市场容量的大小,这必然影响到该区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结构。与此相联系,必然影响相关产业如生产资料生产、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的分布和发展规模。

3.社会历史因素

社会历史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政治条件、法律和文化等。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分布新的产业的出发点之一。政府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产业区位指向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也是产业区位的重大影响因素。决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业分布过程中的行为偏好、文化习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产业区位。

(四)技术因素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由于地质勘探、采矿和选矿方面的技术进步、人造材料和新能源的采用,从而扩大了原料、燃料和动力资源的地域范围,促进产业部门在较大范围的分布和组合。

2.加工技术

由于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的根本变革,使加工业降低了劳动消耗,从而有可能把许多生产部门移往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地区。

3.运输技术

由于运输工具和线路的改进,缩短了各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原料、燃料、产品的可运性,加强了区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使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从而大大扩展了区间分工的范围,提高了区域专门化的水平。

4.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因素

由于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的发展,使各种消耗得到节约,从而可以在个别地区利用最有利的因素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二、区位指向类型与变化趋势

(一)区位指向类型

区位指向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对某一产业或企业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根据区位指向进行产业分布,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获得比较优势。

1.原料指向

是指产业分布趋于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倾向。当原料指数(地方性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大于1时,产业布点应靠近原料燃料产地;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产业布点应靠近消费;当原料指数等于1时,产业布点设在两地之一均可。一般按此布点的产业有:制糖、榨油、纸浆与造纸、烧碱、水泥、木材和钢铁工业等。

2.市场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靠近消费地比靠近原料产地布点有利的倾向。这类产业原料指数小于1,也包括产品不便于运输或保管的产业以及消费需求对生产影响较大的产业,如食品、家具、农机制造、硫酸工业等。

3.劳动力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具有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取向。一个产业的劳动成本指数(劳动成本/制成品重量)越大,则该产业依靠劳动力指向布点的趋势就越大,一般如纺织、服装、食品、造船工业等。

4.资金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具有朝着资金丰裕地区布点的倾向,一般如重化工、机械工业等。

5.技术指向

又称研究开发指向,主要是指随新技术变革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朝着文化、教育、科技、发达的地区布点倾向,如电子、信息、生物基因工程等产业。

(二)区位指向变化的趋势

1.对原料指向的依赖性相对缩小

其主要原因有:①由于企业技术进步,人造原料、替代原料的出现,导致对传统原料的依赖性削弱。②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向高技术含量转移,单位产品中的原料消耗量降低。③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使运输更加便宜和便利,从而使产业可以远离原料产地布点。④由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使得一些企业生产过程分阶段进行,其中半成品加工或零部件组装可以脱离原料产地。

2.对市场指向的依赖性增强

其原因主要有:①工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细分化,导致许多具有市场指向的产业、行业分离出来,靠近市场。②城市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口趋于集中,使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③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更新周期缩短,接近市场,便于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

3.劳动力指向出现复杂的情况

随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有劳动力指向与实际情况发生矛盾,在一些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地区,往往是教育文化落后的地区,劳动力素质差,难以适应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在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地区,由于科技教育发达、熟练劳动力多、工资成本高、生活水平也高,往往布点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4.在产业集中分布的同时,分散布局倾向有所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集中分布的规模过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地价、水电公用设施费用和排污费上涨,生活指数上升,工资成本提高,迫使企业分布又有趋于分散化倾向。

三、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劳动地域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当一个地域为另一地域生产产品,并以其产品与另一地域经常实现产品交换时而产生的。这种分工实质上是产业分工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是区域分布条件差异的客观反映。区域分工的依据就是上述分析的各种区位因素作用。

由于区位因素的差异,不同区域可根据绝对利益和相对比较利益,发展那些收益大、增长快的支柱产业部门。通过发展自身优势大的产业,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又能促进区域性分工乃至全国性分工协作体系和商品交换体系的形成。从国际范围看,正是在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作用下,世界各地区正在形成一定分工协作的统一世界经济系统。这就要求在考虑一国、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时,必须把它纳入更大范围的经济联系中去分析,才能使其经济发展在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产业分布合理,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势转移规律

产业分布作为社会生产力运动的空间形式,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组合、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产业的崛起和成长、产业群体的聚集和扩散等众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变化首先受到区域经济优势转移规律的支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区域所拥有的静态资源(指相对不变的资源,如矿产等)和动态资源(指相对变化的资源,如资金、技术等)不同,形成不同区域经济优势的差异。在生产力水平低、技术利用程度不高的时期,拥有丰裕静态资源的区域占有较大的优势,人们可以通过粗放经营方式开发利用这类资源,较快地建立相应的产业,取得先期效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制度与组织创新以及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从而造成各区域的资源要素的区位成本和相对优势发生转移,原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如果不能适时地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就可能导致该区域经济的相对衰退。

五、聚集与扩散

聚集与扩散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宏观上,它表现为产业经济活动在各区域的不断扩散和发展;在中观上,它表现为产业经济活动向经济中心的不断聚集。两种趋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循环演变、交替发展。在“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的演变链环中,聚集趋势经常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现代产业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只有相关产业集中配置,才便于加强专业化协作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②聚集可以使更多的产业共同使用公共基础设施,节约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使用效率。③在工业化阶段,聚集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换效率,并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化环境。④聚集会带来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从而加速提高市场消费层次,为扩大需求、增加供给、发展经济提供原动力。

但是,过度聚集会走向分散,这是因为:①过度密聚的负效应,如产业的过分集中,会出现诸如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和生活费用提高等支出,从而大大超过了聚集效益。②技术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产业化,大大降低了产业的扩散成本,从而为产业的非聚集创造了坚实的技术组织前提。

六、均衡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一国或一个区域的产业分布均衡度,一般是以人均GNP的区域差异大小或产业经济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来表示的。均衡度高低与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总水平呈正负相关。这一关系变化的趋势一般表现为一个“U”形曲线,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通常伴随着区域发展均衡度的下降而经济呈较快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追求全国经济的最大增长,必然导致资源配置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大,这正是实现初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度将会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在新的时期内,有效供给逐步相对过剩、有效需求变得不足以及国家目标更多地转向福利目标,鉴于此,为扩大需求,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必然要把资源配置重点转向落后区域,从而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缩小,产业分布均衡度逐渐回升(见图12-7)。

图12-7系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逊根据24个国家的横向和时间序列分析绘制的,其中OA表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

图12-7 产业均衡变化度曲线

思考题

1.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产业分布实践有何应用意义?

2.贸易边界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有什么区别?市场区位论和成本—市场学派理论有何区别?

3.为什么经济技术因素是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产业分布实践中,它们和自然、社会因素有何关系?

4.区位指向的变化趋势有哪些?为什么?

5.为什么产业均衡度的变化趋势是“U”形曲线?

6.区位理论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中国现阶段产业分布实践适宜应用哪些理论?

参考文献

1.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王秋克:《产业经济学通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辽宁日报出版社,2000年。

6.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7.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