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设这门课程的背景

开设这门课程的背景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开设这门课程的背景、必要性及其发展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一个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确定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任务,并且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实践证明,中共中央提出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完全正确的。这门课程正是根据中共中央通知的精神为此而设的。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背景、必要性及其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一个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确定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任务,并且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进行改革的纲领。它为教育战线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内容。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通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出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这就是落实邓小平指示的具体行动和战略性的措施。由此,就产生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崭新的课程。这就是这门课程产生的背景,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要加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贯彻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教育战线要实施“三个面向”,高等教育要为之培养合格的人才,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该怎么办?这是必须正确回答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未来各条战线的骨干,必须了解外部世界。从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的30多年中,我们高校的政治理蜜教育比较重视系统的理论学习,但联系实际少;比较重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但对比起来,了解外国少;比较重视宣传社会主义,但科学地介绍资本主义少。这样一种片面性,很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既然要全面对外开放,就需要使我们的学生、青年和未来各条战线的骨干对当今世界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只是墩某种具体业务或某个重要问题要了解,还应该对整个外部世界有宏观了解,包括对国际社会现状的基本认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认识,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的正确认识;不仅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结合实际,并对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不仅要加强了解中国,更要把中国放在世界舞台上去作对比分析;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的信念,更要弄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竞争共处的客观现实,还要敢于和善于学习资本主义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拿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能真正增强和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觉悟,才能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为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通知发出后,全国许多省市、高校的领导和教师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地开设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新课,到现在已经20年了。实践证明,中共中央提出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完全正确的。它不仅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的欢迎,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还在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在完成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中确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认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在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这门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和走向成熟。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对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对我们这门课程也是一次考验。当时,高校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抓紧政治思想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要求。因此,有人提出这门课程不应该开,因为“多是介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言下之意是这门课程至少是崇尚西方,甚至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嫌疑。该怎么办?我们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及时地向有关领导机关提出了我们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今日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我们不能不了解外部世界。这门课程正是根据中共中央通知的精神为此而设的。怎么能够因为有了政治风波,就要取消这门课程呢?②这门课程绝非只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讲社会主义国家,还讲民族主义国家;不仅讲战后40多年世界的发展变化,也讲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还讲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有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正确的认识,树立强烈的国际意识,加强中国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应该旗帜鲜明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但绝不是让学生不了解资本主义。只有全面地了解了,才谈得上正确地对待,也才能有力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这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来分析研究当前的世界,它很自然地把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神贯穿于全部课程之中,较之单列的专题讲座或形势报告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理论性的长处,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和解决问题,是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④在政治风波之后不久,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决定的。怎么分析和认识当时国际的大气候正是这门课程承担的任务,也只能由这门课程来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怎么能够由于政治风波的发生而得出取消这门课程的结论呢?我们的结论是应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绝不是取消。

随后发生的东欧剧变、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分裂和内战、前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震动了世界。我国的青年学生、广大知识分子、党政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工农群众都在思索、议论,都在问“这是为什么?”“世界会怎么发展?”“中国的国际环境如何?”“中国的前途又会怎么样?”国际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教育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绝不单是个认识问题,也不只是个学术问题,是和当时工作直接相联系的,对完成生产任务、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有直接的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问题。许多学校、机关、工厂、企业、连队、街道以至村镇都展开了这方面的教育活动。这更是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强大的鞭策和考验。认真地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跟踪研究,随着形势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变化,看来是这门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这门课程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门课程,后来还有一种议论,认为国际政治、世界经济或国际关系是三门课、三个学科,甚至是三个专业,这一门课程怎么能把它们都包括呢?也有人认为它是不伦不类、三不像,言下之意似乎也应该取消才对。这也是在发展中碰到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①中共中央文件明确规定,这是一门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它的任务是寓政治理论教育于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知识的传授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通过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这样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获得正确的认识。②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不是国际政治、世界经济或国际关系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括任何一个专业课程的全部内容,更不可能、也不必要包括三个专业课程的全部内容。那样一种理解是一种误解,那样要求不符合实际。但是,它包括三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并把三门课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去对国际社会进行综合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特点。③我们国家现在全面对外开放,并且不断扩大。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舍此难以达到目的。但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大学生都来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学习这三个专业、三门课程,即使是学习社会科学的大学生也不可能,更不用说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了。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正是承担起这样的任务,使我们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便于对外部世界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实现宏观了解。这也正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特色所在。④这门课程不是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三门课程的机械相加,也不是这三门课程内容的任意剪接或拼凑,而是把三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有机综合,在此基础上构成的一门新课。显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和做好的,需要在消化、吸收三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因此,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总结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勇敢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而不应该知难而退、甚至走取消的路。我们现在处在改革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在进行改革。我们这门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产物,还应该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使它更加完善。这是改革者应有的态度。当今世界处在急剧的变动中,我们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和根本。这门课程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个创新,我们应该扶植它、爱护它。

