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提速的思考

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提速的思考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提速的思考夏占友 王 嫚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塑造了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经济板块,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但是东亚经济板块至今仍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机制。据韩方统计,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进口国,并且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提速的思考

夏占友 王 嫚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塑造了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经济板块,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但是东亚经济板块至今仍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机制。中日韩自贸区提出10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2012年5月底,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并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看到建立自贸区的曙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近两年提速的原因,并对自贸区多边贸易谈判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做了分析,同时也对中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TPP)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日韩自贸区 比较优势 贸易创造 TPP

一、引言

自从2002年朱镕基总理首次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其可行性作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1]张曦和海闻(2003)从中日韩三国的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等角度,对建立日韩自贸区和日韩中自由贸易区做了比较分析,进而说明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2]李荣林、鲁晓东(2006)以局部均衡为基础,利用三国的贸易额和相关数据建立校准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从产业层面说明了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福利效应。[3]刘昌黎(2006)论述了日本政府回避中日自由贸易的原因和中国政府的对策。[4]李明权,韩春花,金兴起(2010)采用回归分析和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RCA)分析手段,解析其农产品对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影响。[5]于晓燕(2011)就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2012年5月2日,中国与韩国就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达成协议,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三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该协定基本涵盖了国际投资协定所包含的所有重要内容(1)。该协定的签署不仅加快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而且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野田内阁仍未宣布是否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TPP)的时候,日本却迫不及待地要求立即启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那么,近些年来推动其进程加快的因素有哪些?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而面对TPP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二、中日韩自贸区提速的因素分析

(一)中日韩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加,消除了某些国家建立自贸区的疑虑

中日韩地处东北亚,三国地理相邻,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经济互补性较强。日本和韩国分别属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三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三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日韩三国经济日趋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经济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日本对华出口的依赖度从2000年6.3%上升2010年的19.4%,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度截止到2010年底已经超过20%,而对美则为10%。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据韩方统计,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进口国,并且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三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相互依赖性增强。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中日两国贸易情况。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到,2004年至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日本的顺差额也逐渐增加。2009年,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表1 2004-2011年中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img39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其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9年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但在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后,贸易额有所回升。2010年日本对中国及中国香港的贸易金额首次超越对美国的贸易金额,日本对中国及中国香港的贸易占整体贸易额20.1%,美国只占18.6%,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55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统计,日本对美出口依赖度从2000年的29.7%跌至2010年的15.4%。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突破3 000亿美元大关,贸易总额为3 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1%。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后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和日本在经济贸易上日益密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在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增加。

从贸易品种来看,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在日本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均在50%以上,经济贸易具有典型的互补性。中日两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说明双边贸易合作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韩两国贸易情况。据日本《富士产经商报》报道,2007年韩国进口中国商品的贸易额首次超过进口日本商品的贸易额,至此无论是进口领域还是出口领域,中国都成为了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中韩两国的贸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相对2008年有所下降,但韩国仍保持了对中国的顺差,顺差额同比增长了27.9%;2011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 456.3亿美元(见表2)。日本和韩国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在中国企业接近10万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 200亿美元。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总额有所回落,但是,2004-2011年总体趋势还是上升的,且创了历史新高,同时韩方顺差随着两国贸易范围扩大而增加。

表2 2004-2011年中韩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img40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由此可见,三国之间相互贸易的发展说明三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存在互补性。同时,中韩两国之间的垂直分工产业比较多,其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垂直分工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韩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车辆及其零部件等生产行业,技术密集程度明显高于中国的优势领域。与韩国相比,中日之间的垂直分工特征更为明显,而且垂直分工产业大多数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中日之间的具有水平分工的产业也比较多,但是中国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比较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三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中日韩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依赖性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向自贸区迈进。

