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纹饰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是指红铜与铅、锡等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终结。中国青铜器强盛的生命力在于繁复而精密的古代中国礼制的赋予。三代青铜器各有特点,其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产生、发展、兴盛以及衰落过程。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

第四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青铜,是指红铜与铅、锡等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一般是红铜占75%、铅占15%、锡占5%。

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它的铸造工艺出现的时间比埃及两河流域晚,但由于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铸造技术复杂而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独特,其辉煌程度达到了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无法比拟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终结。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权力象征的特殊功能,使其铸造工艺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统治者充分重视和支持,它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所以它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国青铜器强盛的生命力在于繁复而精密的古代中国礼制的赋予。史书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战争,“祀”和“戎”都离不开青铜器。“明贵贱,辨等别”不仅使中国古代青铜器拥有独特的内涵,而且从至美角度奠定了青铜文化的灿烂。

中国青铜器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约16个世纪,以夏、商、周三代成就最为突出。三代青铜器各有特点,其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产生、发展、兴盛以及衰落过程。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青铜器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的作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青铜器,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这足以反映商代后期中国青铜铸造的卓越技术和宏大规模。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6年)青铜器与礼制结合更加紧密,冶炼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东汉第一件青铜器出土至今有铭文的青铜器约有12000件,铭文在100个字以上的有100件左右,150个字以上的仅有20多件。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有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 事,内容还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不稳定的情形,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存台北故宫)。青铜器铭文记载了3—4千年前的中华历史,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文字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上。青铜文化蕴涵了1600余年中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信念和道德情操。

春秋战国(公元前776年—公元前221年)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汉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余辉,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外国铸造青铜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可做很细巧的东西。失蜡法的范(铸模)可以用几次,产生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而中国不大用失蜡法,最早用失蜡法在战国早期,在此之前是用合范法。中国既有合范法,也有失蜡法。只是合范法在商代与西周春秋时期大量使用。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按礼仪用途分,可分四大类:

  宗器:祭祀宗庙用。

  旅器:用以记述征行,天子、诸侯每有战事,必铸铜器以记之。

  滕器:随嫁之礼器。

  乐器:祭祀必奏乐,故礼乐不可分。

  中国古代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分为八类:

  烹器:鼎、鬲、甗(音演)。

  盛黍稷:食器:敦、簠(音斧)、簋。

  酒器:尊、罍(音垒)、壶、卣、觥(音工)、爵、觚、觯、角、斝(音甲)。

  脯醢器:豆。

  盥洗器:盘、匜(音仪)。

  舀取酒、汤之器:匕。

  盛酒器之座:案、禁。

  盛冰器:鉴。

  下面介绍三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

鼎 脱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一般三足,也有四足的,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古书上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鬲 款足以鼎(样子像鼎,足部中空),煮食器。

甗(yan) 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颇似今日蒸笼。

甑 形似甗,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 其外形上下内外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 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

簠 盛稻粱(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粱,盛于簠。

豆 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盘,匜 商周行祭祀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相配需而用,匜形似今日之水瓢,泻水于手,以盘接盛之,故匜有把手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接水。

尊,罍 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时改用铜。尊多做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祀与社稷立坛用大罍和大尊,两器多同时使用。

壶 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有提梁、两耳、大多无盖。

卣(音有) 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祭用卣”(《周礼·春官》)。

觥(音工) 《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为华丽,多做成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

盉(音和) 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做工亦较华丽。

爵 饮酒兼温酒之器。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底三足。二柱用以节酒,并非单纯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

觚(音姑) 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的佐证。

觯(音治) 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音甲) 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上多有盖;斝,口圆而无柱,饮酒器,造形精巧,装饰华丽。

勺 舀酒之器。

匕与柶 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柶以木制,平时饮酒多以匕,待客以柶,匕、柶即今日汤匙。

禁 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 形似大盆,盛冰器。

另外,乐器有钟、铙、鼓、錞、铎等。兵器有戈、矛、戟、钺、箭、镞等。

青铜器的纹饰有动物、植物、几何图案等,动物有马、牛、羊、水牛、猪、虎、熊、龙、蛇、鱼、蚕、鸟、凤、饕餮等;几何形纹饰包括弦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绳纹、圈带纹、重环纹、波曲纹、鳞纹、窃曲纹和瓦纹等。

