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同在场与互动

共同在场与互动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2 共同在场与互动从默会知识分享的微观条件来看,营造默会知识分享的情境氛围是促进默会知识共享的关键所在。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一个交流主体共同在场的条件。知识的共享,尤其是当所共享的知识包含默会知识成分时,将需要大量的个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些交流的成本取决于交往的容易程度以及知识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亲密程度。

4.3.2 共同在场与互动

从默会知识分享的微观条件来看,营造默会知识分享的情境氛围是促进默会知识共享的关键所在。默会知识的交流、共享与情境密切相关,只有亲临现场、共同在场、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地传递与分享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与知识的拥有者相互切磋,密切观察,与其融为一体的方式才得以实现。考虑到语言与默会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尽管语言文字在默会知识共享过程中比较乏力,但仍要借助语言交流来实现知识的分享,事实上语言在默会知识交流方面有障碍,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法通过语言的沟通来实现默会知识共享,通过创造语言沟通的便利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语言交流以外再寻找语言交流的补充方式,要借助于非语言交流的渠道,如示范、观察等来达到默会知识分享交流的目的。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一个交流主体共同在场的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交流主体的共同在场,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经济便利的语言交流条件,也无法创造一个供交流者进行观察、示范、模仿的环境,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3.2.1 语言意义的情境依赖性

文字一旦离开现场的情境,其理解是不同的。政策的解读往往是一个人解释一个样。情境是多维的,任何语言都难以准确、全面地描述,只有通过亲临现场才能全面把握语言原始、真实的意义。任何他人对当时情境的转述都是转述者有选择的描述。而通过他人描述或信息系统来间接地获取信息,往往就产生信息失真,因为多一层中间环节的描述,就多了一层筛选与过滤。脱离开具体的环境,说者的语言文字的意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失或扭曲。

4.3.2.2 在场交流的经济性

共同在场可以营造一个深度交流的条件。知识的共享,尤其是当所共享的知识包含默会知识成分时,将需要大量的个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些交流的成本取决于交往的容易程度以及知识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亲密程度。许多组织的办公室将每个员工工作间的隔板拆除,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距离感,缩短心理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人们可以通过运用比喻,将其所知道的但难以言说的东西与某种熟知的易于表达的东西连接起来,从而表达出他们知道的但难以言说的东西。交流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弱化交流的效果,集中会议研讨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比较经济的知识分享条件。交流是在假设对方对某些事项已知的情况下展开的,你所知道的东西,对方可能并不一定知道。此时你的假设是错误的,这样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如果没有共同在场这一方便的交流条件,可交流可不交流的问题,可能就不会交流了,由此可能会留下疑虑或误解。有了共同在场的经济方便条件,对沟通中不清楚的地方或存有疑虑的问题,用不着事后再打电话去咨询或确认某个疑问,现场即可解决,而且还可以深入追问,直至双方毫无疑问为止。

4.3.2.3 示范、观察的需要

默会知识难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要达到共享的效果,非语言的示范、观察等对语言的沟通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师徒式的亲密接触、“移情(empathic)观察”技术等可以帮助交流者达到心领神会的知识共享目标。而要做到师徒传承示范与移情观察,首先就要求交流各方必须共同在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