(二)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蝴蝶效应

中国的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使得中日韩建立自贸区的步伐加快。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贸易组织对非关税壁垒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随着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的多边谈判困难越来越大,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没有新的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减少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促进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益处。一方面,近些年来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的同时世界贸易组织无法满足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在开放贸易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影响市场的能力同时规避世贸组织中关于中国在入世后的由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也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徘徊不前的趋势下的一种次优选择,这同时也是各国资本市场内在扩张的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经济的“引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蝴蝶效应,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的FTA,进而中国的生产厂商和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区域内其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步伐也进一步加大,同时资源、商品、技术、资本会从日韩向中国转移,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影响下,日韩两国无论是为了避免被“边缘化”或避免经济发展的被动性还是为抢占东亚经济乃至亚洲经济的主导权或话语权,或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日韩都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步伐。

(三)国际和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使得中日韩三国FTA具有现实意义

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20%,人口占全球22%,三国的GDP总量超过12万亿美元,三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46.6%,其在东亚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三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签署自贸区协议,中日韩三国FTA将成为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必将带动东亚乃至亚洲经济一体化总体进程。因受金融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日本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日本遭受地震(2011年3月11日)重大创伤、日元持续升值、出口受阻后,日本亟须在更多领域开拓海外市场,振兴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模式向“出口推动型”转变,中日韩三国面临着出口市场萎缩,这使三国更加注重亚洲市场,从而为三国的合作注入动力,有利于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形成。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日韩民间研究小组通过各自独立的模型测算,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如果提升三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三国经济增速都可进一步提高,其中韩国受益最为明显。三国间任何双边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收益都小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效果。如果中日韩自贸区形成,可以利用自身市场需求平衡欧美需求不足,有利于亚洲经济进一步复苏。但是,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进程的加快,如何面对一直阻碍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因素呢?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些制约因素。

三、存在的困难与解决措施

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三国领导人首先同意开展相关民间学术研究。在之后的约10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初步得出积极结论。虽然中日韩三国均认为中日韩自贸区大势所趋,中日韩自贸区在近两年进程加快,但是三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战略利益差异和美国对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的阻碍等因素却不可忽视,必须妥善应对并解决这些敏感问题。

(一)自贸区建设与谈判仍将面临诸多困难

1.农业仍然是影响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农产品关税在中日韩三国中水平最低,为15.1%,非关税壁垒相对较少。日韩是农产品纯进口国,对农产品分别规定征收21.8%和47.8%关税,而非关税壁垒方面障碍不胜枚举。日本政府对农业的基本政策是“原则封闭,例外开放”。日本希望签署比自贸区低一级的投资协定。日本农业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领域,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极低,是一个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然而日本的农业集团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利益群体,农民是日本自民党最大的支持者,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农业问题,日澳EPA谈判一直难以有新进展,美国一直拒绝与日本谈判FTA。如果日本要加入TPP,首要解决的也是农业问题。韩国农业的保护程度也较高,日韩FTA谈判也是因为农业问题一直迟迟未果。韩国政府担心自由贸易协议签订后,中国农业出口会对本国农业造成冲击。韩国不仅担心与中国相比处于弱势的农业和中小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担心与日本相比处于弱势的技术竞争力。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在自由贸易区构建的过程中,若日韩两国不愿开放农产品市场,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无法发挥。因此,中日韩三国若不能就农业问题达成共识,农业仍是构建自由贸易区的一大瓶颈。

2.中日韩三国间政治互信度相对较低

中日韩三国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互信度较低。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和朝鲜半岛。而日本对待历史问题又缺乏深刻反省和认识,日本新保守势力迅速崛起,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中韩两国人民对日本心理有隔阂。二是主权领土问题。南沙群岛归属问题,日韩在独岛和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中日韩海洋权益的分歧,中日东海之争都不可避免地对未来的区域合作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韩的野蛮侵略犯下罪行缺乏足够的反省和认识,这严重影响了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两国人民对日本的信任程度,这也成为三国进行自由贸易合作的重大障碍之一。

