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期均衡分析

长期均衡分析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长期均衡分析上述的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企业行为如投资受政府严格控制,计划部门在平衡不同部门投资需求方面始终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时期,消费物价指数也增长四倍多,年均增长率近5%。快速增长经济伴随居民收入和消费较快增长。

三、长期均衡分析

上述的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根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如图11-9所示。

图11-9 长期分析

图11-9中的LAS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1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上移动到AD2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F决定的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由于Y1=Y2=Y*,因而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因此,西方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案例】

需求创造的中国经验:长期不缺总需求[1]

过去三十余年,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约为10%,名义GDP年均增长近16%,这一时期消费物价指数也增长四倍多,年均增长率近5%。总体而言,我们面临的是总需求增长过旺的通货膨胀问题。

为什么长期不缺总需求?从新中国经济史角度观察,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具体情况不同,然而提供了不同体制背景下长期不缺总需求的经验证据。

计划经济在产权、价格、激励方面最大限度地否定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同时也就最大限度去除了市场经济内生的行为约束机制。按照科尔内教授《短缺经济学》一书阐述的分析逻辑,行政系统调配资源体系下,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倾向,经济主体通过“虚报需求”竞争更多资源,供不应求或短缺经济成为影响老百姓生活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持久而普遍特征。

短缺经济下,普通生活消费不得不借助票证进行数量分配,派生出从肥皂猪肉到自行车都要凭票供应的经济史奇观。企业行为如投资受政府严格控制,计划部门在平衡不同部门投资需求方面始终面临巨大挑战。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确定投资计划方针时,是兼顾“吃穿用”和“三线”投资方针,还是应当其他投资为“三线”建设让道,最后在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一再坚持下才得以定案。

短缺经济微观运行机制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就是总需求持续大于有效总供给。投资饥渴,消费冲动,总需求不推自走;但是供给能力受到体制限制,难以持续较快增长,更谈不上与总需求大体一致。当时不仅长期不缺总需求,短期也会持续面临总需求过度扩张的压力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机制引入以及企业、财政、银行制度改革,预算约束软化体制特征逐步得到改变,短缺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实质性变化。然而宏观经济长期不缺总需求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在过去三十余年里,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约为10%上下,名义GDP年均增长近16%,用GDP通缩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年均通货膨胀率约为5.8%。在这一时期,消费物价指数也增长四倍多,年均增长率近5%。可见总体而言,我们面临的是总需求增长过旺的通胀问题。

总需求不足当然也不是伪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运行会间歇性或周期性出现GDP缺口或总需求增长不足问题,这是催生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出现的经验基础,也是宏观政策或总需求管理政策针对的主要对象之一。“短期或缺总需求”与“长期不缺总需求”这两个判断并行不悖。对于后一判断认识不足,过度担心需求不足,有可能忽视通过长期改革培育提升潜在供给能力方面的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发展议程。

中国晚近时期的增长经验提供了一个大国在快速追赶阶段总需求创造的结构特点。快速增长经济伴随居民收入和消费较快增长。过去近十年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近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约为6.5%(收入增长存在城乡差别扩大问题,然而人均收入确实增长较快)。

收入增长推动消费增长成为总需求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1990~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375元增长到3159元,食物消费占支出比重即所谓恩格尔系数从58.8%下降到43.7%,人均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食物消费量从大约16公斤上升到34公斤。

更为重要的总需求驱动因素是投资增长。如何看待投资增长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高投资确实会派生包括环境压力加大、原料供给紧张等一系列困难,然而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快速追赶经济必然是投资较快增长经济,高投资构成高增长经济的需求创造的关键来源。

发达国家在快速增长和追赶时都经历过高投资阶段。如“二战”后美国投资增速高促成经济增长黄金期,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也伴随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因而问题不在于投资驱动,而在于投资增长能否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生产力,投资增长是否与总供求关系大体均衡的约束条件相兼容,能否同时有效应对环保和排放挑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性。

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在我国投资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项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五成,十年前上升到61%,近年上升到七成以上。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16%,再上升到2008年的24%,相对增幅接近三倍。