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科体系问题。有人认为这门课没有科学体系,或者说很难形成科学体系,或者说可以不讲什么科学体系。其实质还是,这门课程不成其为学科,故无科学体系可言。我们认为,一门课程的科学体系是指它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并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主要内容之间有科学的、内在的联系。客观上存在自己的体系是它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特点,从这门课程来说,即是它和其他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区别和特点。

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当今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及其发展变化,重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主要内容是:要研究国际社会或世界全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要研究影响和决定国际社会或世界全局的各种因素,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国际行为主体及其他非国家因素;要研究国际社会或世界全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研究和掌握国际社会或世界全局发展变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人,还要研究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通过研究,使我们对当今世界有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正确的认识。所谓总体的,就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形成总体的而非零碎的认识;所谓基本的,就是要把握影响或决定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基本的而非无分巨细、囊括一切的认识;所谓正确的,就是能揭示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质,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认识,合乎规律而非脱离实际的、主观片面的认识。也正是这些基本内容使得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政治理论课程,它是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于对现实世界的分析之中,它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虽有联系,但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特点。

我们认为,学科体系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要把学科体系绝对化。客观事物是在发展变化之中,国际社会也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既要把握住它的相对稳定性,也要反映它的发展变化,这就是真正的学科体系,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否则,就是僵化,而僵化绝非科学,并且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学科,我们只能在建设的实际中逐步去完善它,而不应苛求,否则,就只能起窒息新生事物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在这门课程的建设中,1996年又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极端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提高其理论水平的问题,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来统率这门课程,来指导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问题。在当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社科司一位领导同志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放在这门课程中来讲,以加强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从会内发展到会外,延续了两年之久。大家对这种做法不理解、不同意,认为这样做,既削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也不适于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我们认为,要加强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是对的,但这样做达不到目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就应该加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和教学,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含丰富的内涵、全新的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由于存在这样的重大的、原则的分歧没有能够解决,实在是令人着急。后来我们把问题反映到教育部领导面前,最后是由教育部党组成员出面开会,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决定不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内容列入这门课程之中,认为那样做是不合适、不正确的。这门课程又向前发展了。并且,在以后出版的多种教材中,都无一例外地突出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内容,使得这门课程在思想理论水平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非常可喜的。

现在进入了新世纪,国际形势又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中国也进入了实现四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走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对这门课程所肩负的重任有更新的、更深刻的认识。第一,冷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呈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各地区以至各部门都日益构成一个整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其他如政治、外交、文化以至军事等诸多方面,尽管存在许多矛盾和差异,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以及全球反恐斗争的展开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政局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呈现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在对待国际事务和开展对外交往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起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这就是说,无论是从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的崛起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来看,我们都需要对外部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战略的高度去把握世界的发展变化,去应对这种发展变化,去努力实现我们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并引导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前进,发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已经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学好、教好这门课程,是直接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及人类进步事业、对中国第三步走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