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干部帮扶工作纪实
一
2013年12月11日上午,我在洛川县纪委办公室主任车永全、洛川县扶贫办干部郑广军的带领下,来到朱牛乡杨贺河村。正好碰到原村支部书记贠茂贵和今年刚上任的支部书记贾发宏。
“老书记要出门啊?”郑广军认识他们。
“不是出门,是等你们。”
进到老书记家里,满院子玉米满院子鸡,到窑洞炕沿刚坐下,他们就给介绍村里的情况和朱牛乡党委书记雷成全帮扶他们村脱贫致富的情况。
杨贺河村支部老书记贠茂贵(右三)和今年刚上任的支部书记贾发宏(右二)
杨贺河村,很绕嘴吧,实际上是两个村加在一起的名字。一个是杨河村,一个是贺河村,两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就叫成了杨贺河村。开始村里人也不习惯,时间长了也就顺口了。
杨贺河村位于朱牛乡 西南方9千米,地处洛河峡谷地带,包西铁路穿村而过,村内设有贺家河火车站。全村两个自然组,共41户,135口人,党员7名,耕地面积942亩。群众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靠天吃饭”,2012年村人均收入只有1357元。群众以窑洞居住为主,属升级晋档四类村。自2012年朱牛乡党委书记雷成全包扶以来,村里的路变宽了、变平了,贫困户的困难有人解决了。
雷书记按照“引导为主,引帮并重”的工作原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统领,以治愚、治弱、治穷为主要任务,按照“一户一法、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要求,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注重增强包扶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让包扶低收入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争取30万元,拓宽和沙石化了出村道路4.7千米,修筑水渠6000米,涵洞4个,栽植绿化苗木350株,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亮化和美化环境。二是针对村里地少分散,耕种不便,水土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利用国家坡改地项目,去年以来平整土地1400亩,较过去增加土地600亩,人均净增土地面积5亩,同时,修筑生产路8千米。三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想方设法提高群众收入,积极发展致富产业。去年动员群众积极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已栽植核桃树220亩;为了提高种植玉米效益,使玉米种植良种化,引进玉米良种720公斤,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群众种植良种玉米360亩。四是坚持看望慰问特困户。雷书记每次来村里,都为貟世芳等残疾人、特困户送米送面送油,想方设法帮助特困户的生产生活。五是帮助44名群众办理了小额意外保险。六是为增加劳务经济科技含量,实现“劳技转换”,培训剩余劳动力12人次,鼓励出去务工和创业。七是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新党章,学习农业技术,努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服务能力。八是根据杨贺河村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了杨贺河村移民搬迁方案和土地出让方案。
新老两个书记如数家珍,听得我感慨万千。老百姓真好!只要我们党员干部为他们做了哪怕是一点点工作,他们就都会记在心里,念念不忘,无限感激。
二
17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黄章乡洛西坪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房子是新盖的,没生炉子,屋里冷冰冰。村支部书记王永新说:“办公室太冷,我侄子家就在附近,到家里坐吧。”
我们跟随王支书到他侄子家里,窑洞里有炉子,确实暖和。他坐下后说,我们村是个有特点的村子。一是历史悠久。我们村原叫洛安府,清朝光绪皇帝封的。1984年,我们村一分为二,一个叫洛安府东坪村,一个叫洛安府西坪村。名字太长不好叫,就简化成了洛东坪村,洛西坪村。二是蹩鼓出名。“吃洛川苹果,看洛川蹩鼓”,实际上说的就是看我们村和周围一些村子打鼓的表演。“蹩”就是“蹦跳”,一边蹦跳一边打鼓,所以叫“蹩鼓”。近年来,我们村蹩鼓不但在本乡本县本省表演,还到甘肃、山西、四川、云南等省表演过。三是苹果优良。每年洛川的苹果,我们乡我们村卖得最快。
“王支书,你今年卖了多钱?”我问。
洛西坪村支部书记王永新(左二)
“今年不行,卖了17万。去年30多万。”
“今年咋少了?”
“春天倒春寒,苹果受了灾。”
“去年村里人均收入多少?”
“去年6000多,今年5000多。也是受灾造成的。”
“哪个领导干部包扶你们村?”
“乡党委书记郝永奇。”王支书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郝书记可是个好干部。刚才看到的村部就是郝书记帮我们修建的。他还给我们修路、家家户户安装“户户通”。原来看电视只能收几个台,还模模糊糊的,现在好多了,能收几十个台,都清清楚楚。
“你们村有贫困户吗?”我又问。
“相对的有,绝对的没有。家家有苹果园,多少都有收入。”
“你们村最富的到了什么程度?”
“家里有小车,县城里有房子。”
“你们村多少户有小车?”
“我们村68户246口人。现在15户有小车,8户在县城买了房子。40多户在县城租房子住。”
“怎么那么多户在县城租房子?”
“小学、中学娃娃上学都在县城,没买房子的就租房子住。”
“人不在村里,咋干活?”
“农忙时雇人,不忙时回来干。”说到这里,王支书 了一下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不知道,现在雇人可难了。苹果套袋时,家家户户到处找人,我跑到礼泉县才找到人。”
王支书说,苹果套袋、摘袋时是最缺人的时候,这时,来洛川每年打工的 至少在5万人以上。因为苹果摘袋慢了,着不上色,就成了次果。
洛川苹果好吃好看,因为渗透着千万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附录: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洛川蹩鼓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或挎鼓,或持锣、钹(大镲)。道具以鼓为主,间以钹锣。表演起来,大鼓隆隆,钹锣齐鸣,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如古代士卒拼搏冲杀,给人一种古战场重现眼前的感觉。
洛川蹩鼓1982年参加延安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3年参加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演出,1984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世界旅游日”和中日合拍的电影《万里长城》演出。1985年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等奖。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在长沙举办的“东方之星”旅游晚会,同年在云南昆明参加了全国民间广场舞蹈调演荣获金奖。1991年参加沈阳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参加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鼓舞大赛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广东“特区之园”民间艺术荟萃演出。1994年参加广东“东方乐”欢乐节演出,同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商业性演出。1994年组成黄土雄风表演团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庆45周年庆典。1996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7年春节参加北京龙潭庙会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同时应成都世界乐园邀请进行为期半年的商业性演出。1999年赴省参加“千面锣鼓迎千年”活动,及中央电视台“声震大地”文艺晚会的演出活动。
洛川县已于1988年成立了蹩鼓艺术协会,会员600多人,表演人数不受限制,少则10多人,多则数百人,广场、舞台、过街演出均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