投资结构演变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基本发展阶段具有紧密联系。城市化快速推进伴随居民住宅需求和商务地产需求高涨,市场体制引导下房地产业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提升全国范围大市场和产能体系,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制造业在比较优势规律作用下,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消费物品和投资品,也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物质保障。

2001~2008年资本形成对GDP年均贡献约4.7个百分点,加上消费支出年均贡献4.2个百分点,内需大体能够保证总需求实现年均9%增长。可见在保持外部大体均衡即顺差大体稳定基础上,经济快速追赶阶段内需扩张有能力提供足够总需求增长,与8%~10%潜在总供给增速大体一致。

在长期不缺总需求条件满足前提下,政策面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和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结构动态演变的功能,保证潜在供给增长势头不要过早衰减。同时要提供必要合理的社会保障系统,弥补市场竞争机制不足,促使经济发展利益普惠全民

案例来源:《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47655。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含义,进一步再理解这两条曲线的作用如何造成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波动。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作用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2.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作用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供给方面的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来自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生产函数包含就业量(N)和资本存量(K),由于资本存量在短期中被假定为固定不变,因而短期中产量只取决于就业量(N)。就业量(N)的大小由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决定,因此,把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相结合就可以得到反映社会总供给方面的价格和产量之间关系的总供给曲线。常规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总供给曲线类型

向右上方倾斜程度取决于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的调整速度。古典学派认为调整速度很快,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直线,被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也叫长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调整的速度很慢,甚至根本无法调整,这时总供给曲线成为水平直线。

4.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决定价格和产量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价格和产量。短期中总需求曲线移动比较频繁。它向左(向右)移动造成产量的减少(增加)以及价格水平的下降(上升)。而短期中总供给曲线不易移动,但是外界的冲击可以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引起失业和价格上升,出现滞胀现象。

基本概念

总需求 总供给 长期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价格变化的利率效应是,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反方向变动,进而导致投资和产出同方向变动

B.价格变化的利率效应是,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导致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

C.价格变化的实际余额效应是,价格下降使人们持有货币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人们变得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D.价格变化的税收效应是,价格下降使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减少,纳税档次降低,进而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加

2.当(  )时,总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缓。

A.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应量较大

3.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A.价格下降增加了实际余额,因此,LM曲线下移,收入提高

B.价格下降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因此,IS曲线下移,收入提高

C.价格下降诱使政府减税,因此,IS曲线下移,收入提高

D.以上都正确

4.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政府支出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将右移

B.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曲线将左移

C.税收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将左移

D.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将右移

5.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的原因是(  )。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D.私人投资减少

6.当(  )时,古典总供给曲线存在。

A.产出水平是由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的就业水平决定

B.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

C.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

D.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

7.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政府的减税将(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产出

C.提高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无影响

8.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若增加2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

A.增加实际货币供给20%   B.增加名义工资20%

C.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    D.提高利率水平

9.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是(  )。

A.假定名义价格是不变的    B.假定名义工资是不变的

C.假定可支配收入是不变的   D.假定实际工资是不变的

10.在货币工资刚性条件下,政府可实施以下宏观经济政策(  )。

A.当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

B.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而价格水平过高状态,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C.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实现均衡,可维持现有的政策

D.以上政策措施都是恰当的

二、问答题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2.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3.如何区分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三、计算题

1.设消费函数为C=100+0.75Y,投资函数为I=20-r,政府支出为G=80,税收T=0.2Y,货币需求函数为L=0.4Y-0.5r,货币供给为M=50,价格水平为P。试求:

(1)推导总需求曲线。

(2)当价格等于10和5时,总需求分别是多少?

(3)假设政府支出增加50,试求新的总需求曲线,并与(1)进行比较。

(4)假设货币供给增加20,试求新的总需求曲线,并与(1)进行比较。

2.已知某经济社会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KαLβ,α+β=1,K和L分别为两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分别为R和W,价格水平为P。试求:

(1)劳动需求函数;

(2)总供给函数。

【注释】

[1]作者: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