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1.1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含义一、城市与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城市化,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又与城市的基本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科学地把握城市概念,才能把握城市化的概念。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农村城市化,就是将现有的广大农村社区变成城市。国内许多学者把农村城市化视为人口向城市地带的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集中。

6.1.1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一、城市与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城市化,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又与城市的基本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科学地把握城市概念,才能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和兴起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社会分工细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第一批城市的诞生距今约有五六千年,例如中国的殷墟商城和古埃及的孟菲斯城等。城市的产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什么是城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下定义。例如,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发展的结果;从城市的地位、功能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交往、信息沟通中居于中心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不同的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城市作出的规定性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们无需对这些规定性进行专门的考察,但对城市的定义应该达成一些共识。第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二,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第三,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第四,城市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主要地位;第五,城市的市民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与农村居民具有显著的差异,并且城市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第六,城市是交通、通讯、供电、邮政等社会基础设施最完善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最完备、最集中的区域。

城市化简单地说是一个由乡村社会、乡村文明逐步变为现代化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高佩义先生(北京大学90届经济学博士)认为,城市化展开可以包括五个方面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被城市完全同化(这可以理解为乡村硬件的城市化);第二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这可以理解为乡村软件的城市化或乡村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城市化);第三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或低等级城市的高级化);第四层次是作为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高佩义:《城乡建设》杂志,1991年第1期,第30—31页),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实则是哲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即要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抽象总结出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城市化规律。

还有学者从一般、狭义和广义的不同角度来规定城市化的涵义。所谓一般城市化,是指由于人类文明的发达推进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由此同时发生的地域和社会的变化。所谓狭义的城市化,是指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质变。所谓广义城市化,是指聚落或者地域中城市的因素逐渐增大的过程,而且是指城市产生影响在聚落和地域的内部越来越显著的过程。

总之,城市化的定义如同城市的定义一样,具有多元性,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对城市化作出一个定义,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不管多么困难,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则必须对城市化问题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综合研究,可以认为,所谓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的比例越重,则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二,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其转移的速度越快,转移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城市化是一种由自然、原始、封闭、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并以先进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总之,城市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不断改善和提高的系统升级过程,城市化是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相同步的。

二、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如同城市和城市化的定义一样,具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农村城市化,就是将现有的广大农村社区变成城市。有人认为这是对农村城市化的一种误解,说这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城市化,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意见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城市化的第一个阶段是以牺牲农业发展和使农村经济萎缩相并行的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大城市聚集的城市化过程。而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深化和总体城市化的完成,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不是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而是城市和工业的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城市生产关系向农村渗透,这包括在大城市过度集中的工业、人口向农村扩散,推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形成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的大中小城市及市镇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还有的意见认为,农村城市化就是农村工业向城市聚集,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不断地移居城市,原有城市不断扩大和在农村社区建设新的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

国内许多学者把农村城市化视为人口向城市地带的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集中。这种集中过程既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在这种农村城市化理论的指导下,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也就以人口集聚为中心。区别仅在于有的主张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发展中小城市,也有的主张发展大城市。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90年代曾说过:“我国农村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本质上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把工厂办到农村里去的另一面就是乡村的城市化,也可以说是把城市扩散到乡村去。这可能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就决定了农村必须和已有的城市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我国当前新型的城乡关系。”(参费孝通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一书写的“后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页)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即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不是向城市集中,转移的地点就是小城镇。

综合以上各方面意见,农村城市化是指在农村地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农村城市化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在时间、空间、人口、就业、生活居住、社会交往、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征如下。

(1)时间特征:过程和阶段统一,以渐进为主。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大中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例如既可按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来设置农村城市化的阶段目标,即90年代末实现小康型农村城市化,21世纪初实现富裕型农村城市化和21世纪中叶实现发达型农村城市化。也可按照农村城市化目标实现的程度不同区分为:①农村城市化的起步阶段;②农村城市化的初步实现阶段;③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④农村城市化的完全实现阶段;还可以按照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把农村城市化区分为:城乡沟通型的农村城市化;城乡融合型的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型的农村城市化。总之,从时间上来说,农村城市化过程显得更为漫长,更为曲折和复杂,其渐进性和阶段性更为明显。

(2)空间特征:城镇结合,以镇为主。农村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农村地区范围内的城市化。这并不是说农村城市化就没有人口的集中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等问题,而是指这种人口的集中、劳动力的转移绝大部分不是转移到城市去,而是在农村就地转移,特别是在小城镇(包括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就地转移。中国的几亿农民大军不可能都涌向城市,我国的城市实际上也无法接纳、消化和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指农村城市化还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地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农村城市化水平不可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只能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相对的农村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在同一类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道路也会有所差别。

(3)就业特征: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农村城市化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毫无疑问必须以非农为主,否则就不叫农村城市化了。但这里并不排斥农业现代化以后出现的为农业服务的科技人员、植保人员、农机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的服务对象虽然仍直接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但这些人员的服务水准、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已与原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大不相同了,他们已是掌握现代科技、现代信息和具有市场经济观念懂得市场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严格地讲,这些人员已不属于农民,他们已经属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方面军,特别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农业服务大军。农村中被转移出来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转移的主要领域应是工业、商业等非农领域和以优质高效的农副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领域。

(4)生活方式特征: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旧亦新,以新为主。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不断城市化的过程。多少年来,农村人口为什么会流向城市,城市为什么对农村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比较利益、城市的生活方式要比农村先进得多。城里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始终成为多少年来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青年追求和模仿的对象,并成为他们为之奋斗和拼搏的理想。但在我国过去多年来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经济结构下,他们的理想绝大部分只能成为梦想。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而又世袭的“农民”身份,既然城里不让进,那就只能就地闹革命,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改变自己。江苏省苏南的苏锡常地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在20世纪末已达30平方米左右。有人用打油诗描述这里的农村,“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应该说从行政区划来看,这些地区仍然属于农村范畴,但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从外表看,已完全区分不出这里的居民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这个地区是农村还是城市。这就是未来广大农村和农民未来的希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