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工艺和工艺美术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一、鼎

司母戊大方鼎

鼎,一般三足两耳,多用青铜制,先有陶鼎,在烧陶过程中,人们发现了铜,有了铜便有了铜鼎。足越长年代越早,越实用,为了熟食;足越短,越多于装饰。也有铁制,纹饰以饕餮纹为常见,约五千年历史。

最早为炊器,民以食为天。

商周时期常用于祭祀。周有列鼎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秦灭周迁九鼎,九鼎代表九州(雍州、梁州、兖州、青州、豫州、冀州、徐州、荆州、扬州),是皇权的象征。

东周、汉常用陶鼎作为随葬品,称之为明器或冥器。

古代君王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佛教徒用作为香炉,面鼎顶礼膜拜。

道士则用以炼丹煮药,用鼎炼长生不老之药(炼仙丹)。

后来有人把它放在宫殿里、大堂上、客厅里作文明的装饰品。

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后期王室的青铜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四足)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宫村(殷墟)。

鼎,从力学上讲,三足最稳;从造型上讲,稳重、朴素、虔诚、有足有耳有身;从纹饰上讲,饕餮是食人的猛兽。鼎,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蕴深刻的造型,任何人面对它都有神秘、严肃、庄重的感觉,它一方面带有统治者的意志,另一方面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钟

钟,古代打击乐器。八音中为金,多以青铜制,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

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是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的乐器。《王子钟》铭文有“周享以孝,于我显祖文考”,“用宴以喜,用乐嘉宾及我朋友”。

西周中期开始有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编钟。也有大而单一的,称为特钟。王侯贵族击钟列鼎而食。古代作战用以助军威,壮声势,“击金则退,击鼓则进”。《三国志·魏志·田豫传》中有“钟鸣漏尽”的句子,钟用以报时。

钟同时又是佛教打击乐器。佛寺敲钟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上(对佛)虔诚膜拜,为心态之声;二是对下(信徒)的戒音,要扬善抑恶,警钟长鸣源于此。根据佛教理论,塔上挂钟是为了警世,风吹铃响,仁者听之心动,警告自己要做好事,勿做坏事。

西安市以钟楼为中心,钟楼有朝钟暮鼓的故事。钟楼最初用的钟现陈列于陕西省博物馆,名景云观钟,此钟铸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重六吨,青铜制。

长安八景的雁塔晨钟在有小雁塔的荐福寺内,是口铁钟,重二万多斤,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

中国最珍贵的钟是北京珍宝馆里的16个金钟,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制,单用去的黄金就有13500多两。

中国最大的铜钟是北京西郊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铸于1404年,重达46.5吨。

缅甸曼德勒以北11公里的明宫宝塔遗址也有一口大钟,重80吨,高3.8米,内可容20人,现悬挂在钟楼上,为世界第二巨钟。

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钟是1733年在莫斯科铸成的“科洛科尔王”大钟,重196吨。

三、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对青铜器的装饰,还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和古代社会文明、时代风貌的标志,也是现代进行青铜器研究断代的重要依据。青铜器纹饰大体可分为动物形、几何形和人物活动图形等三大类。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动物形纹饰:包括饕餮纹、龙纹、鸟纹、虎纹、牛纹、象纹、鹿纹、蝉纹、蛇纹、鱼纹、贝纹和龟纹等。其中饕餮纹、龙纹和凤鸟纹等都属于幻想和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也称奇异动物。饕餮纹是宋代人们根据《吕氏春秋》一书而定,它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凶兽的面形,也称兽面纹。其基本特征是动物头部正面的图像,通常以浮雕出扉棱为兽鼻,两边有对称的兽目,上有眉、侧有耳、獠牙、大咧嘴、额顶两侧大部有一对突出的牴角,兽面两侧大多有展开的躯干,下部往往有足。此种图案是动物纹构图中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常作为商周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龙纹和鸟纹在青铜器上多作对称式排列。龙纹:躯干有的作卷曲状,有的几条互相缠绕、有的龙头居中躯干向两侧蜿蜒展开,也有的两龙头相背或呈回顾状的双头龙状。龙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多饰在鼎、盘、壶等器物上。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鹿纹:有长颈鹿角的兽面纹,也有鹿头状、卧鹿形状等。蝉纹:特征为大目,腹部有节状条纹,多数蝉体呈竖三角形,不带蝉足,也有长方形蝉体带蝉足的,四周皆填以云雷纹。作为主题纹饰,多横向排列成带状,或纵向排列连续式,但多数蝉纹处于附饰地位。蛇纹:头部呈三角形或圆头三角形、双眼突出,蛇身弯曲、有鳞节、卷尾。多作单个带状排列,作为陪衬饰于器物口沿。蛇纹大多很细小,相互蟠旋,亦称蟠虺纹。鱼纹:有的脊、腹各有两鳍,较为呆板,有的有一个脊鳍,鱼口多张开,形象生动。鱼纹多施於盘内,也常见于汉代铜洗和宋、元铜镜上。贝纹:是一个个贝壳状纹连接起来组成图案,常作器物辅助装饰,饰在器身或器盖的口沿上。龟纹:形似龟,多施於盘内,也有饰在器肩上的。