3.美国的制约

一方面,在中日韩三国中,韩国和日本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国,是美国东亚政策的支点和基轴。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美国对于韩日两国以任何形式接近中国都非常敏感,而中日韩建立自贸区后三国不仅经济实力大增而且在亚洲乃至世界影响力也必将会进一步增强,这会对向来以世界老大并推崇世界霸权的美国构成所谓的“威胁”,所以美国必然会在自贸区谈判过程中设法阻挠。正如[6]吴心伯教授(2007)指出的那样:“华盛顿最担心的是中国成为东亚合作的领导者,不仅由于中国的地区合作理念与美国的偏好存在距离,而且也因为中国的影响力将因此进一步上升,而美国的影响力则遭到削弱”。另一方面,美国对东亚市场窥视已久,而任何自贸区的形成都会有排他性,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效应会对非成员国造成福利损失。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主导权和经济利益不会无动于衷,“至于东亚一体化进程,华盛顿将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反应,像华盛顿有能力在欧洲应对不断取得成功并具有独立性的棋手一样,该地区也将仅仅是试探一下美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而已”。[7]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多次表明美国的立场“美国将重返亚洲市场”。在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已与其他8个国家就TPP的纲领达成一致,并力争在2012落实,其目的也就是借助TPP重返亚洲和搅乱中日韩FTA谈判。另外,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会把经济利益摆在首要地位,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大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性。日韩对美国的依赖性大于对中国的依赖性。日本的外交基调基本是由美国制定的,总之日本政府是看美国人的脸色来制定对华政策。并且美国担心中日韩FTA形成后,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的主导权会向中日韩转移。更为重要的是,中日韩建立FTA后经济发展会向欧盟一样迅速进入轨道,世界第三大力量的崛起会对美国构成很大威胁,这些都是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不利因素之一。

(二)中日韩三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1.应理性客观看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

一是对于农产品中部分产品可以实施“早熟计划”。二是中日韩三国在农业方面可以水平分工,也可以垂直分工。农产品水平分工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其前提是各国有各自的优势产品。中国农业分散且农产品成本比较低,相对于日韩来讲具有比较优势,但中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精细化种植方面与日韩有较大差距,日本韩国部分农产品质量优于中国。如果中日韩三国将成本价格优势与农产品的质量结合在一起,就可能构成水平分工的基础。中国农产品可以较低的价格成本优势进入日韩市场,日韩的农产品可以凭借质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日韩三国可以进行垂直分工,中国可以供应原材料,韩国加工,日本做成品。与此同时,中国充分引进并利用日韩的技术和设备,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三是,中日韩三国在签署FTA后,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政府可以通过其他产业获得利润来弥补农业的损失。总之,应从中日韩各国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并合理安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日本前外务大臣前原诚司曾猛烈批判日本保护农业而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踌躇不前:“为了保护仅占GDP 1.5%的第一产业(农业)而牺牲其他领域,这样的做法十分可笑。”(2)

2.加大东亚经济的互利性,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性

中日韩三国是东亚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三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近20%,人口15亿多,但是三国的贸易量只占三国贸易总量的不足20%,三国的投资额仅占三国投资总量的6%,因此,三国在提升贸易和投资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而中韩日三国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经济互补性较强。中日韩三国可以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加快三国之间经济和产业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互利性,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此外,可以在东亚三国中实现相互持有对方主权债务,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就中国而言,中国应该积极鼓励亚洲各国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促使人民币向区域货币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已经在边境贸易中被广泛使用,现在人民币也应该努力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世界大多国家都盯住美元,1985年美国迫使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不断升值,从而导致日本国家、企业、个人所持有的美元外汇资产大量蒸发,随后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二十年”,自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先后实施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持有以美元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企业及个人资产不断减少,并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因此,为了增强亚洲经济的影响力,提高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中日韩三国加强经济互补性,减少美国对东亚经济体的牵制。

