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寻求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为发展经济学家思考工业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体来说,早期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外在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并且论述了产业集群对工业化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1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

寻求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 18世纪中期,起源于英格兰中部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珍妮纺纱机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这一技术革命随后从英格兰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了北美地区,进而影响到了亚洲国家。

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从而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总体而言,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使得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日本将这一过程缩短到1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又将这一时期缩短到40年;改革开放后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农村工业化过程将这一时期再度缩短。人类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贫困不是一种命运,成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陷阱。

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能够真正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发展经济学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发展经济学的辉煌时期。奥地利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认为贫穷国家要想获得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有一个全面推进各种工业发展的计划,因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赫希曼则对平衡增长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一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必遵循全面发展的模式,而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状态,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优先投资。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首先发展关联效应强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随后的罗斯托、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等进一步拓展了早期的工业化发展理论。

总体而言,这些早期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具有两个特征:首先,这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可靠的市场体系,市场失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国家应该推行强有力的干预性政策;其次,物质资本的积累是这些发展理论的核心,这些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协调和配置资源,促进资本的积累,推进工业化的发展。然而,这些理论忽略了如下问题:(1)政府也有可能失效;(2)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这些工业化发展理论未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从已有的发展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的减少主要得益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过分追求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工业化模式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而且那些采用上述发展战略的国家并未能摆脱贫困的陷阱。这一时期的许多工业化发展理论后来均遭受了批评。

在众多早期工业化发展理论被不断质疑的同时,东亚新兴经济体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相互分工协作获得竞争优势,并且逐渐实现了产业升级。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为发展经济学家思考工业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发展模式不仅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意大利取得了成功,在东亚的日本、印尼、中国台湾、中国东部沿海等国家和地区也获得了成功,甚至在部分非洲地区也逐渐出现了这一模式。这些现象暗示着产业集群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虽然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是波特在1990年才提出的,但是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大规模集聚的现象定义为专业化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马歇尔认为专业化产业区通过如下三种方式给集聚的企业带来了外部规模经济:(1)区域内的技术、信息外溢。马歇尔时代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在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2)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群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会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从而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3)提供区域专用性劳动力市场。产业区内集聚了大量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供应,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率,也确保了厂商的劳动力供给。

韦伯主要从工业区位的角度论述产业集群现象。韦伯认为企业选择是否集聚取决于对集群收益和成本的对比。韦伯所认为的集群的经济性与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有类似之处。韦伯指出,企业的集聚能够催产专门性的服务设施,如专门的机器修理厂、大规模的劳动市场、公用设施、道路等。此外,上下游企业的集中会使许多企业靠近原材料供应地,这些因素导致了集群的经济性。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称为区位因子。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企业按照这一原则选择将其厂房建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省成本的位置,众多企业的自由选择最终会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

总体来说,早期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外在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并且论述了产业集群对工业化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地理学的先驱克鲁格曼将运输成本纳入到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克鲁格曼运用“核心—外围”模型分析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在该模型中,核心区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在工业生产具有报酬递增、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工业生产将随着时间推移趋向空间上的集聚。如果资源是不可流动的,那么工业生产将聚集在大市场附近,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 “核心—外围”模型预测了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演化过程,即具有初始优势的区位会逐渐吸引企业的聚集,并最终获得垄断性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随后不断发展出新的模型。总体来说,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有5个组成部分:(1)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增;(2)不完全竞争;(3)贸易成本取决于交易双方地理位置上的距离;(4)企业的位置是内生的;(5)地方性需求是内生的。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往往会存在多个均衡,即哪个区域会成为中心、哪个区域会成为外围不仅仅由传统上的资源禀赋、技术等因素决定,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历史偶然性等。

新经济地理学为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主要贡献在于建构了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研究提供了一个符合主流经济学标准的分析框架,使产业集群与区域增长再度成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中心。但是新经济地理学未能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探讨产业集群演进的微观机制,并且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证明集聚经济的存在,而较少地从一个动态角度研究工业如何从一个地区发展到另一个以前没有该工业的地区的内在机制。因而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很难理解发展中国家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通讯成本和交通成本往往非常高,而且信息和资本主要集中在城市。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在这些国家的农村地区基本上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但是,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许多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农村产业集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而,简单套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中国农村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往往很容易陷入逻辑悖论中。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作了比较分析。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该国内部的产业集群。波特进一步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是如何影响集群经济中的创新和增长的。

在波特的框架中,产业集群不仅包含了上下游企业,还包含了政府和其他机构。波特认为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集群通过靠近专业的物质投入来源,并通过信息、设施的互补等提高了生产率;其次,集群可以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再次,集群能够提高创新率;最后,集群降低了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波特为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除了以上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解释了产业集群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家克服工业化进入壁垒

这些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企业家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往往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知识外溢使得企业家能够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从而克服技术和能力上的进入壁垒。此外,市场机会的缺乏也是阻碍企业家进入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具有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增加市场机会。产业集群往往能够促进大规模专业市场的出现,从而有助于企业家克服市场壁垒。除了克服技术和市场壁垒,也有学者注意到产业集群能够克服资本壁垒。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在工业化早期往往缺乏资本,因而难以建立一体化大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了分工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家可以选择只生产产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从而可以降低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

2.基于产业集群的集体行动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许多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生产链条的垂直分工形成合作关系,这种生产方式非常容易更新产品,因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一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中国家通过产品出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反过来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一合作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商会组织等形式得以实现。产业集群内自发形成的集体行动是促进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3.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在工业化早期阶段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质量普遍较差,这是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市场特性密切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早期阶段,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因而低质量产品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事实上成了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萌芽的一种动力。此外,低质量商品一般比较大众化、通用化,企业很容易模仿生产,这进一步促进了生产低质量商品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融入全球性竞争市场,从生产低质量商品阶段跨越到生产高质量商品阶段成为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挑战。总体而言,产业集群开始时处于数量扩张阶段,这一阶段进入门槛很低,这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激烈的竞争促使部分企业开始寻找质量升级的途径,在这些先行实现质量升级的企业的带动下,整个产业集群慢慢地演进到生产高质量商品的阶段。

总的来说,这些有关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发现产业集群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萌芽的重要作用,基于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制是一种可以替代一体化工厂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