几何形纹饰:点、线的集合体,是最原始的纹饰。在青铜器上几何形纹饰包括弦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绳纹、圈带纹、重环纹、波曲纹、鳞纹、窃曲纹和瓦纹等。弦纹:突起的横线,有作人字形的,一般为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它纹饰的衬托。乳丁纹: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单行或方阵。有的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布满全身,也有的作为器物的辅助纹饰。云雷纹:基本的几何图案,也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其形状是以同一方向、相向或相背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有呈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常作为青铜器纹饰的地纹,用以衬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涡纹:图形近似水涡,中间的小圆圈似水隆起状,也有火纹或“冏”(读窘)纹之称。绳纹又称绹(音桃)纹:由两条、三条、四条或更多波线纹交织纽结成绳索状。圈带纹:纹样为若干圆圈排列成带状,多饰在器物主题纹饰的上下两栏、器肩上或器盖边缘等部位。排列的圆圈为实体的,称连珠纹。重环纹:图形是由多个略呈椭圆的一重、二重、三重的环组成的环带,除单独以一种重环纹带装饰器物外,也还常配饰在它种纹饰内。鳞纹:形似鱼鳞,是将大小相同或相间的鳞片横向或纵向排列饰在器物上。波曲纹:形如波浪起伏,在波峰或波谷处常饰兽目或兽头等。窃曲纹:由两端回钩或“∽”形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兽目。瓦纹: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一排排仰瓦,也称为沟纹,常饰在器物的腹部与颈上。

人物活动图形:指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器纹饰中开始出现的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耕战景象的装饰画。内容以宴乐、舞蹈、狩猎、采桑、水陆攻战为题材。

抽象、幻想图形:商代人们对自然界现象不认识、不理解,从而产生祭祀天地山川、崇拜鬼神观念。反映在青铜器纹饰上,多属抽象、幻想的动物,给人以神秘、庄严、肃穆之气氛。在商代前期青铜器纹饰较简单,大都饰以单线条的饕餮纹,夹以圈带纹、乳丁纹和涡纹等。商代后期,流行繁缛花纹,主要表现以云雷纹为地纹,主题纹饰除饕餮纹外,还有蝉纹、鸟纹、龟纹、蛇纹等动物纹和各种几何形纹饰,花纹往往遍布器物全身。商末周初,社会动乱,天命观动摇,是西周青铜器纹饰变化的重要因素。此时已不是狂热地崇拜鬼神,而是较多地注意对祖先的祭祀,作器铸铭文,以颂扬先人的功德,宣扬夺取政权符合天命,以巩固政权。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继承商代晚期的传统,西周中、晚期则多铸有长篇铭文。而青铜器纹饰则主要作为一种装饰,趋向简化。饕餮纹逐渐失去主题纹饰地位,而下降为附饰。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清新、流畅的风格:带状花纹增多,最常见的纹饰有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曲纹、瓦纹等。春秋战国之际,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在摆脱奴隶主阶级旧观念束缚下,无论从青铜器纹饰的多样性和构图的灵活性,都表明青铜工艺发展进入新阶段。青铜纹饰较前有了较大变化:商和西周青铜器上以对称的饕餮等兽面纹为主繁缛纹样已被淘汰,代之以动物纹、几何纹与人物活动图形等。镶嵌、鎏金、金银错等新兴青铜工艺的出现,使春秋战国铜器的装饰花纹更加富丽豪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