3.增强政治互信

中日韩三国由于政治制度、地缘和历史等问题存在巨大分歧,中日韩三国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民间层面都缺乏了解和信任,这一点在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中很重要。三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承认相互之间的差异,中日韩要从三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本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出发,照顾彼此重大关切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寻求经济上平等对话,增进政治互信。三国可以由民间的文化交流入手进而推动经济交流,再进一步推动到政治互信,摒弃政治差异,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使三国真正成为文化、经济技术、政治团结的伙伴。中日韩三国要以真诚的态度,信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承诺,遵循平等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求同存异,摒弃各国在政治意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相互尊重,开展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四、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加大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参与了不同性质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目前,参与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10+3”区域合作、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区域经济集团化,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这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要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做准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三大经济板块有欧洲、北美、东亚。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虽然东亚在贸易、投资和次区域合作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可是在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方面却没有突破性进展。就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而言,东亚明显落后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在这样的趋势下,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9月21日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按照欧盟模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彼此间经贸联系的日益密切,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鸠山由纪夫在亚洲政策演说中提到:“如果看一下欧洲,我们会发现,经过两次悲惨的大战以后,以前曾经敌对的德法通过缔结煤炭钢铁协定不断加强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两国国民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深化,形成了事实上的不战共同体。以德法为中心,西欧各国经过曲折发展,终于建立了今天的欧盟。”(3)建立自贸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必将逐步实现货物、人员、资本的自由来往。同时也将全面促进各国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者福利,这些对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有三种模式,一是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建立三个“10+1”,再合并为亚洲经济共同体;二是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后再与东盟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三是以“10+3”框架为基础,在东亚国家之间建立全面的经济伙伴关系,对于东亚各国来说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中日韩经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高度依赖区域外市场,出口贸易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很高。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对东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东亚一些国家在欧美的市场被区内成员挤占,份额逐渐缩小。能否通过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扩大东亚乃至亚洲区域内市场,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8]约瑟夫·奈(1968)认为“地区是由地理关系和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而连在一起的一些国家”。而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中日韩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和世界经济的第三大引擎,只有通过区域化构成一个类似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或者欧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而带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经济一体化不是不可能实现,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就如同欧盟的成长,在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内,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欧盟、北美和东亚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地区,既相互依存,也相互竞争。然而,由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加上东亚国家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在多边贸易体系中三个地区之间的力量平衡正在发生变化,欧盟和北美的影响力迅速增强,而东亚国家由于出口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一致的立场,在多边贸易体系讨价还价中的地位在下降。通过中日韩三国建立FTA,进而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恢复全球地区间的力量平衡。

(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1.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为我国企业发展注入竞争因素,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

竞争效应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各个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日韩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各国都削减关税,并实施一系列促进贸易的政策。关税的减少,壁垒的消除必将使日韩的优势产品进入我国的市场,对我国部分劣势产品造成冲击。但是竞争因素的加入会使我国企业寻求新出路,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对产业进行调整重组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后,市场规模扩大,三国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市场进行大规模生产,带来规模效益。

2.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日本和韩国在技术和资本充足率上都明显高于我国,日本是对华投资的第二大国家,仅次于美国。对于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而言,无论韩国还是日本,中国都是其主要的输入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使各国的准入门槛降低,投资成本减少,将更有效地促使韩日两国对我国增加投资。

3.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我国同日韩两国的友好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区域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也逐渐蔓延,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担忧,担心中国会成为新的一个霸主。因此,对中国进行抵制和打压,就亚洲国际环境来看,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美日政治、军事同盟、朝鲜半岛的不稳定、南海问题等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日本一方面期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带动日本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其在亚洲的地位。笔者认为各国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胡锦涛2009年4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表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9]2009年10月25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接受《曼谷邮报》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但这不一定就是威胁,重要的是日中两国一起为东亚各国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10]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区域内外的稳定。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必然会为中国的发展扫清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五、中日韩FTA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不仅要依赖于三国的经贸关系,还要考虑到亚太地区整体的合作以及大国之间战略的博弈。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经济重心开始从发达国家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转移,亚洲地区以其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在多轮经济政策刺激下,经济仍复苏乏力,亚太地区对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创造就业具有关键作用。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亚太自贸区可能使美国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损失250亿美元,或者约20万个高薪岗位。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争夺亚洲地区的主导权,美国政府想要借助TPP返回亚洲市场。在APEC召开各国领导人第十六次非正式会议之际,奥巴马宣布,美国已与其他8个国家(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纲领达成一致,并力争在2012年落实。虽然日本迟迟未作出是否加入TPP谈判,但是美国的介入必然会使中美、中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加。

美国通过TPP绸缪国际贸易新规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挑战角度分析,美国想通过TPP阻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阻止东亚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削弱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影响力,巩固其在亚太地区一体化的核心领导地位。如果日本成功加入TPP,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也将被孤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而日美经济关系将进一步提升,这不仅会大大促进日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赢得了日美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美意图通过TPP来抗衡中国的崛起,压制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已经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中国采取孤立的态度。从机遇角度来看,如果中国加入TPP,可以获得更大潜在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享有更大的收益,产生趋同作用,同时可以借助TPP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加入TPP是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TPP的门槛较高,张茉楠说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远超一般自贸区协议。[11]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应继续为推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而努力,建成中日韩自贸区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时机问题”推迟加入TPP或未加入TPP而造成损失,而且可以保证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中国要为加入TPP做准备,如果中国加入TPP,实质上是形成了中美自由贸易区,这可以解决多年来中美贸易争端,减少中美其他领域的摩擦和冲突,加强两国政治互信。中国在对于有利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都持开放态度,一个和平、发展、繁荣、和谐的亚太符合本地区各成员的共同利益,也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形成、成长、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寻求的是区域内的安全和区域外的安全。但对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日本政府应该学会自己走路,而不是让某些大国主宰自己的意识,与其如此,不如索性把自己的国家主权直接让渡给某些大国,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发展问题上,应该使用同一个声音。

六、小结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三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和立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东亚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引领亚洲经济强劲增长,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日韩在东亚发展中举足轻重,又是东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各方抱有诚意,坚定政治意愿,排除外部干扰,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自贸区建设一定会得到稳步扎实的推进。中国政府在战略上对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持积极态度,并已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进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凝聚共识,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本与新加坡、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韩国则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可见三国都对自由贸易区非常关注。问题在于中日韩三国如何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克服困难,加强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国力日渐强大,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在区域合作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将发挥领导和主导作用。有些学者借鉴“法德和解”进而建立欧盟的经验,呼吁中日成立以“法德模式”为核心的东亚经济一体化,中日两国共同主导东亚乃至亚洲;[12]有些学者对比中日两国的条件后,认为中国更适合区域经济的主导者。13]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国情,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崛起已经竖起了外敌,中国应该作为区域的推动者和维护者而不是主导者。中国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韬光养晦。

参考文献

[1]张曦,海闻.日韩双边自由贸易区和日韩中三边自由贸易区:孰优孰劣?经济问题探索,2003(1):34-37.

[2]李荣林,鲁晓东.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和福利效应分析:一个局部均衡的校准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69-77.

[3]刘昌黎.论日本政府回避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原因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2):62-65.

[4]李明权,韩春花,金兴起.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其对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影响.经济纵横,2010(4):107-110.

[5]于晓燕.中国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策略思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9-25.

[6]吴心伯.美国与东亚一体化.国际问题研究,2007(5):48-51.

[7]Morton Abramowitz and Stephen Bosworth.Adjusting to the New Asia.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2003:119-131.

[8]JosephS.Nyeed.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Readings.Bostom:little,Brown&Co.1968:5.

[9]曹国强,曹智.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人民日报,2009-04-24.

[10]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东亚共同体要领导全球.刘庆云,译.东方早报,2009-10-26.

[11]罗兰.美国急推TPP寻找“疗伤新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15.[12]彭淑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陈峰君.东亚经济合作谁执牛耳.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02-19.

【注释】

(1)资料来源:商务部(商务部网站2011年9月6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205/20120508120383.html。

(2)资料来源:经济观察网,2011年8月27.http://www.eeo.com.cn/2011/0827/209888.shtml

(3)资料来源:鳩山総理によるアジア政策講演:アジアへの新しいコミットメント-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の実現に向けて2010年11月15日http://www.kantei.go.jp/jp/hatoyama/statemen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